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缺失课外阅读,笔者针对此现状提出了课内外结合的几种方法,将活水引入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课内外结合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阅读与鉴赏》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是:“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近年来,阅读教学得到高度重视,然而,阅读教学“高耗低效”,高中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二、高中生不“悦”读的原因分析
1.教师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的最大乐趣在于可以任由自己出入于名家名文,自由驰骋想象,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情感经历去重新建构作品的意义,从而得到愉悦和满足。然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常被漠视。教师多每一篇课文都精讲精练,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最大的得分效果。重点、难点、疑问点,全由教师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理解列出,然后条分缕析;语言、结构、手法、主题全有标准答案,并佐以类似练习。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了高考练兵场,无数优美篇章变为解题训练篇目。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文本本身的特点,以高考作为教学目标,把教参看做无上权威,只在“怎么教”上打转。当然,追求高考取得好成绩无可厚非,毕竟,语文教学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一味注重技巧训练而忽略文本本身的美,必会把一篇篇经典的美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本该活跃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能获得对作品的整体体悟,认为阅读就是解题,是寻找答案的过程,主体地位的失落使他们丧失了主动阅读品味的兴趣,丢掉了灵性和想象力,成为木讷的考试工具。语文课“成了艺术的屠宰场,成了情感的死囚牢”。
2.繁重的课业负担侵蚀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社会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为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家长、老师齐上阵,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以高一学生为例,学生要学习九门功课。一天下来,课上得昏头昏脑,课下还有没完没了的作业和卷子,星期六、日又要上各种辅导班。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强行挤占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只能望“书”兴叹,而且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一天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后,学生们即使想读书恐怕也是力有余而心不足。有幸有点闲暇,也许还要上网、聊天、看电视,即使去读书,也是读些浅显的杂志、漫画、娱乐新闻,谁又能静下来、沉进去阅读呢?
3.忽视课外阅读使学生迷失了阅读方向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重课内阅读教学,轻视课外学生的自由阅读。高考的威压之下,家长和学校把学生牢牢的束缚在教材中,不提倡甚至反对课外阅读。导致学生阅读的数量少得可怜。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导致阅读速度慢,阅读效果差,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大障碍。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结构严重不合理,这也是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其不当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所学方法技巧不能解决实际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将课内文章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却不会真正阅读;二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不加指导。不选荐篇目,不指导方法,不检查督促,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引活水入语文课堂的方法
1.将阅读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个性行为,“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培养学生“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主张“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想象、再建的过程,是独特的审美行为,当代高中生释放个性、张扬个性的心态也使得他们渴望以自我独立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来解读文本,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成为文本解读的主人,是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当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唯一答案变为丰富多彩,课堂就变成了学堂,学生们无穷的想象力和灵性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2.立足课堂,拓展知识视野
有了阅读兴趣,学生就有了阅读的欲望。但书籍浩如烟海,学生又普遍阅读面较窄。这就需要课堂上的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是指以课内某篇作品为阅读点,向相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扩展阅读训练对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增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变“学教材”为“用教材”。如教授《荆轲刺秦王》时,可让学生课下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等的事迹,并在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老师在对典型的人物形象如专诸、要离、聂政等作补充说明,使学生在了解相关历史事件背景、意义的过程中,更好理解荆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在刺杀行动失败后仍没有放弃,“以匕首掷秦王”、“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的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精神,理解“士为知己者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侠义精神讲《蜀道难》,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中《盛唐之音。青春李白》一章,领悟盛唐气象,使学生真正从灵魂上接近李白,从自己胸腔中发出盛唐时代的最强音。讲《祝福》,不妨介绍《边城》中的翠翠,《荷花淀》中的水生嫂,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好意识到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3.精心研究,引领学生课外阅读
课堂拓展,给了学生阅读的方向,教师还应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怎么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定期举办读书讲座,让学生讲方法,讲感悟;推荐有代表性的评价文章,教会他们辩证阅读思考;还可以课内课外相互沟通,将课内方法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中去。如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讲苏轼的词风,在宋词中的地位,他一生的境遇对他作品的影响,体会本词豪放大气、慷慨激昂中的略带苍凉的情感基调,然后联系柳永的《雨霖铃》,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这两首词进行比较,从诗人所选用的意象,从词人各自的经历来使学生了解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两种风格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重读初中所学苏轼《水调歌头》《江城子》,课外品读苏轼《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等词,自己独立地赏鉴。又如教读《林黛玉进贾府》,必须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此时应首先安排相关读书讲座,精粹简练地介绍作者身世、成书经过、主旨内容、艺术特色、阅读指要,等等,使学生对此书产生阅读欲望。然后可以就《红楼》中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做一些点拨式讲解。使学生在有限的读书时间内选读自己喜欢章节。之后以课文所选部分为本,分析曹雪芹精妙的语言,描声摩形的塑造人物方法。还可以佐以观看《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进行阅读交流。最后,再推荐红学专家如周汝昌、冯其庸等人的评论文章,指导学生从中去体会、揣摩、梳理自己的解读要义。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铁一中。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课内外结合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阅读与鉴赏》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是:“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近年来,阅读教学得到高度重视,然而,阅读教学“高耗低效”,高中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二、高中生不“悦”读的原因分析
