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初中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1]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初中的识字写字教学,是在一定识字量基础上开展的教学。然而,有的老师把初中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中所提到的“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仅仅理解为增加了“500字会认,500字会写”的识字量,因此觉得与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两年时间的要求相比,用三年的时间认识500字,教学目标比较容易达成。这其实是对于初中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静态认识。
实际上,识字写字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字,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不但包含着新增加的500个会认,500个会写,更包含着对原来所认识的常用汉字的新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有许多我们原来已经接触过的字,到了新的语言环境中呈现出新的意义,当它们以新的作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会不认识或误认识它们,这应该也在“累计认识”的范围之内,同样是初中阶段识字写字教学不能忽略的重点。
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收录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其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横”字,学生在小学三年级课文《赵州桥》中已经学过:“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横”也属于常用字,大多数老师就不再要求学生学习这个“横”字,同学们也觉得自己理解运用这个字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当笔者让同学们用画笔把他们心目中的“舟自横”的画面画出来时,同学们为“船怎样才是横着的”争论不休,无法确定到底垂直于河岸是“横”,还是平行于河岸是“横”。原来很多同学把“横”理解为“横竖”的“横”。其实,这样理解“横”是不正确的。王宁老师讲得好:“横”由“横向的挡门的门闩”,引申为“横竖”与“横逆”两义,由“横逆”引申为“迂曲”、“任意”、“不定向”等意义。“江水横流”、“才华横溢”的“横”字的意思是“多向的”、“不定向的”,“舟自横”的“横”用的正是这个义项。船在渡口的湾里,自由自在地、方向不定地漂泊,完全是一种动态的景象。[2]理解了“横”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才能体会水急舟横的无为与无奈,明白作者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再比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节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其中的“修”字,文下有注释:“长,这里指身高”。这个字,学生在小学三年级课文《花钟》中就学过,是“建造”的意思:“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很早就熟悉的字,加上文下的注释,多数老师和学生认为,经过比较,理解这个字是没有难度的。殊不知仅仅把“修”理解为“长”,远远没有把握“修”的确切含义和作者想要传达出的丰富内涵。当我们把“修”放到“修长”的语境中,“修”字所包含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修”除了有“长”的意义外,还有“细”、“美”、“匀称”等含义,《汉语大字典》中“修”字除了包含“长”的意义外,还有“美”、“善”的义项[3],用“修”字来形容美男子邹忌,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倘若单单是用“长”字,是无法表达邹忌之美的。
对这些“旧”字的学习,字音、字形都不是难题,其学习重点在于字义。这些字的新义大都能在字典中找到其相对义项,理解起来相对容易。还有很多时候,必须通过对具体语言环境的把握才能获得对其较为准确的理解。正如王宁教授所言:“成功的教学都要从抽象的词语中开掘出言语意义——也就是蕴含在其中的作家的具体经验和审美情趣”。缺失了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字义的理解,我们就无法走进作者的心灵,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正意义。但是由于具体语言环境的不同,语言文字呈现的意义将更为丰富多样,要做到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一些字的含义的理解需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比如,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孔乙己》一文中“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同学们有多种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孔乙己是把九个铜板“摆成一排”;有的同学觉得,孔乙己的手上动作,应当是类似于“抛”的;有的同学认为,“排”是将九文大钱排在手上,一拍而出的,这样才能排出气势,应对那些人的嘲笑;有的同学说,一方面说明其生活相对困窘,需郑重其事地拿出来,另一方面说明其动作比较“儒雅”;还有的同学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排的动作我会做,但写不出来,简单地说,排,不是把钱往前推,而是手往后退,这样一个一个地倒退着,就把钱排出来了。
到底此处的“排”字,表达的是何种情形,必须联系具体语境才能真正理解。这里所指的语境,至少有三:第一,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第二,孔乙己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中: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第三,作者要表达什么?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排”字的前面,作者加了一个“便”字,“便”字对后面的“排”字增加了影响,至少提示了后面的“排”字是缓慢的,还是迅疾的。
