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当红的小说家,大多表现对都市人物的生存状态的诗意关怀、悲悯意识以及对自我灵魂的救赎愿望,他的作品历来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村上这一代作家大多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作为后现代重要流派之一的存在主义文学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村上。村上也曾说过:“自打年过五十之后,我开始越来越体会到我们这一代人的问题。听起来或许有些沉重,但过了某个点之后,类似‘一代人的责任’这样的东西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你的视野。我本人没有孩子,但如果有的话也该二十出头了,该是由我向他们传递些什么的时候了。”《海边的卡夫卡》正是作者自己所要传递的:作者借用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悖谬和荒诞、古希腊神话中的魔幻色彩、“俄狄浦斯情结”,表达了对战争以及当代社会中的性和暴力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显现了西绪福斯式追寻生命意义的努力。
村上以往的作品中总是以二十几岁至三十几岁的都市男性形象为主人公,但在这一部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一改都市男人代言人的标签,选择了一位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作为全书的主人公。这位少年幼年被母亲遗弃,被父亲赋予注定要杀死父亲并与母亲、姐姐交合的诅咒。他15岁生日离家出走而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了父亲的预言——几次“希求”后终与母亲佐伯交合,并在梦中强奸了假想中的姐姐樱花,潜意识中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他为了躲避刑事警察的调查(父亲在家中被人杀害)又隐居到与世隔绝的林中小屋,竞走进森林深处的“另一世界”,在宁静祥和的“死灵”世界感受到了心灵的慰藉,最终听从母亲佐伯“死灵”的恳求,从“那个世界”返回,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承担了自己应有的责任。他的人生与存在主义文学中的荒诞、自由选择等命题有诸多联系,一个文学中常见的出走少年就这样被置于了存在主义观照之下。
荒诞的世界,痛苦的人生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4岁被母亲抛弃,被父亲没有理由地赋予将“弑父、奸母,与姐姐交合”的诅咒,少年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生活在一个充满恐惧感、孤独感、陌生感的敌对世界里。田村卡夫卡处在这样的世界中,母亲对父亲毫无感情,深爱儿子却抛弃儿子,而父亲用儿子的双手惩罚母亲。在田村卡夫卡看来,世界是荒诞的、无意义的,虚无的,他对这个世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谁也不肯帮我,至少迄今为止谁也不肯帮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如同失群的乌鸦,所以我给自己取名卡夫卡。”这段心理独自让人无法不联想到表现主义大师——弗兰茨·卡夫卡,卡夫卡的艺术世界是荒诞而又真实的,所以可以说15岁少年所处的世界是“卡夫卡式”的。
母亲佐伯在学潮派系争斗中痛失男友后,就选择以放荡薄情作为对世界的回報。她不负责任地浪费青春,不负责任地嫁给田村卡夫卡的父亲——田村浩二,生下儿子后又因为惧怕爱子也会无故丧失而选择主动放弃,与此同时她剥夺了田村浩二享受爱情的权利、田村卡夫卡享受母爱的权利。
卡夫卡无端被带入到了这个荒诞、亲情永诀,群体隔绝的世界。他离家出走后,虽得到图书管理员大岛的庇护,旅途中偶遇女孩儿樱花的关照,图书馆馆长佐伯的信任,感受到的却是虚无和孤独。15岁少年思索的是百年之后的人们:无论如何挣扎都将化为尘埃,人或物都是虚无缥缈的,挣扎求生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因此,田村卡夫卡在父亲被杀的刑事案件调查中,没有对父亲之死表示关注,也没有与警察交涉或者对抗,面对荒诞的世界,痛苦的人生,唯有漠然。
选择人生,品味存在
主人公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经历了彷徨、孤独、恐惧、愤怒的艰难探索历程,在探索中挣脱了文化的牢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体会到了生活的凶顽与美好,而最终拥抱世界,开启新的人生,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其虽生活在荒诞和痛苦之中,但又能在迷途中勇于面对自我的形象被附上了存在主义色彩。
