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青春电影在银幕频频现映,通过对典型影片的分析即可发现:现代青春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设置和人物在感情中的主动地位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青春电影 女性主义 幻想
近年来。青春电影的热映,在引发全民的青春怀想热潮的同时,也收获了可观的票房。而通过对他们的共性分析即可发现其中有着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下面,即以《初恋这件小事》(简称《初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简称《那些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为例,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在感情中的主动地位这三方面人手,分析其共同特征。
一、人物塑造
在人物塑造上,虽然三部影片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把好的品性集中于女性身上。在《初恋》中,小水是最丰满又最中心的人物,她虽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却心地善良、有上进心。如她为了能去美国见爸爸,而努力想考第一名;虽长相一般,却不自卑,而是努力把自己变得漂亮和优秀,正如她所说:“不能让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起我们。”这样一个类似灰姑娘的女生,自然就成为很多普通女生的精神寄托。影片安排既帅又善良的阿亮学长一直默默喜欢她。无疑也是对小水的一个肯定,也让女生们从中得到慰藉。
《那些年》里,这种倾向就更明显,影片的叙述者是柯景腾,“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我们”指的是男生们。但把整部影片看下来就会感觉到,其实中心人物是那个“女孩”沈佳宜。沈佳宜几乎集中了中学女生所有美好的资质:成绩优异、青涩动人、美丽大方,她是最乖的好学生,所有男生都喜欢她。这样一个女生,会让其他女生都羡慕嫉妒恨,但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她。此外,片中另一个女生虽没有沈佳宜耀眼,但依然有男生追求她,她最后成了“弯弯”——部落格的主编,这似乎是对其人生的另一种补偿和肯定。相反,与美丽成熟的女生相比,男生则有些黯然失色。他们成绩差、打架捣乱,甚至有性幻想,作为叙述者的柯景腾,更显得幼稚和不自信,他想通过格斗赛证明自己的强大,结果却被打得遍体鳞伤。换来了沈佳宜的“你就是幼稚”。也造成了两人的突然分手。他不敢知道沈佳宜是否喜欢他的答案,致使两人后来的误会。在这两种角色刻画的对比中,女性的光芒凸显,聚焦点自然集中到了女性身上。
另一部经典的青春片《致青春》,是改编自辛夷坞的小说、由赵薇导演的电影,两人都是女性,因而其中的女性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剧中都把女性塑造得很美好,如“玉面小飞龙”郑微敢爱敢恨、充满自信、大胆热情,虽然有时不免嚣张霸道,但她爽朗的性格反而让人觉得她很可爱,如同《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一样。片中女神级的人物——阮莞,则更完美,她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强。她为了爱而隐忍,不仅多次原谅男友犯下的错误,甚至接受男友让另一个女生怀孕的现实,还陪她去打胎。这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举动,让人不禁佩服,更为她的美丽坚强所倾倒,而影片中“唯有阮莞的青春是不朽的”这一评价。也确是对她最大的肯定。其他角色如朱小北、曾毓,以及客串的韩红和杨澜,都把女性的知性和掌控局面的能力演绎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男性则几乎是清一色的“渣男”,如陈孝正虽然很上进、刻苦读书、成绩优异,但只顾埋头读书,有些无理,甚至冷漠和软弱,就像是“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抛弃和郑微的感情,又为拿到绿卡娶了美国姑娘。最后又离婚而把妻儿都留在美国,连他都认为自己唯利是图,变成了自己最反感的人。赵世永也是片中的主要男性角色,他懦弱、不负责任,他对阮莞的辜负,更使他成为千夫所指。而如林静、许开阳、张开等角色,也显得软弱,缺少勇气和担当。与《那些年》相比,《致青春》对这些男性的批评甚至指责更明显。
因此,从人物塑造的对比中,这几部影片都在将女性美化,从而凸显女性的位置,这也契合了女性的审美心理,从而获得了女性的青睐。
二、情节结构
电影理论家明斯特贝格认为电影和观众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他从审美心理生成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在观影时,不仅仅是消极的接受,“在这一过程中,观看者是制片者的一个合作者”。“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众的头脑里。”因此,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在心理上主动参与其中,不自觉地把自己当做其中一员。而在这几部青春电影里,其情节设置都符合女性的要求和幻想。
