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判逆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因为学习或生活上的一点小事和父母发生争吵,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部编版五上语文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刚好安排的是“父母之爱”,贴切学生生活。本次口语交际,意在让学生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发表看法,从而提高围绕观点选取材料的能力和讨论时的应对能力,并通过此次口语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看待父母之爱,以便更好地和父母相处。
本次口语交际小贴士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学习重点。第一,“说”。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围绕话题“父母之爱”发表自己的观点,还能够用恰当的材料来支持。第二,“听”。要求学生在尊重别人观点的基础上,还要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回应时注意要使用恰当的語气。针对我们班学生平时爱说话,不注重倾听别人意见的情况,上课前,我专门和学生们强调了这一点。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学生,但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教材给我们安排了以下三个小事例,让学生根据事例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
事例一:李刚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考得不好时,爸爸会严厉批评他,批评完之后爸爸对小李说我们爱你,所以才这么严格要求你。
事例二:王小雅的妈妈每天帮他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还陪他写作业。有一次妈妈连续几天不在家,王小雅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的。
事例三:陈敏的爸爸晚上经常和他一起下象棋,周末还带她出去看电影或爬山。
三个小事例都很贴切学生的生活,所以在“说”的这个环节中,学生都很感兴趣,个个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看到有的事例和自己的经历比较相似的时候,有的同学没等老师点名就脱口而出。比如,在讲到事例一时,有个学生就直接说:“我爸爸也是这样的,每次考试我没考好时,就把臭我骂一顿,骂完后又简单地说了句是因为爱我才这样严格要求我的,但我觉得他这样好敷衍。”学生听了他这么一说,个个都兴奋地说:“是的,是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情绪都开始激动起来。见状,我赶紧和学生解释说,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体谅父母,让他们坚信父母是始终爱着他们的。听了我这话,就有一学生手举得高高的,还没等我点他的名字,就站起来说道:“陈老师,我知道爸爸妈妈爱我们,但是他们的爱总是没爱到点子上啊!”听了他的回答,学生的情绪都沸腾了起来,课堂纪律有点不受控制,学生都纷纷地讲自己爸爸妈妈平时怎么不理解他们,动不动就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从来就不听他们解释。
这时,我清了清嗓子,只能用高分贝的声音让学生安静下来,待学生的情绪稍稳定后,我用自己身为两个学生母亲的角色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学生心灵的共鸣。我对学生讲,我是两个小女孩的母亲,我有时候会跟他们的父母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但这种做法绝对不是学生所说的敷衍了事,而是发自内心对她们的深切的爱。我永远地爱着自己的两个小宝贝,就像他们的父母爱他们一样,这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虽然有时候我的两个小宝贝会犯错误、做错事,我会对她们进行批评,甚至呵斥,但是这种情绪的宣泄,正好印证了我对两个小宝贝真切的爱而产生的急切之情。我爱我的小宝贝,就像学生们的父母爱他们一样,父母始终是学生最坚强的后盾,并不会因为他们做得不好或者犯了错误就不爱他们了。讲到这里,我用深切的眼神望着讲台下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发现此时的课堂静的出奇,学生都若有所思地望着我,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此时,学生们与我产生了共鸣,并对“父母之爱”重新思考和审视,并对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感情投入也比较深,特别在最后阶段,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起到师生心灵共鸣的效果。对于理解父母不同方式的爱,学生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够试着换位思考去体谅父母,初步客观理性地去看待父母之爱。但这节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说”的环节虽然大家都乐于去说,但是学生争先恐后,课堂秩序比较混乱。此外,学生“说”的质量也比较差,都是随口说来,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第三,就是少数学生在“听”的环节上,出现情绪急躁,不能耐心“听”的现象,这一方面是我们班的一个顽疾。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一是在备课过程中,要增强对课堂突发情况的预想预判,提高对课堂纪律的把控能力;二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堂内容有所了解,针对性开展课堂活动;三是注重学生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本次口语交际小贴士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学习重点。第一,“说”。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围绕话题“父母之爱”发表自己的观点,还能够用恰当的材料来支持。第二,“听”。要求学生在尊重别人观点的基础上,还要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回应时注意要使用恰当的語气。针对我们班学生平时爱说话,不注重倾听别人意见的情况,上课前,我专门和学生们强调了这一点。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学生,但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教材给我们安排了以下三个小事例,让学生根据事例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
事例一:李刚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考得不好时,爸爸会严厉批评他,批评完之后爸爸对小李说我们爱你,所以才这么严格要求你。
事例二:王小雅的妈妈每天帮他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还陪他写作业。有一次妈妈连续几天不在家,王小雅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的。
事例三:陈敏的爸爸晚上经常和他一起下象棋,周末还带她出去看电影或爬山。
三个小事例都很贴切学生的生活,所以在“说”的这个环节中,学生都很感兴趣,个个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看到有的事例和自己的经历比较相似的时候,有的同学没等老师点名就脱口而出。比如,在讲到事例一时,有个学生就直接说:“我爸爸也是这样的,每次考试我没考好时,就把臭我骂一顿,骂完后又简单地说了句是因为爱我才这样严格要求我的,但我觉得他这样好敷衍。”学生听了他这么一说,个个都兴奋地说:“是的,是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情绪都开始激动起来。见状,我赶紧和学生解释说,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体谅父母,让他们坚信父母是始终爱着他们的。听了我这话,就有一学生手举得高高的,还没等我点他的名字,就站起来说道:“陈老师,我知道爸爸妈妈爱我们,但是他们的爱总是没爱到点子上啊!”听了他的回答,学生的情绪都沸腾了起来,课堂纪律有点不受控制,学生都纷纷地讲自己爸爸妈妈平时怎么不理解他们,动不动就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从来就不听他们解释。
这时,我清了清嗓子,只能用高分贝的声音让学生安静下来,待学生的情绪稍稳定后,我用自己身为两个学生母亲的角色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学生心灵的共鸣。我对学生讲,我是两个小女孩的母亲,我有时候会跟他们的父母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但这种做法绝对不是学生所说的敷衍了事,而是发自内心对她们的深切的爱。我永远地爱着自己的两个小宝贝,就像他们的父母爱他们一样,这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虽然有时候我的两个小宝贝会犯错误、做错事,我会对她们进行批评,甚至呵斥,但是这种情绪的宣泄,正好印证了我对两个小宝贝真切的爱而产生的急切之情。我爱我的小宝贝,就像学生们的父母爱他们一样,父母始终是学生最坚强的后盾,并不会因为他们做得不好或者犯了错误就不爱他们了。讲到这里,我用深切的眼神望着讲台下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发现此时的课堂静的出奇,学生都若有所思地望着我,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此时,学生们与我产生了共鸣,并对“父母之爱”重新思考和审视,并对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感情投入也比较深,特别在最后阶段,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起到师生心灵共鸣的效果。对于理解父母不同方式的爱,学生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够试着换位思考去体谅父母,初步客观理性地去看待父母之爱。但这节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说”的环节虽然大家都乐于去说,但是学生争先恐后,课堂秩序比较混乱。此外,学生“说”的质量也比较差,都是随口说来,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第三,就是少数学生在“听”的环节上,出现情绪急躁,不能耐心“听”的现象,这一方面是我们班的一个顽疾。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一是在备课过程中,要增强对课堂突发情况的预想预判,提高对课堂纪律的把控能力;二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堂内容有所了解,针对性开展课堂活动;三是注重学生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