主人公生活在存在主义观照下的社会,而在“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中,存在是无具体、无限定的,有待充实和展开的,永远有待于人的主观选择,所以人是自由的。“本质”则是社会、历史等等赋予人的抽象规定,也是人类在不自觉中替自己编织的文化牢狱。世界本是荒诞的,它永远有待于人的主观选择,充实肯定,因此选择成就存在。佐伯对爱情的绝望,导致她对生与死产生了怀疑。进而,在她的世界里,生与死的界限消失,现实中生命的一部分被划上了休止符,而虚幻中的另一部分在一个类似“桃花源”的世界永远以15岁少女佐伯的形象存在,这是佐伯的选择。图书管理员大岛男相女身,身为女性却以男性的生活方式存在着,这是大岛的选择。在她们的世界里,生命、性别都成为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她们通过自己的主动选择,充实肯定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实现了自己的生命理想。
田村卡夫卡从小被赋予诅咒,这与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一样。而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似乎是故意而为之,或者是为了实现这一命运而故意为之的。由于旅途中认识的樱花、宾馆值班室女孩儿与自己姐姐年龄相仿,并且他曾经得到过她们的帮助,因此在白天他把她们想象成自己的姐姐,在晚上当自己有性意识冲动时,自觉把她们是他姐姐的想法逐出脑海,并且在梦中强奸了自己假想中的姐姐——樱花。虽不是亲生,但也存在某种乱伦成分,他在意识里实现了与姐姐媾和的诅咒。关于母亲,主人公努力搜寻佐伯作为他亲生母亲的证据:父亲雷击逃生与佐伯所作的关于雷击之书。从逻辑上推断,佐伯为自己的母亲。他没有拒绝甚至是主动迎上去与自己的母亲佐伯交合。关于父亲,父亲在中野区被中田老人杀害,自己双手染满鲜血,虽不是亲手,但在潜意识里已认定自己就是杀害父亲的凶手,也完成了弑父的诅咒。在田村卡夫卡看来,伦理只是社会、历史赋予人的规定,是人类在不自觉中为自己编织的文化牢狱,因而他会选择主动迎合诅咒,实践自己的命运,在选择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更为深刻的是,当田村卡夫卡通过自由选择实践了自己的命运后,并未感觉到释然,他于是背负着诅咒、恐惧、孤独、愤怒以及假想中的谴责逃离了这个残酷的世界。在如田园牧歌般的虚幻世界中,主人公遇到了以异性爱和母爱双重身份出现的佐伯,佐伯说出当年的遗弃是由于深爱所致的失去的恐惧。他因此感受到了爱的温暖,追寻到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在佐伯的劝说下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田村卡夫卡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开家门,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人世界中。那里有企图迫害他的力量。那种力量有的时候在现实之中,有的时候在现实之外。世界是何等的凶顽。”他被命运的沙尘暴;中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的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他以积极行动克服了内在的恐惧,迎合了命运的诅咒,实践了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15岁少年的诺言——返回家乡东京,履行自己的人生责任。于此他品味到了生命的真谛和存在的意义,所以说田村卡夫卡当之无愧为存在主义式的少年英雄。 超越自在,创造自为
战争是全球化的普遍问题,是现代社会的瘟疫,可以撕碎人类固有的井然的秩序,让人更尖锐地领略到自己被抛弃的孤独。出生于“二战”后日本的村上,战争是他必须处理的主题,《海边的卡夫卡》就被置于战争的社会背景中。村上曾说:“暴力是理解日本的钥匙。”对于战争,书中暗有指涉。书中的“杀猫人”琼尼·沃克曾说:“一有战争,就要征兵。征去当兵,就要扛枪上战场杀死对手,而且必须多杀。你喜欢杀人也好讨厌也好,这种事没人为你着想,否则你就要被杀。”这正显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上帝死了,人被抛弃到一个不可理喻,无法逃脱的荒谬世界上;存在失去了一切根基,丧失了一切意义和价值;一切信仰和理想都崩溃,人与世界的关系全部动摇,在这种情况下人拥有的就是孤独和绝望。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作者村上深居简出,与外界疏离,然而他以斗士的姿态表示:“在某些情况下,我不得不投入战斗”,他在孤独中描绘世界和人类的孤独、恐惧,并在孤独中产生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从《挪威的森林》到《海边的卡夫卡》,村上已由一个从容优雅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关注全人类命运与时代责任的谆谆教誨的知识分子,这就是“承担”——直视荒诞的勇敢,这就是超越“自在世界”先行者的大智大勇。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被赋予诅咒,同时又被抛入自由选择的命题中,在这个命题里,我想作者想要强调的并不是俄狄浦斯似的恋母情结、仇父心理,而是面对一个波涛汹涌的世界如何去做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曾在其著名著作《存在与虚无》中论及,“存在先于本质,超越自在的世界才能实现自因自在而自为的世界”。对于田村卡夫卡来说,“自在的存在”是亲情永诀、荒诞虚无的世界。在他出走的过程中,冥冥中也是主动地实现了父亲的诅咒,实践了命运,承担了责任,追寻到了生命的真谛。主人公追随命运的沙尘暴,选择的是直视一切,勇敢地承担责任,于此超越了“自在的存在”,而成就了“自为的存在”,终能品味到生活的美好。村上春树向读者道出:世界荒诞,直面荒诞,才显得勇敢和伟大;人生虚无,才需要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去充实,从而赋予人生以意义。