有一些字义的理解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一文中的“熬”,文下注释为“忍受,艰苦支持”;设若是单单读读注释,学生对“熬”字不会深入理解。笔者在教学本文时,就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来揭示“熬”字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有的同学说,“熬”字说明时间的漫长;有的同学说,“熬”字蕴含着艰辛;有的同学说,“熬”字预示着痛苦;有的同学说,“熬”字更说明除了苦苦的等待、忍受、坚持之外你别无选择。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因为人生总有这样的日子:努力、奋斗却看不到结果,咬牙坚持、艰苦忍受的过程就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示——熬。更体会到了“熬过”一词带给我们的大松一口气的轻松和庆幸。于是,同学们开始关注“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体会出其中包含着的漫长与无奈,从而更深刻地体验并理解了作者由衷的感慨: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此时,学生阅读《散步》,读出的就不仅仅是中年人的责任与孝道,也不全是浓浓的亲情,还有爱——特别是对于生命的珍爱。
还有一些字义的理解需要掌握必要的修辞知识。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学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中,“为什么不说叫嚣乎‘东南’、隳突乎‘西北’”,引起于漪老师对最常见的“东南西北”一词的解释:
如《木兰诗》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非实写商业区东市西市,而是用互文铺陈的手法描写木兰替爷从军准备的繁忙。而《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这是屈原的招魂之作,“东南西北”是方位词,意思是楚国之外的四方均险恶,还是回到美好的楚国来。再如汉乐府《江南》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后四句重复运用,不一定指方位,而是表现到处鱼戏的活泼生动的场景。“东南西北”或“东西南北”可两两连用,表示到处的意思。”
原本指方位的“东西南北”或者“东南西北”,在其本义的基础上,由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具备了更为丰富的语境意义。“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中“东西”、“南北”在此语境中指的是范围,这里用互文铺陈的修辞手法来表示悍吏们东西南北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凸显“悍吏”之悍。而之所以用“东西”、“南北”,不说“东南”、“西北”,是由于“东南”、“西北”也可以指具体的方位,容易造成歧义,这里为了避免歧义的出现,选择“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则更为合适。
语文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更要能够准确把握其具体的语境意义,体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字”的确切意义,在对“字”的意义的准确理解中掌握其运用方法。而语文教材中的“旧”字“新”义,也应该是初中阶段识字写字教学不能忽略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节.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语文建设,2008(9).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1]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初中的识字写字教学,是在一定识字量基础上开展的教学。然而,有的老师把初中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中所提到的“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仅仅理解为增加了“500字会认,500字会写”的识字量,因此觉得与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两年时间的要求相比,用三年的时间认识500字,教学目标比较容易达成。这其实是对于初中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静态认识。
实际上,识字写字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字,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不但包含着新增加的500个会认,500个会写,更包含着对原来所认识的常用汉字的新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有许多我们原来已经接触过的字,到了新的语言环境中呈现出新的意义,当它们以新的作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会不认识或误认识它们,这应该也在“累计认识”的范围之内,同样是初中阶段识字写字教学不能忽略的重点。
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收录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其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横”字,学生在小学三年级课文《赵州桥》中已经学过:“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横”也属于常用字,大多数老师就不再要求学生学习这个“横”字,同学们也觉得自己理解运用这个字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当笔者让同学们用画笔把他们心目中的“舟自横”的画面画出来时,同学们为“船怎样才是横着的”争论不休,无法确定到底垂直于河岸是“横”,还是平行于河岸是“横”。原来很多同学把“横”理解为“横竖”的“横”。其实,这样理解“横”是不正确的。王宁老师讲得好:“横”由“横向的挡门的门闩”,引申为“横竖”与“横逆”两义,由“横逆”引申为“迂曲”、“任意”、“不定向”等意义。“江水横流”、“才华横溢”的“横”字的意思是“多向的”、“不定向的”,“舟自横”的“横”用的正是这个义项。船在渡口的湾里,自由自在地、方向不定地漂泊,完全是一种动态的景象。[2]理解了“横”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才能体会水急舟横的无为与无奈,明白作者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再比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节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其中的“修”字,文下有注释:“长,这里指身高”。这个字,学生在小学三年级课文《花钟》中就学过,是“建造”的意思:“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很早就熟悉的字,加上文下的注释,多数老师和学生认为,经过比较,理解这个字是没有难度的。殊不知仅仅把“修”理解为“长”,远远没有把握“修”的确切含义和作者想要传达出的丰富内涵。当我们把“修”放到“修长”的语境中,“修”字所包含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修”除了有“长”的意义外,还有“细”、“美”、“匀称”等含义,《汉语大字典》中“修”字除了包含“长”的意义外,还有“美”、“善”的义项[3],用“修”字来形容美男子邹忌,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倘若单单是用“长”字,是无法表达邹忌之美的。