1.教师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的最大乐趣在于可以任由自己出入于名家名文,自由驰骋想象,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情感经历去重新建构作品的意义,从而得到愉悦和满足。然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常被漠视。教师多每一篇课文都精讲精练,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最大的得分效果。重点、难点、疑问点,全由教师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理解列出,然后条分缕析;语言、结构、手法、主题全有标准答案,并佐以类似练习。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了高考练兵场,无数优美篇章变为解题训练篇目。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文本本身的特点,以高考作为教学目标,把教参看做无上权威,只在“怎么教”上打转。当然,追求高考取得好成绩无可厚非,毕竟,语文教学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一味注重技巧训练而忽略文本本身的美,必会把一篇篇经典的美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本该活跃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能获得对作品的整体体悟,认为阅读就是解题,是寻找答案的过程,主体地位的失落使他们丧失了主动阅读品味的兴趣,丢掉了灵性和想象力,成为木讷的考试工具。语文课“成了艺术的屠宰场,成了情感的死囚牢”。
2.繁重的课业负担侵蚀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社会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为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家长、老师齐上阵,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以高一学生为例,学生要学习九门功课。一天下来,课上得昏头昏脑,课下还有没完没了的作业和卷子,星期六、日又要上各种辅导班。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强行挤占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只能望“书”兴叹,而且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一天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后,学生们即使想读书恐怕也是力有余而心不足。有幸有点闲暇,也许还要上网、聊天、看电视,即使去读书,也是读些浅显的杂志、漫画、娱乐新闻,谁又能静下来、沉进去阅读呢?
3.忽视课外阅读使学生迷失了阅读方向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重课内阅读教学,轻视课外学生的自由阅读。高考的威压之下,家长和学校把学生牢牢的束缚在教材中,不提倡甚至反对课外阅读。导致学生阅读的数量少得可怜。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导致阅读速度慢,阅读效果差,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大障碍。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结构严重不合理,这也是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其不当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所学方法技巧不能解决实际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将课内文章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却不会真正阅读;二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不加指导。不选荐篇目,不指导方法,不检查督促,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引活水入语文课堂的方法
1.将阅读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个性行为,“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培养学生“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主张“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想象、再建的过程,是独特的审美行为,当代高中生释放个性、张扬个性的心态也使得他们渴望以自我独立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来解读文本,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成为文本解读的主人,是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当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唯一答案变为丰富多彩,课堂就变成了学堂,学生们无穷的想象力和灵性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2.立足课堂,拓展知识视野
有了阅读兴趣,学生就有了阅读的欲望。但书籍浩如烟海,学生又普遍阅读面较窄。这就需要课堂上的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是指以课内某篇作品为阅读点,向相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扩展阅读训练对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增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变“学教材”为“用教材”。如教授《荆轲刺秦王》时,可让学生课下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等的事迹,并在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老师在对典型的人物形象如专诸、要离、聂政等作补充说明,使学生在了解相关历史事件背景、意义的过程中,更好理解荆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在刺杀行动失败后仍没有放弃,“以匕首掷秦王”、“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的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精神,理解“士为知己者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侠义精神讲《蜀道难》,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中《盛唐之音。青春李白》一章,领悟盛唐气象,使学生真正从灵魂上接近李白,从自己胸腔中发出盛唐时代的最强音。讲《祝福》,不妨介绍《边城》中的翠翠,《荷花淀》中的水生嫂,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好意识到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3.精心研究,引领学生课外阅读
课堂拓展,给了学生阅读的方向,教师还应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怎么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定期举办读书讲座,让学生讲方法,讲感悟;推荐有代表性的评价文章,教会他们辩证阅读思考;还可以课内课外相互沟通,将课内方法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中去。如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讲苏轼的词风,在宋词中的地位,他一生的境遇对他作品的影响,体会本词豪放大气、慷慨激昂中的略带苍凉的情感基调,然后联系柳永的《雨霖铃》,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这两首词进行比较,从诗人所选用的意象,从词人各自的经历来使学生了解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两种风格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重读初中所学苏轼《水调歌头》《江城子》,课外品读苏轼《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等词,自己独立地赏鉴。又如教读《林黛玉进贾府》,必须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此时应首先安排相关读书讲座,精粹简练地介绍作者身世、成书经过、主旨内容、艺术特色、阅读指要,等等,使学生对此书产生阅读欲望。然后可以就《红楼》中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做一些点拨式讲解。使学生在有限的读书时间内选读自己喜欢章节。之后以课文所选部分为本,分析曹雪芹精妙的语言,描声摩形的塑造人物方法。还可以佐以观看《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进行阅读交流。最后,再推荐红学专家如周汝昌、冯其庸等人的评论文章,指导学生从中去体会、揣摩、梳理自己的解读要义。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