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而一个精彩的课堂结尾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个具有艺术性的结尾,往往会以其独具的魅力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令人深思。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发散式、回味式、延伸式等语文教学中结尾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结尾 教学艺术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那么,如何设计多姿多彩的课堂结尾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三种方法。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自然不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阔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及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样启发,使得学生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
二、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为什么铭记着这一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在《为了谁》的音乐声中,我深情地说:“簰洲湾,1998年8月1日晚,广空高炮某团225营官兵在这一夜与滔滔洪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高建成、杨德胜、马斐、惠伟为、岳福勇等17名官兵英勇牺牲。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在浪尖上铸成了17座永久的丰碑。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流血奉献的英雄们,就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这样结尾,加入了音乐、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
在上《月光启蒙》一课时,我请学生在深情的《鲁冰花》配乐中吟诵课文。课文读完了,学生仍停在音乐余声中久久不能回神,有的孩子甚至眼含泪花。我抓住时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魅力语言抒发内心对妈妈的情感。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有一回我回去迟了,漆黑的夜里,我徘徊在长长的小巷。是妈妈点亮家里的灯,我勇敢地回到她的怀抱。妈妈的爱是夜间的路灯。”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金黄的阳光,在严寒的冬天带给我丝丝温暖。”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香甜可口的白米饭,我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更让我觉得意外的是,竟有个平时不大说话的孩子说:“我觉得我妈妈的爱就是那一张张创可贴。”学生说着、评着,听着他们的话,我觉得他们完全理解了这一课,理解了母爱的伟大。
讲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有“凤头”式的入手点,“猪肚”式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式的结局点。
三、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则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提高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大领域,开阔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教学方法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阅读《故乡》,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学生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我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结尾 教学艺术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那么,如何设计多姿多彩的课堂结尾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三种方法。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自然不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阔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及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样启发,使得学生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
二、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为什么铭记着这一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在《为了谁》的音乐声中,我深情地说:“簰洲湾,1998年8月1日晚,广空高炮某团225营官兵在这一夜与滔滔洪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高建成、杨德胜、马斐、惠伟为、岳福勇等17名官兵英勇牺牲。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在浪尖上铸成了17座永久的丰碑。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流血奉献的英雄们,就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这样结尾,加入了音乐、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
在上《月光启蒙》一课时,我请学生在深情的《鲁冰花》配乐中吟诵课文。课文读完了,学生仍停在音乐余声中久久不能回神,有的孩子甚至眼含泪花。我抓住时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魅力语言抒发内心对妈妈的情感。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有一回我回去迟了,漆黑的夜里,我徘徊在长长的小巷。是妈妈点亮家里的灯,我勇敢地回到她的怀抱。妈妈的爱是夜间的路灯。”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金黄的阳光,在严寒的冬天带给我丝丝温暖。”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香甜可口的白米饭,我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更让我觉得意外的是,竟有个平时不大说话的孩子说:“我觉得我妈妈的爱就是那一张张创可贴。”学生说着、评着,听着他们的话,我觉得他们完全理解了这一课,理解了母爱的伟大。
讲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有“凤头”式的入手点,“猪肚”式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式的结局点。
三、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则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提高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大领域,开阔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教学方法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阅读《故乡》,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学生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我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