丑小鸭变白天鹅、灰姑娘变白雪公主是每个女孩的心愿,《初恋》可谓充分满足了她们的这一幻想。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小水暗暗喜欢优秀帅气而又善良的阿亮学长。为了他而不断努力,最后由相貌平平、常遭人嘲笑而变成了美丽温柔、被众多男生追求的校花级女孩,是一个典型的灰姑娘故事。小水在话剧中饰演白雪公主,也是一个隐喻,传递了编剧者的意图。这样的童话色彩在《致青春》中也有用到,如影片开始时郑微穿公主水晶鞋,她和陈孝正在一起时水晶鞋的又一次出现,两部影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初恋》中设计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因为意外,阿亮替演王子,亲吻熟睡的白雪公主;小水意外得到当军乐队指挥的机会,成为自己转型的一个好平台。这些都很好地满足了女生的想象。
《那些年》则由九把刀执笔,讲述了高中期间几个男生一起追求班花的青春故事。在这里,沈佳宜是所有男生的梦中女孩,他们关注她的一举一动,一个扎马尾的轻微改变都能引起他们的注目。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男生们各种各样的追求方式,廖该边会变一些弱智的魔术,逗她开心;曹国胜用篮球在她面前炫耀、耍酷,想以此吸引她;阿和则采用大人的方式,带她去看演唱会;许博淳则展现自己最笨拙的一面。在她楼下吹笛,走调的笛声反而招来沈佳宜的厌烦;而柯景腾则为了她而拼命读书,他故意刁难沈佳宜,实际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另一种喜欢的方式罢了。女生们在为这些稀奇古怪的手段捧腹大笑时,也心生羡慕。把这些男生的追求也不自觉地投射到自己身上。把自己想象成那个伊人。享受着男生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被追求的满足。
《致青春》则通过“80后”从大学到工作后成长经历,以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展现这一代人的青春蜕变,尤其是女生情感的成长历程。因此,整部影片的情感发展,都是以女性为线索的,郑微经过林静的突然消失、陈孝正的无情离开所带来的打击。也终于明白“谁也不亏欠谁。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完成了一代人的成长。阮莞始终爱得情深,在结婚之前,也因惦记辜负自己的赵世永以致车祸而离去,她为恪守爱情而牺牲自己,也成全了自己的青春。此外,朱小北、黎维娟、施洁、曾毓的经历,影片也是用浓重的笔墨将其刻画出来,展现其心理和情感的蜕变。而陈孝正、林静则相对处于情节缺失的状态,没有他们,情节照样发展,他们只是影片中女性成长的一个过客罢了。在这样的情节结构中,几乎所有女生,都能从这几个女性角色中找到自己成长的倒影,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感情中的主动权
这三部影片中,无论是女生追男生、男生追女生,主动权都掌握在女生手中。即使男生先把女生抛弃,但男生后来的追悔就是对男性主动权的否定。
在《初恋》中,每个女生都想尽办法追自己喜欢的男生。女老师们也不例外,大胆地向喜欢的男老师展开攻势。这种女追男的方式,打破女性娇羞而不敢表露情感的传统,和《致青春》有着相同的默契。而最后小水经过不断努力,不但使自己越来越优秀,而且重拾了和阿亮学长差点错过的爱情。这种事业和爱情双丰收的结尾,虽然不免有些花好月圆老套的感觉。却是对女性大胆追求爱情的肯定。
而在《那些年》中,是男生追女生,看似主动权在男生手中,其实并非如此。一群男生追一个女生,结果没有一个人得到,沈佳宜最后反而嫁给一个比自己大8岁、跟自己的青春没有一点瓜葛的男人,她在片中所说的“青春本来就是徒劳无功的”,也是对这一过程的一个回答。
在《致青春》这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影片中,一切完全由女性主掌,男性甚至显得胆小怯弱。如敢爱敢恨的郑微,在感情上永远是主动、勇敢而潇洒的,喜欢陈孝正时,她不顾一切去追,而当陈孝正抛弃自己远赴国外却又再回到自己身边时,她也断然拒绝;阮莞,更是以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显示了对爱情的执著和坚守:这些都与陈孝正为了所谓的前途而抛弃情感、变成自己都讨厌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如朱小北为了维护尊严而不肯屈服,就和陈孝正为出国而欺骗郑微形成反差;即便是跟郑微不合的曾毓,因为爱才,在她不爱陈孝正后也大方让出了出国名额。这些,都使得女性的美丽更为凸显,也使得其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现代青春电影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设置到感情中的主动权,都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开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越来越开放。要求男女平等、反对歧视等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对人们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影片中呈现这样的意识,就情有可原。
