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话说,世上三般苦:打铁,摇船,磨豆腐。若非万不得已,父母绝对不会让儿女从事这三种职业。但是为了糊口,也为了母亲“男伢儿学好技术才有饭吃”的嘱托,年仅14岁的施金水就走上了制剪的道路。
剪刀作坊,分学徒、三肩、死下手、活下手、钳工5个等级。施金水从最底层的学徒做起,“听听一个名称,实际上掌握每一个名称都要学会好多道工艺。有的人,可能学十年都不上钳工。”而施金水算是“聪明的”,做到钳手也用了3年时间。
“一台炉灶一把锤、一只风箱一把钳、一柄锉刀一条凳,一块磨石一只盘”,张小泉剪刀这个流传了300多年的老字号虽数易其主,仍留下了试钢、拔坯、嵌钢、凿眼、拷剪刀、淬水、拷油等精湛的传统72道工序。施金水老师傅连说带比划,向记者介绍了当时试钢、拔坯、嵌钢等重要工序的制作过程:
试钢试铁
打剪刀第一道就是试钢。炉灶、铁墩、榔头、水都是试钢所需的工具。
方法就是用小铁锤敲击钢条,听声音,发闷的钢性太软,发出“当当当”声音的才是好钢。还要用手扳一下,看有没有弹性。
而“把握断口粒子粗细。是辨别钢材好坏的关键。”把钢放在火里烧红,放在水里淬一下,用榔头敲一下,断的是钢,再看断面粒子粗细,太粗的不好,太硬,而粒子细一点,颜色有点灰白是好钢。
拿凿子凿一下铁,留一小半,用榔头在墩头上敲断,折弯的是铁,敲断飞出去铁性太硬不能用。
看铁断面是否碎铁,碎铁打下脚,会裂开。断面呈皮蛋青色是最好的,不会有杂质,铁越软,打好剪刀后钢铁越分明。
拔坯
将铁按所需剪坯长度,放入炉灶内烧红,如一号剪12公分,在12公分处烧到红透,拿出来放在墩头上用凿子凿,留一丝相连,用榔头将凿断大部分的铁勾过来,两段铁并在一起。“这道工序要注意坯料的长度,凭经验判断,既不能太长也不要太短,凿断所留的连接部位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开槽敲断
将拔坯敲弯的料,先用榔头敲一下,使它偏平用钢凿在一端剖开一条轴向长槽(视剪刀规格大小规定槽的长度、宽度、深度尺寸),再翻转180度在相粘连另一段的端部如法炮制,然后敲断成两段,成为一把剪刀的剪体钢材料。
嵌钢
在嵌钢之前,还要经过炉温800度的“打钢”程序。“一手剪坯,一手榔头,要不断地打,这个活非常辛苦。”之后,把坯料冷却,将刃口钢料镶嵌于剪体钢料槽中。“这个时候,一定要严格控制钢料顶端与槽口的距离,否则打剪刀时会出现纯钢头和缩钢头。”
出头
施金水强调,该工序至关重要,一把剪刀的好坏在此定型,要注意缩钢头、夹灰、脱根钢、骑马口铁等病疵。
将嵌钢后的坯料经红炉加热,使刃口钢发火(接近于钢的溶解温度),出炉后在铁墩上敲一下,将煤屑等杂质去掉,然后将竖着的钢块轻敲一下,使钢铁粘合在一起,然后快速锤击,使钢铁粘合,然后锻击剪头的坯料。
当剪刀头部毛坯打好后就用装在铁墩上的凿子将剪尖部位刻掉一小部分,用制剪行业俗语就叫“刻纯钢头”。因为钢性很硬,如果剪头部分是纯钢头,后期加工时很容易产生断裂。
搁弯
当剪刀头的雏形出现后,就要把原先直的形状敲成90度直角弯,在直角弯的外延出现了剪刀屁股的位置。在传统张小泉民用剪刀生产过程中,剪刀屁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宋朝出现有销钉的剪刀以来,这个屁股就承担了杠杆原理中借力点的重任。
蹬屁股
烧红的毛坯平放在铁墩上,用钳子钳住直角,把剪头朝上,铁锤垂直敲击坯料,就会使剪刀头整体向下运动,从而使剪刀屁股出现。一般来说,不要蹬得太多,露出半颗毛豆那么大就可以了。
之后,还要经过决定剪刀外观美观与否的圆壶瓶和装壶瓶,锻打成剪头爿的理头,打制剪刀屁股的挖屁股,清除表面黑疤的改里口,将剪刀屁股锉平整的锉屁股,标明做者的刻记号,将锻好剪头壶瓶的毛坯锻成上粗下细呈鼠尾状剪股的锻剪股(俗称打下脚),将剪刀坯下脚过长部分凿去的凿下脚,将锻好的下脚中端敲弯的敲克膝,在剪根部中心用冲头凿出装剪刀销钉的通孔的凿眼。
拷剪刀(排平、敲缝道)
