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是审美的重要施行者。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它诉诸于人的听觉,打动人的内心,使人获得各种各样美的感受,这一过程说明音乐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塑造力。然而,尽管音乐作品那样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但接受了九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大多数学生仍对学习音乐没有兴趣,原因何在?
  其一,学生年龄小,知识欠缺,理解能力不足,对音乐有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便是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越大,越没有兴趣。
  其二,教师忽略学生的感受。从感性着手,让学生学习音乐在原则上是合情合理的,但感性这一概念仍然有感觉和感受之分,感觉是被动的、无感情的接受,而感受则是主动的、有感情的投入。在学习音乐时,不论学生有没有兴趣,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会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音乐,使学生常常处于不情愿的被动阶段即感觉阶段。
  其三,由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陈旧,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学习音乐中,教师过多地强调学习技术,每一课都练习枯燥的乐谱,或干巴巴地点唱音符,错误地将学习识谱变成学习音乐的主要任务,把会不会识谱作为衡量一个人懂不懂音乐的标准,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方向。
  以上原因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双方的不协调,以及主观认识的偏颇以及实际操作中的盲目性,形成了学生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盲点:即心理距离,这也正是学生对学习音乐没有兴趣的原因。正如心理学家舒伯尔·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在那些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儿童们总是表现得心灰意懒、毫无兴趣,而把那些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事物放在面前时,他们仍然显得无动于衷,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寻找那条“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的纽带,巧妙地将学生与学习音乐连接在一起,排除心理距离的障碍,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办法有很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美的形式,创造学习音乐的艺术氛围
  教师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样具有“参与——实践”和“沟通——超越”的性质。其中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先作为审美主体,以一定的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达到与音乐的沟通,进入超越境界,进而才能联系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与音乐的“沟通——超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入与特定审美教育内容、过程相适应的情感和教学艺术。其中,教师的参与方式和引导因素的多少,取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音乐作品的感性特征、审美品质、文化属性。随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将从设计者、指导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助手的身份,逐渐转换为真正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
  “教师借助美的形式把知识装扮起来,一旦与学生相遇,二者便成为知心朋友,构成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的气氛,以区别于说教与灌输。”藤守饶先生阐述的是一种相互性原则,即将知识美化,使枯燥的知识穿上感情的外衣,以便引起学生注意,达到其便于接受的角度。
  教师可以借助美术的形式,提高教科书的插图、色彩、装帧等水准,使教科书图文并茂,学生爱不释手;用幻灯、录像、电脑制作等电教手段,把视听结合起来学习音乐,从视觉上增进愉悦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动手制作色彩醒目的大音符等趣味性教具及鼓励性的小礼品等为教学增添活力。在教学中采用一些小“道具”,如用小纸条或吹蜡烛上的火苗训练学生歌唱的气息;用一块纱巾来模仿薄薄的雾,启发学生歌唱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有特色的教学环境,创造出具有美的感受的氛围。如在教学《闪闪的红星》时,笔者把教室装扮成星光闪烁的夜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借助文学的手段描绘音乐气氛或意境,使学生对要欣赏的音乐产生亲切感。如歌曲《东北风》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强劲的东北风刮呀刮,刮出了火辣辣的性格,刮出了喜悦和欢乐。”富有情感的文字映入学生眼帘,使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溢出的情绪感觉,从中捕捉到东北民歌热情的情感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
  有的短语选用与音乐本身有联系的史料、故事等特殊事件进行描述,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联想。如《长城随想曲》的导语是这样的:“在纽约,联合国大厦的一间休息大厅的正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副巨大的万里长城彩色壁毯,它以雄浑的气势和巧夺天工的技艺,讴歌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它使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感油然而生。长城以那样磅礴的气势影响了全世界,描述它的音乐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听音乐的欲望和好奇心自然被激发出来。
  在小学课本中,教师可以一方面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将小动物拟人化,借用它们来叙述知识要点;另一方面,以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式,使学生对乐谱倍感亲切,在无形中缩短了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其对音乐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以对学生的爱、对音乐的爱,创造最佳的审美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要爱事业、爱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以爱心为基点,以教师之情动学生之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1.把教师的爱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