总之,村上春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存在主义观照下的社会,不无消极,但更多地展示了积极对抗的一面。作者以一个消极的设定,走向了一个积极开放的结尾。主人公直面人生,勇敢地选择,并且承担起自己所必须承担的责任的行为,这给以处在当代社会生存危机的人类以启示,对当今不无借鉴意义。
村上以往的作品中总是以二十几岁至三十几岁的都市男性形象为主人公,但在这一部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一改都市男人代言人的标签,选择了一位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作为全书的主人公。这位少年幼年被母亲遗弃,被父亲赋予注定要杀死父亲并与母亲、姐姐交合的诅咒。他15岁生日离家出走而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了父亲的预言——几次“希求”后终与母亲佐伯交合,并在梦中强奸了假想中的姐姐樱花,潜意识中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他为了躲避刑事警察的调查(父亲在家中被人杀害)又隐居到与世隔绝的林中小屋,竞走进森林深处的“另一世界”,在宁静祥和的“死灵”世界感受到了心灵的慰藉,最终听从母亲佐伯“死灵”的恳求,从“那个世界”返回,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承担了自己应有的责任。他的人生与存在主义文学中的荒诞、自由选择等命题有诸多联系,一个文学中常见的出走少年就这样被置于了存在主义观照之下。
荒诞的世界,痛苦的人生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4岁被母亲抛弃,被父亲没有理由地赋予将“弑父、奸母,与姐姐交合”的诅咒,少年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生活在一个充满恐惧感、孤独感、陌生感的敌对世界里。田村卡夫卡处在这样的世界中,母亲对父亲毫无感情,深爱儿子却抛弃儿子,而父亲用儿子的双手惩罚母亲。在田村卡夫卡看来,世界是荒诞的、无意义的,虚无的,他对这个世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谁也不肯帮我,至少迄今为止谁也不肯帮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如同失群的乌鸦,所以我给自己取名卡夫卡。”这段心理独自让人无法不联想到表现主义大师——弗兰茨·卡夫卡,卡夫卡的艺术世界是荒诞而又真实的,所以可以说15岁少年所处的世界是“卡夫卡式”的。
母亲佐伯在学潮派系争斗中痛失男友后,就选择以放荡薄情作为对世界的回報。她不负责任地浪费青春,不负责任地嫁给田村卡夫卡的父亲——田村浩二,生下儿子后又因为惧怕爱子也会无故丧失而选择主动放弃,与此同时她剥夺了田村浩二享受爱情的权利、田村卡夫卡享受母爱的权利。
卡夫卡无端被带入到了这个荒诞、亲情永诀,群体隔绝的世界。他离家出走后,虽得到图书管理员大岛的庇护,旅途中偶遇女孩儿樱花的关照,图书馆馆长佐伯的信任,感受到的却是虚无和孤独。15岁少年思索的是百年之后的人们:无论如何挣扎都将化为尘埃,人或物都是虚无缥缈的,挣扎求生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因此,田村卡夫卡在父亲被杀的刑事案件调查中,没有对父亲之死表示关注,也没有与警察交涉或者对抗,面对荒诞的世界,痛苦的人生,唯有漠然。
选择人生,品味存在
主人公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经历了彷徨、孤独、恐惧、愤怒的艰难探索历程,在探索中挣脱了文化的牢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体会到了生活的凶顽与美好,而最终拥抱世界,开启新的人生,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其虽生活在荒诞和痛苦之中,但又能在迷途中勇于面对自我的形象被附上了存在主义色彩。
主人公生活在存在主义观照下的社会,而在“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中,存在是无具体、无限定的,有待充实和展开的,永远有待于人的主观选择,所以人是自由的。“本质”则是社会、历史等等赋予人的抽象规定,也是人类在不自觉中替自己编织的文化牢狱。世界本是荒诞的,它永远有待于人的主观选择,充实肯定,因此选择成就存在。佐伯对爱情的绝望,导致她对生与死产生了怀疑。进而,在她的世界里,生与死的界限消失,现实中生命的一部分被划上了休止符,而虚幻中的另一部分在一个类似“桃花源”的世界永远以15岁少女佐伯的形象存在,这是佐伯的选择。图书管理员大岛男相女身,身为女性却以男性的生活方式存在着,这是大岛的选择。在她们的世界里,生命、性别都成为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她们通过自己的主动选择,充实肯定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实现了自己的生命理想。
