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课堂是参与,是教师和学生为了主体的发展而进行的一种知识和道德的建构。我认为这是不够准确的,至少对于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过于理性了。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孩子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如何才能让语文课拥有这样生动的场景,追求最佳的教学效度?一位特级教师用她精简的语言给了我深深地启迪:读进去,想开来。
1 触摸文本的温度
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每一课都带着某一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带着某一人物的生命历程与独特的情感体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巧妙设计交流的话题,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己开垦园地的教学场,用他们的心智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欣赏作者呈现的那份智慧。
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爱如茉莉》是怎样做的——
(教师板书: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弥漫诗意)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师: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同学们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教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师:自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师:有的同学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可以从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中看出来,哪些地方流露出来了?画下来做上记号。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薛老师不仅在告诉学生如何去解读文本,触摸作者的心灵,也在教他们如何欣赏文学作品——关注文章的细节。阅读在这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个性化行为,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品味,他们触摸到了文本的温度——那如茉莉般淡淡的温情,淡淡的爱!
2 体验文本的温度
薛老师在学生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品读触摸到文本的温度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幽香只能钻到鼻中,为什么会钻到人的心中?你对这个‘钻’字有什么别样体会?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的。”
你看,薛老师抓住一个“钻”字,一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一边在品议的过程中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解读句子的含义,延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独立的、深层的思考中形成自己丰富而立体的认识。为了让这缕幽香也钻到学生的心中。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教材的温度,薛老师在后面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老师想让你打一个比方。说说你认为爱如什么?”学生经过片刻思考,说出了许多精彩的比喻。文本的温度经过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传递,已经变成了学生内心的温度,孩子们从一个个细节中感悟教材的文化气息,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情,课堂也进入高潮。
3 创造文本的温度
随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入,他们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对文本进行捕捉、遴选、补充、重构,文本的内容变成鲜活的意象呈现在他们面前,作者情感的波澜撞击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被教材打动,形成与文本的情感链接与智慧碰撞。这时候只要教师适时地启迪,适度地挖掘、拓展,学生的情感就能在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就能进出创造的激情,从而提升文本的温度。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的时候,让学生讲一讲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翻越六盘山》《金色的鱼钩》等故事,听一听长征组歌的有关内容,将长征这一段历史清晰、完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一波一波的情感作用下,学生自会被感染,被激励,就会对红军战士产生深深的敬意,这时让他们“面对”当年的老红军战士说说自己内心的话语,学生就能迅速地进入文章内核。就会迸射出激情,产生炽热的情感,创造出教师希望的温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1 触摸文本的温度
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每一课都带着某一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带着某一人物的生命历程与独特的情感体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巧妙设计交流的话题,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己开垦园地的教学场,用他们的心智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欣赏作者呈现的那份智慧。
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爱如茉莉》是怎样做的——
(教师板书: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弥漫诗意)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师: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同学们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教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师:自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师:有的同学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可以从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中看出来,哪些地方流露出来了?画下来做上记号。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薛老师不仅在告诉学生如何去解读文本,触摸作者的心灵,也在教他们如何欣赏文学作品——关注文章的细节。阅读在这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个性化行为,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品味,他们触摸到了文本的温度——那如茉莉般淡淡的温情,淡淡的爱!
2 体验文本的温度
薛老师在学生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品读触摸到文本的温度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幽香只能钻到鼻中,为什么会钻到人的心中?你对这个‘钻’字有什么别样体会?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的。”
你看,薛老师抓住一个“钻”字,一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一边在品议的过程中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解读句子的含义,延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独立的、深层的思考中形成自己丰富而立体的认识。为了让这缕幽香也钻到学生的心中。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教材的温度,薛老师在后面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老师想让你打一个比方。说说你认为爱如什么?”学生经过片刻思考,说出了许多精彩的比喻。文本的温度经过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传递,已经变成了学生内心的温度,孩子们从一个个细节中感悟教材的文化气息,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情,课堂也进入高潮。
3 创造文本的温度
随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入,他们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对文本进行捕捉、遴选、补充、重构,文本的内容变成鲜活的意象呈现在他们面前,作者情感的波澜撞击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被教材打动,形成与文本的情感链接与智慧碰撞。这时候只要教师适时地启迪,适度地挖掘、拓展,学生的情感就能在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就能进出创造的激情,从而提升文本的温度。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的时候,让学生讲一讲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翻越六盘山》《金色的鱼钩》等故事,听一听长征组歌的有关内容,将长征这一段历史清晰、完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一波一波的情感作用下,学生自会被感染,被激励,就会对红军战士产生深深的敬意,这时让他们“面对”当年的老红军战士说说自己内心的话语,学生就能迅速地进入文章内核。就会迸射出激情,产生炽热的情感,创造出教师希望的温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