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古典诗词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组合,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气质最完美的呈现。中小学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 诗歌教学的备课艺术
教学是艺术,而艺术必须要经过千锤百炼,必须要作认真的准备,因此,上课之前应该加强备课。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和前提,课备到什么程度,课就会教到什么程度。备课指导着课堂教学活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所以,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它引导和制约着全部教学活动的过程。课上的几十分钟,是教师课后几年甚至一生的精心准备。
1. 备自己:教师的文化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修养,其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态度。学生都希望教师成为他们的典范,希望自己的教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们崇拜那些学识渊博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被认为是有学问的人,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习他,模仿他,从而对他所教的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文化修养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仅凭一本教材和基本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绝对不可能上好课的,只有教师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从文学经典中得到滋养,才可能会对教材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还有不少艺术方面的知识,比如,绘画、音乐、书法、雕塑等。因此,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仅有文学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该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甚至是精通。这样,在面对涉及各种知识的上课内容时,才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平时就应该树立一种资源意识,认真积累周围可供使用的资源,海纳百川,使得储备的资源广博而深刻,使备课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只有这样,上课时,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厚积薄发”。为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随时补充新鲜的知识,为教学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
2. 备学生: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了学生而教,因此,教师备课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生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有什么困难,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必要时也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中来,让学生也经历一个积累感性材料、丰富体验、不断探索的过程,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就会空前高涨,随时都会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师也可以及时记下典型的事例,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以后更好的教学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关心热爱学生,这种关心热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应该努力让学生在爱心下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措施。
3. 备教材:挖掘教材。对诗歌教学来说,备课应该注意挖掘诗词的发展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运用诗词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思考,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熏陶,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通过诗词教学,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养成他们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逻辑性。诗词都是作者彼时彼地思维的产物,都是他们思维外化或物化的结果。因此,学习诗词也是学习别人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的过程。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从《诗经》导源,绵延两千多年,凡是能够经受住历史洪流的冲击,永葆艺术生命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偏重在抒情,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诗词是情感、情思和情绪的产物,与其他文体相比较,它更能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学诗的过程,也是学生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产生共鸣的过程。在诗词教学中,还要挖掘它的审美价值,诗的语言最简洁、最优美、最富有形象性,它的节奏和声韵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文字中浓缩着民族文化的积淀。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教材中所表现的形式美,如对称、参差、和谐等。一般来说,诗词无论是写情、写景还是状物,都是通过对对象生动、真切的描绘,表达和营造出某种人文环境、某种情趣和审美氛围,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还可以通过眼前有限的形象,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具有无限性的境界,以此获得美的享受。
二、 诗歌教学的语言艺术
诗歌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日常语言,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悦耳动听、灵活巧妙的语言,能在课堂上起到穿针引线、联珠串玉的效果,能将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掌握语言艺术,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高,就会达到“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的境地,并且让教学艺术锦上添花,反之,则会“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有时甚至会导致教学艺术的失败。
1. 诗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由于诗歌是高度概括反映生活的,因此它的语言常常是跳跃的,容量很大。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和讲解,使用口头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把诗读懂读通,从而使问题浅显易懂。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热情,生动的语言还能把抽象的词语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教学时,切不可用词含糊,歪曲诗词的本义,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把诗词中描述的情景等绘声绘色地讲出来,讲究语言的色彩、韵律、声调等,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 诗歌教学语言的音韵美。诗词的语言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诗歌的语言更精炼、一字千金,耐人寻味。而且诗词都有其音韵美,声调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有的语言音韵铿锵,令人振奋;有的语言音韵舒缓,使人沉醉,听之于耳而感动于心。比如,古代格律诗中的七言诗,往往一句有四次停顿,但并不是每一次停顿都在同一个字序上。现代的自由体诗虽然不像格律诗在字数上要求整齐划一,但是在多变的节奏中,让人读来仍然琅琅上口。因此,教师要把握诗词的音韵美,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美。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诗词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用充沛的力量和高昂的激情把诗情诗意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时,诗歌并不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仅仅通过反复吟咏、揣摩,就可能使学生理解它所产生的效果,领会其中的奥妙之处。为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注意节奏,讲究诗歌的平仄和押韵,做到节奏分明、声调和谐、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使自己的语言符合学生听觉的需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制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去感受并领略诗词的美。