田村卡夫卡从小被赋予诅咒,这与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一样。而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似乎是故意而为之,或者是为了实现这一命运而故意为之的。由于旅途中认识的樱花、宾馆值班室女孩儿与自己姐姐年龄相仿,并且他曾经得到过她们的帮助,因此在白天他把她们想象成自己的姐姐,在晚上当自己有性意识冲动时,自觉把她们是他姐姐的想法逐出脑海,并且在梦中强奸了自己假想中的姐姐——樱花。虽不是亲生,但也存在某种乱伦成分,他在意识里实现了与姐姐媾和的诅咒。关于母亲,主人公努力搜寻佐伯作为他亲生母亲的证据:父亲雷击逃生与佐伯所作的关于雷击之书。从逻辑上推断,佐伯为自己的母亲。他没有拒绝甚至是主动迎上去与自己的母亲佐伯交合。关于父亲,父亲在中野区被中田老人杀害,自己双手染满鲜血,虽不是亲手,但在潜意识里已认定自己就是杀害父亲的凶手,也完成了弑父的诅咒。在田村卡夫卡看来,伦理只是社会、历史赋予人的规定,是人类在不自觉中为自己编织的文化牢狱,因而他会选择主动迎合诅咒,实践自己的命运,在选择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更为深刻的是,当田村卡夫卡通过自由选择实践了自己的命运后,并未感觉到释然,他于是背负着诅咒、恐惧、孤独、愤怒以及假想中的谴责逃离了这个残酷的世界。在如田园牧歌般的虚幻世界中,主人公遇到了以异性爱和母爱双重身份出现的佐伯,佐伯说出当年的遗弃是由于深爱所致的失去的恐惧。他因此感受到了爱的温暖,追寻到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在佐伯的劝说下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田村卡夫卡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开家门,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人世界中。那里有企图迫害他的力量。那种力量有的时候在现实之中,有的时候在现实之外。世界是何等的凶顽。”他被命运的沙尘暴;中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的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他以积极行动克服了内在的恐惧,迎合了命运的诅咒,实践了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15岁少年的诺言——返回家乡东京,履行自己的人生责任。于此他品味到了生命的真谛和存在的意义,所以说田村卡夫卡当之无愧为存在主义式的少年英雄。 超越自在,创造自为
战争是全球化的普遍问题,是现代社会的瘟疫,可以撕碎人类固有的井然的秩序,让人更尖锐地领略到自己被抛弃的孤独。出生于“二战”后日本的村上,战争是他必须处理的主题,《海边的卡夫卡》就被置于战争的社会背景中。村上曾说:“暴力是理解日本的钥匙。”对于战争,书中暗有指涉。书中的“杀猫人”琼尼·沃克曾说:“一有战争,就要征兵。征去当兵,就要扛枪上战场杀死对手,而且必须多杀。你喜欢杀人也好讨厌也好,这种事没人为你着想,否则你就要被杀。”这正显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上帝死了,人被抛弃到一个不可理喻,无法逃脱的荒谬世界上;存在失去了一切根基,丧失了一切意义和价值;一切信仰和理想都崩溃,人与世界的关系全部动摇,在这种情况下人拥有的就是孤独和绝望。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作者村上深居简出,与外界疏离,然而他以斗士的姿态表示:“在某些情况下,我不得不投入战斗”,他在孤独中描绘世界和人类的孤独、恐惧,并在孤独中产生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从《挪威的森林》到《海边的卡夫卡》,村上已由一个从容优雅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关注全人类命运与时代责任的谆谆教誨的知识分子,这就是“承担”——直视荒诞的勇敢,这就是超越“自在世界”先行者的大智大勇。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被赋予诅咒,同时又被抛入自由选择的命题中,在这个命题里,我想作者想要强调的并不是俄狄浦斯似的恋母情结、仇父心理,而是面对一个波涛汹涌的世界如何去做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曾在其著名著作《存在与虚无》中论及,“存在先于本质,超越自在的世界才能实现自因自在而自为的世界”。对于田村卡夫卡来说,“自在的存在”是亲情永诀、荒诞虚无的世界。在他出走的过程中,冥冥中也是主动地实现了父亲的诅咒,实践了命运,承担了责任,追寻到了生命的真谛。主人公追随命运的沙尘暴,选择的是直视一切,勇敢地承担责任,于此超越了“自在的存在”,而成就了“自为的存在”,终能品味到生活的美好。村上春树向读者道出:世界荒诞,直面荒诞,才显得勇敢和伟大;人生虚无,才需要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去充实,从而赋予人生以意义。
总之,村上春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存在主义观照下的社会,不无消极,但更多地展示了积极对抗的一面。作者以一个消极的设定,走向了一个积极开放的结尾。主人公直面人生,勇敢地选择,并且承担起自己所必须承担的责任的行为,这给以处在当代社会生存危机的人类以启示,对当今不无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