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当代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教育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而不是着眼于培养科学家或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在当代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国际上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经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系列的问题;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某些自然现象;意味着能读懂大众读物中有关科学方面的文章,并能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讨论;意味着能在国家和地区的决策中看到科学的成分,并能用科学和技术来武装自己的观点;意味着能根据信息的来源、获取方法等,对科学信息的质量进行评估;意味着有能力根据事实提出论点、评价论点,并能正确运用结论。由此可见,所谓科学素养实质就是掌握普通常识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具有科学的思想和观念、具有科学精神、具有科学道德、具有科学的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全面发展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能不能升上高一级的学校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种应试教育导致了“校中校”、“重点校”等等社会问题。更加严重的是挫伤了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大多数同学的探究能力。因此,培养科学素养就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在科学教育理念上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倾向,把掌握适应性广的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人民的愿望。
三、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角色和定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从过去的“消费者”、“教书匠”、“独奏者”转变为“生产者”、“研究员”、和“伴奏者”。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化学课程与教材必须体现基础性和启蒙性。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全面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应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我们要改变过去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掌握方法,帮助他们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地获取知识。并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和证据。并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发展积极的情感,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把目光投向学生,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与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在一起,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注重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注重全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忽略或者抛弃了学生的全体性。相反,这种主体性的教育正是为全体性教育的渗透与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全体性科学素养的教育不是选择性教育、淘汰教育,而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3.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性。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还要注重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教育 ——即全面性教育。情感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都是科学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要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并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计问题情景、设计实验,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辨证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例如,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性质是无限可分,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世界。
环境保护教育: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涉及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事业已走向了法律化。因此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主体意识的提高为全体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体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全面能力的提高。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经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系列的问题;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某些自然现象;意味着能读懂大众读物中有关科学方面的文章,并能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讨论;意味着能在国家和地区的决策中看到科学的成分,并能用科学和技术来武装自己的观点;意味着能根据信息的来源、获取方法等,对科学信息的质量进行评估;意味着有能力根据事实提出论点、评价论点,并能正确运用结论。由此可见,所谓科学素养实质就是掌握普通常识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具有科学的思想和观念、具有科学精神、具有科学道德、具有科学的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全面发展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能不能升上高一级的学校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种应试教育导致了“校中校”、“重点校”等等社会问题。更加严重的是挫伤了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大多数同学的探究能力。因此,培养科学素养就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在科学教育理念上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倾向,把掌握适应性广的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人民的愿望。
三、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角色和定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从过去的“消费者”、“教书匠”、“独奏者”转变为“生产者”、“研究员”、和“伴奏者”。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化学课程与教材必须体现基础性和启蒙性。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全面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应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我们要改变过去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掌握方法,帮助他们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地获取知识。并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和证据。并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发展积极的情感,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把目光投向学生,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与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在一起,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注重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注重全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忽略或者抛弃了学生的全体性。相反,这种主体性的教育正是为全体性教育的渗透与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全体性科学素养的教育不是选择性教育、淘汰教育,而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3.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性。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还要注重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教育 ——即全面性教育。情感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都是科学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要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并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计问题情景、设计实验,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辨证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例如,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性质是无限可分,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世界。
环境保护教育: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涉及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事业已走向了法律化。因此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主体意识的提高为全体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体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全面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