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理念,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要改变这种苦教苦学的局面,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开展诱思探究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诱思探究”是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创立的。“诱思探究”就是诱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探索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理论。 “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进程,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只有把“循循善诱”调谐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才会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生物诱思探究的尝试谈几点体会:
一、变教为诱,落实教师主导作用
“变教为诱”要求教师循循善诱,很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始终以引路、诱导的方式,把学生领进生物学知识的殿堂,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结构硬灌给学生,硬让学生接受。古人云: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运用典型的问题,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激发欲望的好办法,在导言上,可通过一个别致的提问、一个笑话、幽默的语言、生产生活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点。如在学习“基因突变”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琦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当时死了20几万人,而在幸存的人中后来发现多人患有白血病。这是为什么呢?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露事件,后来在当地发现了一些个体特别大的老鼠和青蛙,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另外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如在复习“特异性免疫“时,我先展现了一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挖空图解让学生填写,通过回忆,多数学生能完成图解的填写,此时再由一名学生上黑板写全过程,然后再让另一名学生在图解上补充讲解二次免疫的途径和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让学生动脑思考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夯实基础,从而使复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避免把一轮复习上成新授课的重复,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二、变学为思,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变学为思”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渗透方法、能力的培养,调动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规律,自己得出结论,做学习的主人,实现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中,我先通过课件展示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的结构模式图,再展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Flash动画,让学生对实验材料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教师不是把这些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更重要的是熟悉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
三、以诱达思,独立探究客观世界
探,即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探索、寻求掌握知识的途径;究,即启发学生積极思维去研究、揭示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取知识,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以诱达思”,学生积极思维,并且尝试探索客观世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真知。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实验的展示,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凡是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做。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从而会主动的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如在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有一组出现了蓝色沉淀,学生对此感到很好奇,很想弄清其原因,我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提示他们看看是否在操作上有失误,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围绕发现的问题积极思考,而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展示过程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地加以因材点拨,“以诱达思”,同时启发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迁移深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沿着有一定知识难度的梯度斜面进行思维爬坡,
去分析、解决新问题,让新的客观纳入主观,并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如在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我首先提出①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②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③能量传递的效率?这几个问题都比较基础,学生在熟练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我想检查一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内容以及实际应用的情况,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千克玉米。请问哪种方法可以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①先吃鸡,再吃玉米 ②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这种设疑既对前面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向纵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呈现,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生产实际中,学以致用,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实践活动的一次升华。
“诱思探究”是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创立的。“诱思探究”就是诱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探索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理论。 “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进程,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只有把“循循善诱”调谐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才会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生物诱思探究的尝试谈几点体会:
一、变教为诱,落实教师主导作用
“变教为诱”要求教师循循善诱,很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始终以引路、诱导的方式,把学生领进生物学知识的殿堂,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结构硬灌给学生,硬让学生接受。古人云: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运用典型的问题,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激发欲望的好办法,在导言上,可通过一个别致的提问、一个笑话、幽默的语言、生产生活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点。如在学习“基因突变”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琦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当时死了20几万人,而在幸存的人中后来发现多人患有白血病。这是为什么呢?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露事件,后来在当地发现了一些个体特别大的老鼠和青蛙,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另外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如在复习“特异性免疫“时,我先展现了一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挖空图解让学生填写,通过回忆,多数学生能完成图解的填写,此时再由一名学生上黑板写全过程,然后再让另一名学生在图解上补充讲解二次免疫的途径和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让学生动脑思考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夯实基础,从而使复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避免把一轮复习上成新授课的重复,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二、变学为思,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变学为思”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渗透方法、能力的培养,调动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规律,自己得出结论,做学习的主人,实现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中,我先通过课件展示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的结构模式图,再展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Flash动画,让学生对实验材料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教师不是把这些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更重要的是熟悉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
三、以诱达思,独立探究客观世界
探,即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探索、寻求掌握知识的途径;究,即启发学生積极思维去研究、揭示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取知识,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以诱达思”,学生积极思维,并且尝试探索客观世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真知。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实验的展示,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凡是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做。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从而会主动的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如在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有一组出现了蓝色沉淀,学生对此感到很好奇,很想弄清其原因,我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提示他们看看是否在操作上有失误,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围绕发现的问题积极思考,而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展示过程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地加以因材点拨,“以诱达思”,同时启发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迁移深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沿着有一定知识难度的梯度斜面进行思维爬坡,
去分析、解决新问题,让新的客观纳入主观,并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如在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我首先提出①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②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③能量传递的效率?这几个问题都比较基础,学生在熟练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我想检查一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内容以及实际应用的情况,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千克玉米。请问哪种方法可以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①先吃鸡,再吃玉米 ②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这种设疑既对前面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向纵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呈现,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生产实际中,学以致用,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实践活动的一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