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叙事有更多的情境感?笔者以为,关键是能够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等作具体、生动的描摹与刻画。
一、写出事件过程
在许多同学的作文中,不重叙事、概括表述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所述事件往往是三言两语就“提纲挈领”地交待了。比如一篇题为“回首高一”的习作这样叙述高一学习生活:
我们每天早上五点半起身,晚上十点多方可休息,每天的作业简直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要到考试时,试卷、讲义、练习如雪片般飘来,那真是苦不堪言呀,有时手都被累得提不起笔来了。唉,这样的高中生活真是太苦了。
如此笼统概述,虽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努力,表达了高一学习生活的“苦”,好像是“面面俱到”了,但总让人有一种空洞、抽象的感觉。其实,如此“面面俱到”,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叙写一两件事呢。比如,有同学就叙写了如下生活片段:
今天又开始上课了,紧张的功课压得我透不过气来。下午政治教师那张让我恐惧的面孔又出现了,我很是紧张,要是抽到我背书可就惨了。心里一直在嘀咕着:别叫我,别叫我。真是叫事与愿违啊,课堂上,政治老师偏偏唤了我的名子,并说,“你,把银行的作用说给大家听一下。”我缓缓地站起来,头垂得很低,最后在同学的帮助下,我总算大体说出了答案。过了这一关,心里平静了许多。
有了具体事件,有了事件过程描写,文章读来更生动鲜活。
二、刻画典型细节
细微之处见真情。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形象的鲜明、主题的深刻。细节虽然是文章的一个细小的一部分,有时,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2009高考湖北高考作文中也有一篇因细节描写出色而取胜的佳作,请看其中的段落: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踮起脚尖”的无声之爱,比千言万语更有份量、更加感人。
三、表现人物情态
有不少同学在表现人物时,最善长的就是语言描写,而且总是很简单地“某人说道”、“某人回答道”之类,人物形象单薄,不能给人深刻印象。比如,有一同学在写《我的老师》一文时,为了表现吴老师对自己的关心,记述了吴老师的一次家访:
我一开门,见吴老师来了,便说:“吴老师,您怎么来了?”
吴老师说:“晚上出来散步,顺道来看看你。”
我说:“嗯,那您坐。”
吴老师坐下来就问:“你今天没去学校,是怎么了?”
我说:“我……我是……”
吴老师说:“不要紧,说说看。”
……
由于人物形象不够生动,因而,吴老师的关爱之情也就显得不够深刻了。如何才能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关键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现出人物情态。比如,对于《我的老师》中吴老师家访一段可作如下的润饰:
我一开门,见吴老师来了,感到很诧异,赶忙说:“吴老师,您怎么来了?”
吴老师笑着说:“晚上出来散步,顺道来看看你。
我不好意思地说:“嗯,那您坐。”
吴老师刚一坐下,便凑近我,拉过我的手,很关切地问:“你今天没去学校,是怎么了?”