剪刀能剪切,主要靠剪刀两爿之间刃口相交不断移动,从而分断物体,刃口之间点接触不能间断,不能使剪刃里口任何部位与剪刃接触。这就给剪刀生产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要使剪双刃相交必须使剪刃有一弧度,这一弧度必须依靠手工敲打,把剪里口靠背部分压下去,把剪里口刃部抬高,屁股保持水平,这样当两爿剪刀合在一起时就会在中间形成一条空隙,业内称“鹅毛缝”(平直起缝)。由于要使两爿剪刀密切配合不容易,刀只要管住一条刃口线,剪却必须达到两刃一致。拷剪刀的作用就是通过多次敲打,使剪体钢的金相组织更进一步达到细密,千锤百炼更能增加钢的韧性,能使剪切效果更佳。
接下来,要进行用冲头对剪孔重冲以防止剪孔有可能变形缩小的复眼工序,之后配剪刀、冲剪刀(用大锉刀锉出剪刀外口的初步形状)、锉外口、锉核桃肉(用锉刀对剪刀坯核桃肉部位进行加工)、锉头、刻记认(在剪刀背上刻下相同的一组记号)、粗磨外口、淬火、细磨外口、细磨里口、光泥砖(在泥砖上仔细磨削剪刀里、外口,使剪刀钢铁分明)、烫干上油(防生锈)、检验。
以上的36道工序,涵盖了作为钳工的施金水的全部工作。
回忆完这36道工序,施金水长长地吁了口气。而听完施金水的介绍,记者不禁疑惑:这么复杂而繁琐的工序,用手工怎么能做出来的?要做多久?施金水说,当时他们一个炉灶5个人,半个小时就能锻造完一把剪刀的“毛坯”。而后的36道工序,就会交给白工“精装修”了。
接下来的工序依次是,上油捆扎、拷下脚、锉毛坯头爿、锉下脚(横丝)、绕壶瓶、锉下脚、挨头爿、挨下脚、挨壶瓶、合脚、直缝、戤头爿、串剪刀、除油、浓盐酸除锈、镀三元合金铜、软布抛光、镀紫铜、镀镍、软布抛光、镀铬、检验整理、宕磨、拖锋、烫干上油、检验、凿销钉、冲眼线、相配、钉眼、拷油、刻花、检验、揩清爽、上油、扎藤、扎丝、包装入库。多重繁琐工序之后,一把剪刀才算真正完成。
46位老师傅的叹息
如今,纯手工的完整72道工序在张小泉剪刀厂已经看不到了,唯一留住这些画面的就只有张小泉博物馆中的多幅照片和手工陈列品以及剪刀锻制师傅们的遥远回忆。
如今传统的剪刀手工锻制逐渐被遗弃,手工锻打技艺更是渐行渐远。在现在的张小泉剪刀车间里,弹簧锤已经取代了手工锻制,已有90%以上的工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落料车间、磨削车间、热处理车间、电镀车间、装配工段……在机床间的隆隆鸣声,工人手间的轻巧运作中,一把把剪刀诞生了。
对于现在的剪刀,施金水有诸多的不满意。“在缝打和热处理上,现在工业化生产出的剪刀仍是不如我们自己手工做的。”对于工业化剪刀是否真的不如手工剪刀,记者没有深究,但被这位传统制剪技艺传承人话语中流露出对老手艺的自豪和不舍深深感染了。
据了解,现在,仍健在的手工锻制钳工,仅有46人。这群人当中,年纪最轻的有73岁,最大的都已经85岁。如今,即使他们有心把一块铁做成一把剪刀,但可能也是力不足了。
“张小泉要保住名牌,传统工艺肯定不能遗失,一定要流传下去。”施金水对即将面临文化缺失的张小泉剪刀的未来颇为忧虑,他认为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现有的张小泉剪刀厂工人里培养一些能懂这些锻制工艺的年轻人,不让老祖宗的传统工艺遗失。
但是,按照施金水所说,锻制工艺复杂,制剪速度慢,而且现在自动化的工厂还缺工人,愿意学手工制剪的人又能有几人?
失去了传统工艺的张小泉,如何能保住百年品牌呢?
而且,问题还不止一个。
在政府规划,除了张小泉博物馆之外,占地74亩的张小泉剪刀厂现在正面临着即将搬迁的命运。
在施金水的记忆里,1957年10月7日,是他们张小泉剪刀厂的1000多名职工搬入这个新厂房的日子。然而,2007年的今天,政府规划里就只剩下了一个博物馆。
“张小泉剪刀厂已经在这里半个世纪,说搬就搬了?”一直与厂共声息的施金水,此时除了疑问和失落,更多的还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