对这些“旧”字的学习,字音、字形都不是难题,其学习重点在于字义。这些字的新义大都能在字典中找到其相对义项,理解起来相对容易。还有很多时候,必须通过对具体语言环境的把握才能获得对其较为准确的理解。正如王宁教授所言:“成功的教学都要从抽象的词语中开掘出言语意义——也就是蕴含在其中的作家的具体经验和审美情趣”。缺失了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字义的理解,我们就无法走进作者的心灵,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正意义。但是由于具体语言环境的不同,语言文字呈现的意义将更为丰富多样,要做到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一些字的含义的理解需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比如,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孔乙己》一文中“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同学们有多种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孔乙己是把九个铜板“摆成一排”;有的同学觉得,孔乙己的手上动作,应当是类似于“抛”的;有的同学认为,“排”是将九文大钱排在手上,一拍而出的,这样才能排出气势,应对那些人的嘲笑;有的同学说,一方面说明其生活相对困窘,需郑重其事地拿出来,另一方面说明其动作比较“儒雅”;还有的同学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排的动作我会做,但写不出来,简单地说,排,不是把钱往前推,而是手往后退,这样一个一个地倒退着,就把钱排出来了。
到底此处的“排”字,表达的是何种情形,必须联系具体语境才能真正理解。这里所指的语境,至少有三:第一,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第二,孔乙己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中: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第三,作者要表达什么?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排”字的前面,作者加了一个“便”字,“便”字对后面的“排”字增加了影响,至少提示了后面的“排”字是缓慢的,还是迅疾的。
有一些字义的理解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一文中的“熬”,文下注释为“忍受,艰苦支持”;设若是单单读读注释,学生对“熬”字不会深入理解。笔者在教学本文时,就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来揭示“熬”字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有的同学说,“熬”字说明时间的漫长;有的同学说,“熬”字蕴含着艰辛;有的同学说,“熬”字预示着痛苦;有的同学说,“熬”字更说明除了苦苦的等待、忍受、坚持之外你别无选择。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因为人生总有这样的日子:努力、奋斗却看不到结果,咬牙坚持、艰苦忍受的过程就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示——熬。更体会到了“熬过”一词带给我们的大松一口气的轻松和庆幸。于是,同学们开始关注“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体会出其中包含着的漫长与无奈,从而更深刻地体验并理解了作者由衷的感慨: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此时,学生阅读《散步》,读出的就不仅仅是中年人的责任与孝道,也不全是浓浓的亲情,还有爱——特别是对于生命的珍爱。
还有一些字义的理解需要掌握必要的修辞知识。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学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中,“为什么不说叫嚣乎‘东南’、隳突乎‘西北’”,引起于漪老师对最常见的“东南西北”一词的解释:
如《木兰诗》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非实写商业区东市西市,而是用互文铺陈的手法描写木兰替爷从军准备的繁忙。而《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这是屈原的招魂之作,“东南西北”是方位词,意思是楚国之外的四方均险恶,还是回到美好的楚国来。再如汉乐府《江南》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后四句重复运用,不一定指方位,而是表现到处鱼戏的活泼生动的场景。“东南西北”或“东西南北”可两两连用,表示到处的意思。”
原本指方位的“东西南北”或者“东南西北”,在其本义的基础上,由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具备了更为丰富的语境意义。“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中“东西”、“南北”在此语境中指的是范围,这里用互文铺陈的修辞手法来表示悍吏们东西南北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凸显“悍吏”之悍。而之所以用“东西”、“南北”,不说“东南”、“西北”,是由于“东南”、“西北”也可以指具体的方位,容易造成歧义,这里为了避免歧义的出现,选择“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则更为合适。
语文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更要能够准确把握其具体的语境意义,体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字”的确切意义,在对“字”的意义的准确理解中掌握其运用方法。而语文教材中的“旧”字“新”义,也应该是初中阶段识字写字教学不能忽略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节.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语文建设,2008(9).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