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并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文章探讨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2-0083-01
物理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深奥,他们对于有些物理概念和知识点可能难以理解。而教师以前采取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了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物理的魅力,积累更多的物理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物理知识,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物理思维方式。为了使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如何开展物理探究式教学。
学生对于物理的印象普遍是枯燥无味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物理有一种畏惧心理,认为物理知识太过复杂,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课堂环节设置比较无聊,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自行发现物理有趣的地方,主动探究物理知识。教师要想改变学生原先对于物理的刻板印象,可以先从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始。同时,教師要想让学生主动进行物理学习,可以先从创设丰富的物理情境开始,让他们在物理氛围中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创设物理情境可以有多种方式,首先可以将一些物理小故事作为开场,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这些物理故事可以是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感受到物理独特的魅力,还可以是物理史上的趣闻等。除此之外,教师在上课时,也要改变先前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活跃一些。教师还可以在上课时进行一些物理小实验,让学生熟悉物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熟练度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课堂中,提升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也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中找到物理的魅力所在,并在主动学习中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能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及时进行查缺补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可以采取学生课前预习、小组自由讨论、进行物理小实验等多种方式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实施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大有益处的。教师可以预先提出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并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再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对疑难点问题进行着重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进行有效的主动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大有好处。教师还可以对教学中的疑难点问题进行标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个人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地理解物理中的难点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借此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使用新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让学生能成为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可以在物理课堂上学习物理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也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课堂上受限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场地的限制,有很多的实践活动不能开展,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去完成。适合学生进行物理实践的活动有很多,教师可以介绍学生去物理馆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一些简单易完成的物理实验,使他们通过完成物理实验去了解物理概念存在的实际场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只是僵化地接受知识,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探究式教学所倡导的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在自我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与此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教师也要改变原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符合未来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成为国家的栋梁。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响应了新课改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更需要的是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因此,教师应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于成龙.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2006(03).
[2]邓磊.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赵凤阁.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4]吴全兵.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6(24).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2-0083-01
物理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深奥,他们对于有些物理概念和知识点可能难以理解。而教师以前采取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了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物理的魅力,积累更多的物理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物理知识,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物理思维方式。为了使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如何开展物理探究式教学。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学生对于物理的印象普遍是枯燥无味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物理有一种畏惧心理,认为物理知识太过复杂,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课堂环节设置比较无聊,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自行发现物理有趣的地方,主动探究物理知识。教师要想改变学生原先对于物理的刻板印象,可以先从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始。同时,教師要想让学生主动进行物理学习,可以先从创设丰富的物理情境开始,让他们在物理氛围中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创设物理情境可以有多种方式,首先可以将一些物理小故事作为开场,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这些物理故事可以是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感受到物理独特的魅力,还可以是物理史上的趣闻等。除此之外,教师在上课时,也要改变先前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活跃一些。教师还可以在上课时进行一些物理小实验,让学生熟悉物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熟练度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课堂中,提升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也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中找到物理的魅力所在,并在主动学习中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能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及时进行查缺补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可以采取学生课前预习、小组自由讨论、进行物理小实验等多种方式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实施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大有益处的。教师可以预先提出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并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再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对疑难点问题进行着重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进行有效的主动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大有好处。教师还可以对教学中的疑难点问题进行标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个人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地理解物理中的难点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借此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
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使用新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让学生能成为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可以在物理课堂上学习物理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也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课堂上受限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场地的限制,有很多的实践活动不能开展,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去完成。适合学生进行物理实践的活动有很多,教师可以介绍学生去物理馆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一些简单易完成的物理实验,使他们通过完成物理实验去了解物理概念存在的实际场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只是僵化地接受知识,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探究式教学所倡导的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在自我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与此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教师也要改变原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符合未来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成为国家的栋梁。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响应了新课改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更需要的是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因此,教师应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于成龙.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2006(03).
[2]邓磊.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赵凤阁.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4]吴全兵.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