3. 诗歌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情感是诗的灵魂,如果没有对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法真正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在教学中,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要有情,有人说:“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情,而且要情深,只有情深才会产生无穷的魅力,才能在学生心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创造出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的愉悦的教学情境,这样诗词的教学效果才会深刻。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外界的刺激下,学生潜在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时学生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并为之所动,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转化为听好、上好课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三、 诗歌教学的情境艺术
情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生活的物景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令审美主体充分想象和思索的空间。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的好坏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兴趣、积极性等。在课堂中创设了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就会状态积极、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教师的教学热情空前高涨,奇思妙想不断,而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要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感知诗歌所描写的诗境,并让他们走进这个诗境。诗歌离不开情境,教学也离不开情境。有些诗歌的感情是奔放、豪爽的,其意境可能是壮阔、雄奇的;有些诗歌的感情是温柔、细腻的,其意境可能是清新、淡雅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思想、个性、风格以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在这样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教材,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境界,把握当时的情境,从而产生真切的体验。
四、 诗歌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它是教师在具备高水平的智力基础上,经过自己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后才能产生的,因此,它是教师智力和经验的产物。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认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教学技巧的结合。它不仅反映了教师感知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娴熟。
在教学中,尽管教师钻研了教材,制定了详细的教案,进行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受到时间、地点、情境、学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个性迥异的,课堂中遇到的事情也是多变且难以预料的,而且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课堂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例如,教师正在课堂上讲课,学生也听得聚精会神,但是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件扰乱了学生的注意力,阻碍了课堂教学的进行;课堂中学生可能突然提出一个教师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且穷追不舍;课堂上突然出现学生违纪的情况等等,这些事件都是没有既定的可供解决的方式的,都需要教师临场的即兴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迅速而灵活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激发出各种解决方案,并做出判断与选择,处理好事件,甚至把突发事件巧妙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诗歌教学艺术是教师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等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规律、审美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运用技能技巧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活动行为。在诗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由于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性,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要有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这也是诗歌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的独特之处。
(作者单位:盐城市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一、 诗歌教学的备课艺术
教学是艺术,而艺术必须要经过千锤百炼,必须要作认真的准备,因此,上课之前应该加强备课。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和前提,课备到什么程度,课就会教到什么程度。备课指导着课堂教学活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所以,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它引导和制约着全部教学活动的过程。课上的几十分钟,是教师课后几年甚至一生的精心准备。
1. 备自己:教师的文化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修养,其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态度。学生都希望教师成为他们的典范,希望自己的教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们崇拜那些学识渊博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被认为是有学问的人,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习他,模仿他,从而对他所教的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文化修养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仅凭一本教材和基本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绝对不可能上好课的,只有教师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从文学经典中得到滋养,才可能会对教材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还有不少艺术方面的知识,比如,绘画、音乐、书法、雕塑等。因此,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仅有文学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该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甚至是精通。这样,在面对涉及各种知识的上课内容时,才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平时就应该树立一种资源意识,认真积累周围可供使用的资源,海纳百川,使得储备的资源广博而深刻,使备课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只有这样,上课时,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厚积薄发”。为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随时补充新鲜的知识,为教学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
2. 备学生: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了学生而教,因此,教师备课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生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有什么困难,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必要时也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中来,让学生也经历一个积累感性材料、丰富体验、不断探索的过程,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就会空前高涨,随时都会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师也可以及时记下典型的事例,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以后更好的教学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关心热爱学生,这种关心热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应该努力让学生在爱心下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措施。