“我……我是……”
我抬头注视着您,您的目光充满了慈祥,嘴角挂着的微笑,鼓励我说:“不要紧,说说看。”
……
——有了动作、神态的描写,吴老师那可爱、可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形象生动了,情感也深刻了。
四、想象生活画面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有一些历史事件、故事传说在有关典籍中的记述很简要,写作中,可以借助想象去补充扩大其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从而创造完整丰富的形象美感,更深刻表现主题。想象是作者对生活素材改造制作的重要手段。如《愚公的智慧》中一段:
愚公的眼睛再一次的细细打量起面前的这两座山,似乎他的眼睛能在细细打量中像那铁锹一样的挖开那山,让那山在他的面前消失。可是,那山依旧是那么的像个野兽一样站在那里。
夜更深了,露更重了,天边也发白了。朦胧中,愚公看见有天神二人各自负起一坐大山向朔东朔南两边走去。呈现在他面前的是开阔的天地,阳光很好,愚公抬头就能看见白云在上面自由自在的飘着
这一段对应《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句,原文只简单交待了事件结果,而通过想象扩展,事件变得更具体可感,愚公的形象显得更鲜明生动。
【作者简介】
王永祝,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省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个人”、主持国家级、省级教科研课题多项。
责任编辑 王秀梅
一、写出事件过程
在许多同学的作文中,不重叙事、概括表述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所述事件往往是三言两语就“提纲挈领”地交待了。比如一篇题为“回首高一”的习作这样叙述高一学习生活:
我们每天早上五点半起身,晚上十点多方可休息,每天的作业简直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要到考试时,试卷、讲义、练习如雪片般飘来,那真是苦不堪言呀,有时手都被累得提不起笔来了。唉,这样的高中生活真是太苦了。
如此笼统概述,虽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努力,表达了高一学习生活的“苦”,好像是“面面俱到”了,但总让人有一种空洞、抽象的感觉。其实,如此“面面俱到”,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叙写一两件事呢。比如,有同学就叙写了如下生活片段:
今天又开始上课了,紧张的功课压得我透不过气来。下午政治教师那张让我恐惧的面孔又出现了,我很是紧张,要是抽到我背书可就惨了。心里一直在嘀咕着:别叫我,别叫我。真是叫事与愿违啊,课堂上,政治老师偏偏唤了我的名子,并说,“你,把银行的作用说给大家听一下。”我缓缓地站起来,头垂得很低,最后在同学的帮助下,我总算大体说出了答案。过了这一关,心里平静了许多。
有了具体事件,有了事件过程描写,文章读来更生动鲜活。
二、刻画典型细节
细微之处见真情。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形象的鲜明、主题的深刻。细节虽然是文章的一个细小的一部分,有时,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2009高考湖北高考作文中也有一篇因细节描写出色而取胜的佳作,请看其中的段落: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踮起脚尖”的无声之爱,比千言万语更有份量、更加感人。
三、表现人物情态
有不少同学在表现人物时,最善长的就是语言描写,而且总是很简单地“某人说道”、“某人回答道”之类,人物形象单薄,不能给人深刻印象。比如,有一同学在写《我的老师》一文时,为了表现吴老师对自己的关心,记述了吴老师的一次家访:
我一开门,见吴老师来了,便说:“吴老师,您怎么来了?”
吴老师说:“晚上出来散步,顺道来看看你。”
我说:“嗯,那您坐。”
吴老师坐下来就问:“你今天没去学校,是怎么了?”
我说:“我……我是……”
吴老师说:“不要紧,说说看。”
……
由于人物形象不够生动,因而,吴老师的关爱之情也就显得不够深刻了。如何才能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关键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现出人物情态。比如,对于《我的老师》中吴老师家访一段可作如下的润饰:
我一开门,见吴老师来了,感到很诧异,赶忙说:“吴老师,您怎么来了?”
吴老师笑着说:“晚上出来散步,顺道来看看你。
我不好意思地说:“嗯,那您坐。”
吴老师刚一坐下,便凑近我,拉过我的手,很关切地问:“你今天没去学校,是怎么了?”
“我……我是……”
我抬头注视着您,您的目光充满了慈祥,嘴角挂着的微笑,鼓励我说:“不要紧,说说看。”
……
——有了动作、神态的描写,吴老师那可爱、可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形象生动了,情感也深刻了。
四、想象生活画面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有一些历史事件、故事传说在有关典籍中的记述很简要,写作中,可以借助想象去补充扩大其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从而创造完整丰富的形象美感,更深刻表现主题。想象是作者对生活素材改造制作的重要手段。如《愚公的智慧》中一段:
愚公的眼睛再一次的细细打量起面前的这两座山,似乎他的眼睛能在细细打量中像那铁锹一样的挖开那山,让那山在他的面前消失。可是,那山依旧是那么的像个野兽一样站在那里。
夜更深了,露更重了,天边也发白了。朦胧中,愚公看见有天神二人各自负起一坐大山向朔东朔南两边走去。呈现在他面前的是开阔的天地,阳光很好,愚公抬头就能看见白云在上面自由自在的飘着
这一段对应《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句,原文只简单交待了事件结果,而通过想象扩展,事件变得更具体可感,愚公的形象显得更鲜明生动。
【作者简介】
王永祝,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省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个人”、主持国家级、省级教科研课题多项。
责任编辑 王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