关键词:青春电影 女性主义 幻想
近年来。青春电影的热映,在引发全民的青春怀想热潮的同时,也收获了可观的票房。而通过对他们的共性分析即可发现其中有着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下面,即以《初恋这件小事》(简称《初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简称《那些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为例,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在感情中的主动地位这三方面人手,分析其共同特征。
一、人物塑造
在人物塑造上,虽然三部影片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把好的品性集中于女性身上。在《初恋》中,小水是最丰满又最中心的人物,她虽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却心地善良、有上进心。如她为了能去美国见爸爸,而努力想考第一名;虽长相一般,却不自卑,而是努力把自己变得漂亮和优秀,正如她所说:“不能让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起我们。”这样一个类似灰姑娘的女生,自然就成为很多普通女生的精神寄托。影片安排既帅又善良的阿亮学长一直默默喜欢她。无疑也是对小水的一个肯定,也让女生们从中得到慰藉。
《那些年》里,这种倾向就更明显,影片的叙述者是柯景腾,“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我们”指的是男生们。但把整部影片看下来就会感觉到,其实中心人物是那个“女孩”沈佳宜。沈佳宜几乎集中了中学女生所有美好的资质:成绩优异、青涩动人、美丽大方,她是最乖的好学生,所有男生都喜欢她。这样一个女生,会让其他女生都羡慕嫉妒恨,但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她。此外,片中另一个女生虽没有沈佳宜耀眼,但依然有男生追求她,她最后成了“弯弯”——部落格的主编,这似乎是对其人生的另一种补偿和肯定。相反,与美丽成熟的女生相比,男生则有些黯然失色。他们成绩差、打架捣乱,甚至有性幻想,作为叙述者的柯景腾,更显得幼稚和不自信,他想通过格斗赛证明自己的强大,结果却被打得遍体鳞伤。换来了沈佳宜的“你就是幼稚”。也造成了两人的突然分手。他不敢知道沈佳宜是否喜欢他的答案,致使两人后来的误会。在这两种角色刻画的对比中,女性的光芒凸显,聚焦点自然集中到了女性身上。
另一部经典的青春片《致青春》,是改编自辛夷坞的小说、由赵薇导演的电影,两人都是女性,因而其中的女性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剧中都把女性塑造得很美好,如“玉面小飞龙”郑微敢爱敢恨、充满自信、大胆热情,虽然有时不免嚣张霸道,但她爽朗的性格反而让人觉得她很可爱,如同《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一样。片中女神级的人物——阮莞,则更完美,她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强。她为了爱而隐忍,不仅多次原谅男友犯下的错误,甚至接受男友让另一个女生怀孕的现实,还陪她去打胎。这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举动,让人不禁佩服,更为她的美丽坚强所倾倒,而影片中“唯有阮莞的青春是不朽的”这一评价。也确是对她最大的肯定。其他角色如朱小北、曾毓,以及客串的韩红和杨澜,都把女性的知性和掌控局面的能力演绎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男性则几乎是清一色的“渣男”,如陈孝正虽然很上进、刻苦读书、成绩优异,但只顾埋头读书,有些无理,甚至冷漠和软弱,就像是“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抛弃和郑微的感情,又为拿到绿卡娶了美国姑娘。最后又离婚而把妻儿都留在美国,连他都认为自己唯利是图,变成了自己最反感的人。赵世永也是片中的主要男性角色,他懦弱、不负责任,他对阮莞的辜负,更使他成为千夫所指。而如林静、许开阳、张开等角色,也显得软弱,缺少勇气和担当。与《那些年》相比,《致青春》对这些男性的批评甚至指责更明显。
因此,从人物塑造的对比中,这几部影片都在将女性美化,从而凸显女性的位置,这也契合了女性的审美心理,从而获得了女性的青睐。
二、情节结构
电影理论家明斯特贝格认为电影和观众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他从审美心理生成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在观影时,不仅仅是消极的接受,“在这一过程中,观看者是制片者的一个合作者”。“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众的头脑里。”因此,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在心理上主动参与其中,不自觉地把自己当做其中一员。而在这几部青春电影里,其情节设置都符合女性的要求和幻想。