3. 备教材:挖掘教材。对诗歌教学来说,备课应该注意挖掘诗词的发展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运用诗词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思考,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熏陶,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通过诗词教学,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养成他们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逻辑性。诗词都是作者彼时彼地思维的产物,都是他们思维外化或物化的结果。因此,学习诗词也是学习别人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的过程。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从《诗经》导源,绵延两千多年,凡是能够经受住历史洪流的冲击,永葆艺术生命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偏重在抒情,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诗词是情感、情思和情绪的产物,与其他文体相比较,它更能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学诗的过程,也是学生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产生共鸣的过程。在诗词教学中,还要挖掘它的审美价值,诗的语言最简洁、最优美、最富有形象性,它的节奏和声韵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文字中浓缩着民族文化的积淀。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教材中所表现的形式美,如对称、参差、和谐等。一般来说,诗词无论是写情、写景还是状物,都是通过对对象生动、真切的描绘,表达和营造出某种人文环境、某种情趣和审美氛围,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还可以通过眼前有限的形象,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具有无限性的境界,以此获得美的享受。
二、 诗歌教学的语言艺术
诗歌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日常语言,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悦耳动听、灵活巧妙的语言,能在课堂上起到穿针引线、联珠串玉的效果,能将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掌握语言艺术,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高,就会达到“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的境地,并且让教学艺术锦上添花,反之,则会“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有时甚至会导致教学艺术的失败。
1. 诗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由于诗歌是高度概括反映生活的,因此它的语言常常是跳跃的,容量很大。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和讲解,使用口头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把诗读懂读通,从而使问题浅显易懂。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热情,生动的语言还能把抽象的词语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教学时,切不可用词含糊,歪曲诗词的本义,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把诗词中描述的情景等绘声绘色地讲出来,讲究语言的色彩、韵律、声调等,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 诗歌教学语言的音韵美。诗词的语言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诗歌的语言更精炼、一字千金,耐人寻味。而且诗词都有其音韵美,声调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有的语言音韵铿锵,令人振奋;有的语言音韵舒缓,使人沉醉,听之于耳而感动于心。比如,古代格律诗中的七言诗,往往一句有四次停顿,但并不是每一次停顿都在同一个字序上。现代的自由体诗虽然不像格律诗在字数上要求整齐划一,但是在多变的节奏中,让人读来仍然琅琅上口。因此,教师要把握诗词的音韵美,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美。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诗词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用充沛的力量和高昂的激情把诗情诗意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时,诗歌并不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仅仅通过反复吟咏、揣摩,就可能使学生理解它所产生的效果,领会其中的奥妙之处。为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注意节奏,讲究诗歌的平仄和押韵,做到节奏分明、声调和谐、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使自己的语言符合学生听觉的需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制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去感受并领略诗词的美。
3. 诗歌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情感是诗的灵魂,如果没有对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法真正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在教学中,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要有情,有人说:“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情,而且要情深,只有情深才会产生无穷的魅力,才能在学生心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创造出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的愉悦的教学情境,这样诗词的教学效果才会深刻。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外界的刺激下,学生潜在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时学生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并为之所动,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转化为听好、上好课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三、 诗歌教学的情境艺术
情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生活的物景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令审美主体充分想象和思索的空间。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的好坏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兴趣、积极性等。在课堂中创设了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就会状态积极、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教师的教学热情空前高涨,奇思妙想不断,而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要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感知诗歌所描写的诗境,并让他们走进这个诗境。诗歌离不开情境,教学也离不开情境。有些诗歌的感情是奔放、豪爽的,其意境可能是壮阔、雄奇的;有些诗歌的感情是温柔、细腻的,其意境可能是清新、淡雅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思想、个性、风格以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在这样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教材,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境界,把握当时的情境,从而产生真切的体验。
四、 诗歌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它是教师在具备高水平的智力基础上,经过自己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后才能产生的,因此,它是教师智力和经验的产物。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认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教学技巧的结合。它不仅反映了教师感知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娴熟。
在教学中,尽管教师钻研了教材,制定了详细的教案,进行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受到时间、地点、情境、学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个性迥异的,课堂中遇到的事情也是多变且难以预料的,而且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课堂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例如,教师正在课堂上讲课,学生也听得聚精会神,但是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件扰乱了学生的注意力,阻碍了课堂教学的进行;课堂中学生可能突然提出一个教师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且穷追不舍;课堂上突然出现学生违纪的情况等等,这些事件都是没有既定的可供解决的方式的,都需要教师临场的即兴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迅速而灵活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激发出各种解决方案,并做出判断与选择,处理好事件,甚至把突发事件巧妙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诗歌教学艺术是教师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等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规律、审美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运用技能技巧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活动行为。在诗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由于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性,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要有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这也是诗歌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的独特之处。
(作者单位:盐城市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