例谈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情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chuan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中,一般都是教师引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很少考虑情趣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当然也就显现不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我认为,数学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情趣,既不利于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下面,结合自己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谈一些关于学生情趣形成的问题。
  如这样一道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一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这是一道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决问题思路的题目。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教学,较好地使学生形成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良好情趣。
  首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增强学生自我实践的乐趣。
  在学生解决问题前,先让学生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中,学生实践的结果是正好倒满,这时学生便产生了疑惑。“小疑则小获,大疑则大获,有疑则有获。”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去读题,让学生结合题意观察自己的实践结果,使学生明白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时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被激发了。
  其次,让学生自己去生疑。
  学生自己生疑,必须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提出解决问题且符合情理的假设。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把学生教懂了是不正常的,教不懂才是正常的,这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实际上,这就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生疑,使学生学会自己释惑。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自己生发的疑,有时是小疑,有时是大疑,有时则可能不是疑。但这是好事,因为这说明学生已钻进数学王国探究其中的奥秘了,从中教师更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情。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边实践边思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中,需要多少个小杯呢?”其他学生听后陷入沉思。又有一个学生说道:“一个大杯可以用几个小杯去替换后,正好把720毫升的果汁全部倒入呢?”学生听后又陷入了思考之中。同时,有学生提出质疑:“也可以把720毫升的果汁全部倒入大杯,这样又需要多少个大杯呢?”前面的问题还没解决,后面的问题接踵而至。学生年纪虽小,但这时所生发的疑,又怎会没有探求的价值呢?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知识的探索中去。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其实质就是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事实上,学生思考、分析提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简单推理能力形成的前奏。如果没有学生这些自我生成的对解决特定问题颇有价值的疑问,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再次,让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的情趣。
  俗语说得好:“孤掌难鸣。”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说凭借自身的力量是解决不好数学问题的,这里面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学生的推理能力还不够强;二是学生中存在个体差异。要想使学生人人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且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甚至是更有价值的数学,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情趣。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先从小杯换成大杯或大杯换成小杯开始研究。当然,这里教师要深入到某个小组或者穿行于多个小组之间,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与启发。通过自己的探究后,学生的交流发言是热烈的,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如:“一个大杯可以换成3个小杯,那么就一共是6 3个小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那么3个小杯就可以替换成1个大杯,6个小杯就可以换成2个大杯。”……学生的汇报交流,充分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知识的本质,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抓住根本去进行探究,当抓住了根本问题后,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在对数学问题的情趣上。学生接受我们的教育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短暂历程,可我们要给予学生的应当是使其能够终身受益的东西。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当给学生的是有价值的数学和得到发展的本领与能力。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教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对文本潜价值的开发,教材广度和深度的挖掘与组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与再利用成为实施教学的关键。然而,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通过有限的学习时间达到有效甚至高效的学习成效呢?这就意味着学习材料不可过多,过多则泛,不能深入地挖掘隐藏其中丰富的内涵。  在一次学科骨干评比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三位数学教师对新课程人教版“1000以内数的
教学案例:  1.出示主题图  师:图中有些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每两块手帕中夹着一个夹子。  师:像这种两个夹子中间隔着手帕,两块手帕中间隔着夹子的排列,叫做间隔排列。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呈间隔排列的吗?(学生举例)  2.出示“手帕夹子图”  师:夹子、手帕各有多少?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2:夹子10个,手帕9条。  生3:夹子比手帕多1。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反思是指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课堂中,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有教师对教的反思,就应该有学生对学的反思。而现在很多教师在谈到反思的时候都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等,只是关注了教师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方面。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多重视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学会了
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数(量)时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测量,或为了先大概地判断、检验计算、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精确计算、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它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断,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培养数感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师
有幸听了两位数学教师执教“倒推策略”一课,他们对教材中例1的不同处理,引起了我的思考。  案例A:  师:昨天,老师家来了两位客人,我女儿给他们倒了两杯果汁。(出示图片)大家看,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将果汁多的甲杯倒一些给乙杯。  师:这是个好办法。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你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介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他们获取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但媒体演示最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罢了,终究代替不了学生必不可少的操作。最近,笔者聆听了本校某教师执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感触颇深,现将教学过程概述如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人教版第十册“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分蛋糕、分饼两道例题,让学生经历分的过程,从而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初次看这节课的内容,感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不困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非常理想。  初次教学:课堂陷入僵局  按照自己的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变活跃、热闹了,学生用智慧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与感动,课堂因此成为师生、生生间智慧碰撞与心灵交融的舞台。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遭遇一些“不和谐”的提问,对此,教师该如何介入和应对?  声音一:“我已经会了!”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8×44 8×56”后提问:“观察这道题,相同的因数是什么?”“有没有另外的算法?”“可以怎样计算简便,简便在哪里?”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教学起点既要课前预设,更应适时调整  案例(一):“时、分的认识”  教师出示钟面模
很多人都认为小学语文课、英语课上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小学数学课则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正是数学课的“软肋”。正是缺少了这些训练,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尤其是“家常”的数学课总给人以抽象甚至呆板的感觉。因此,在数学课上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是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