丑小鸭变白天鹅、灰姑娘变白雪公主是每个女孩的心愿,《初恋》可谓充分满足了她们的这一幻想。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小水暗暗喜欢优秀帅气而又善良的阿亮学长。为了他而不断努力,最后由相貌平平、常遭人嘲笑而变成了美丽温柔、被众多男生追求的校花级女孩,是一个典型的灰姑娘故事。小水在话剧中饰演白雪公主,也是一个隐喻,传递了编剧者的意图。这样的童话色彩在《致青春》中也有用到,如影片开始时郑微穿公主水晶鞋,她和陈孝正在一起时水晶鞋的又一次出现,两部影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初恋》中设计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因为意外,阿亮替演王子,亲吻熟睡的白雪公主;小水意外得到当军乐队指挥的机会,成为自己转型的一个好平台。这些都很好地满足了女生的想象。
《那些年》则由九把刀执笔,讲述了高中期间几个男生一起追求班花的青春故事。在这里,沈佳宜是所有男生的梦中女孩,他们关注她的一举一动,一个扎马尾的轻微改变都能引起他们的注目。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男生们各种各样的追求方式,廖该边会变一些弱智的魔术,逗她开心;曹国胜用篮球在她面前炫耀、耍酷,想以此吸引她;阿和则采用大人的方式,带她去看演唱会;许博淳则展现自己最笨拙的一面。在她楼下吹笛,走调的笛声反而招来沈佳宜的厌烦;而柯景腾则为了她而拼命读书,他故意刁难沈佳宜,实际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另一种喜欢的方式罢了。女生们在为这些稀奇古怪的手段捧腹大笑时,也心生羡慕。把这些男生的追求也不自觉地投射到自己身上。把自己想象成那个伊人。享受着男生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被追求的满足。
《致青春》则通过“80后”从大学到工作后成长经历,以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展现这一代人的青春蜕变,尤其是女生情感的成长历程。因此,整部影片的情感发展,都是以女性为线索的,郑微经过林静的突然消失、陈孝正的无情离开所带来的打击。也终于明白“谁也不亏欠谁。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完成了一代人的成长。阮莞始终爱得情深,在结婚之前,也因惦记辜负自己的赵世永以致车祸而离去,她为恪守爱情而牺牲自己,也成全了自己的青春。此外,朱小北、黎维娟、施洁、曾毓的经历,影片也是用浓重的笔墨将其刻画出来,展现其心理和情感的蜕变。而陈孝正、林静则相对处于情节缺失的状态,没有他们,情节照样发展,他们只是影片中女性成长的一个过客罢了。在这样的情节结构中,几乎所有女生,都能从这几个女性角色中找到自己成长的倒影,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感情中的主动权
这三部影片中,无论是女生追男生、男生追女生,主动权都掌握在女生手中。即使男生先把女生抛弃,但男生后来的追悔就是对男性主动权的否定。
在《初恋》中,每个女生都想尽办法追自己喜欢的男生。女老师们也不例外,大胆地向喜欢的男老师展开攻势。这种女追男的方式,打破女性娇羞而不敢表露情感的传统,和《致青春》有着相同的默契。而最后小水经过不断努力,不但使自己越来越优秀,而且重拾了和阿亮学长差点错过的爱情。这种事业和爱情双丰收的结尾,虽然不免有些花好月圆老套的感觉。却是对女性大胆追求爱情的肯定。
而在《那些年》中,是男生追女生,看似主动权在男生手中,其实并非如此。一群男生追一个女生,结果没有一个人得到,沈佳宜最后反而嫁给一个比自己大8岁、跟自己的青春没有一点瓜葛的男人,她在片中所说的“青春本来就是徒劳无功的”,也是对这一过程的一个回答。
在《致青春》这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影片中,一切完全由女性主掌,男性甚至显得胆小怯弱。如敢爱敢恨的郑微,在感情上永远是主动、勇敢而潇洒的,喜欢陈孝正时,她不顾一切去追,而当陈孝正抛弃自己远赴国外却又再回到自己身边时,她也断然拒绝;阮莞,更是以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显示了对爱情的执著和坚守:这些都与陈孝正为了所谓的前途而抛弃情感、变成自己都讨厌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如朱小北为了维护尊严而不肯屈服,就和陈孝正为出国而欺骗郑微形成反差;即便是跟郑微不合的曾毓,因为爱才,在她不爱陈孝正后也大方让出了出国名额。这些,都使得女性的美丽更为凸显,也使得其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现代青春电影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设置到感情中的主动权,都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开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越来越开放。要求男女平等、反对歧视等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对人们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影片中呈现这样的意识,就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