  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传递着情感的信息。在安排教学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自己的教学安排正确与否。至今笔者仍记得一位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走向上讲台,抱一抱大号、黑管等乐器,试着吹一吹,从实践中去辨别音色的一幕。当时学生的心情非常激动,这一抱、一吹的微小细节,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和信任,学生虽然没能吹出好听的旋律,但鼓起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勇气,学生产生了要了解这些乐器及去听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的欲望。他们纷纷在课外收集器乐曲的音响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选择的音乐,讲诉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学生的音乐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探索,对音乐的神秘感和陌生感消除了,开始学会主动、积极地接受音乐了。
  2.教师要以共同学习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获得学生的友爱、信任
  一位出色的音乐教师是老师、是学生、是演员,更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在《我的小鸡》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爱抚小鸡的心情,表现小主人公对小鸡的喜爱,唱出小鸡的“小”“绒”“可爱”,教师带了一只“小绒鸡”(道具),那毛绒逼真的样子启发学生将爱抚小鸡的动作“轻”“柔”“爱”表现在歌唱的情感里,避免了教师语言的直白——“这儿的力度要强一些,那儿的力度要弱一些”和机械地告诫学生“这儿重一点,那儿美一点”。学生还分别扮演小主人公,用动作表演给小鸡喂水吃米。教师的忘我投入,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课堂气氛活跃、浓郁。
  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教师情感的投入,师生之间沟通了情感,这种情感交流创造了最佳的审美情境,学生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地学习音乐。在美好的心境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了音乐的天地。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知识基础,从审美角度考虑教学步骤,使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在教师的爱心指导下,逐渐消除学生的心理距离,愉快地和音乐做朋友。通过音乐的熏陶,使学生逐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培养高尚情操。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息科技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劳动与技术课程,将对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学习方式的创新、学习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文章结合实例,从情境引入、问题讨论、经验学习、问题解决、体验反思、拓展延伸六个方面探究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并归纳了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要点。  [关键词]STEAM教育;劳动与技术;跨学科  STEAM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STEAM教育意在推进
摘要:作为横跨现当代两个时期的作家,孙犁以他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小说品质,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试对其小说散文化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孙犁 小说 散文化    “散文化小说”是19世纪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小说模式。孙犁以他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多方勾勒了时代和地域的历史风俗,文学史多称其作品为“诗体小说”。孙犁在小说中着力追求清新、隽永、淡雅
2002年3月,国家正式颁布施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当中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现笔者只针对第三个“有利于”来谈谈人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是人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依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当今人类的
在我国的中小学中,普遍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调动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理顺了职、权、责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为了促进校长负责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笔者认为,新时期的校长负责制应加大实现以下“四化建设”的力度:    目标化建设     在校长负责制中,要回答校长负什么责的问题,这就要求给校长制定和确立一个明确的任期办学责任
对于解暑,大学生们各有奇招。“脱光衣服睡觉、勤洗澡都太基本了,我从师兄那里学到了几招绝的。”说这话的是正在四川大学读大三,人称“肥哥”的赵同学。赵同学身材偏胖,1.7米的个头,体重却达到了160多斤,这令他在闷热的天气里比别人更加辛苦。  宿舍里他最常见的形象,就是撂起T恤亮出肚皮,还把双脚泡在水桶里,一边上网一边享受着清水带来的丝丝凉意。几年来,为了寻找夜晚睡觉时最佳的解暑妙招,赵同学没少费工夫
[摘要]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好奇心;强调思维过程,提升学生思想力;提供方法指导,助推学生自主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软能力”,十二年的坚守最终使得美国学生后劲十足,厚积薄发。  [关键词]“软能力”培养;问题引领;思维过程;方法指导  一、美国教育教学  美国教育,特别是其基础教育,一直伴随着赞誉声与批评声。然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教育又不得不堪称“世界典范”,颇具观
[摘 要]立德树人,强调学校教育要德育为先,通过教育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聋校的数学教学中,应挖掘其中立德树人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在数学活动中养成“真”的品质、在数学资源中养成“善”的品质、在数学方法中养成“美”的品质,落实立德树人促进聋校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品质养成;聋校;数学  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摘要: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研究中的一个经典算法问题,旨在寻找图(由结点和路径组成的)中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本文采用JAVA语言来实现路径算法中的Johnson算法。   关键词:最短路径 Java Johnson算法 算法实现      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研究中的一个经典算法问题,旨在寻找图(由结点和路径组成的)中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算法具体的形式包括:确定起点的最短路径问题。即已知起始结点,求
阅读的陌生感是指教师对于阅读的文本必须时常保持一种新鲜感,尤其是对那些熟悉的课文要常读,要读出新的体验、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要读出时代的气息、时代的精神。  有些语文教师在上一些老课文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出不来,整堂课没有亮点,有时甚至会觉得还没有第一次上课效果好。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上这些老课文的时候,缺乏阅读的陌生感、新鲜感,产生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应用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