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的阅读文本文体多种多样,与之相对的,其阅读方法应当各不相同,这意味着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应当基于特定的文体类型,采取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同时将这种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一一地传交给学生,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说明文这一文体上,结合课堂教学过程与教材实际案例来阐述教师如何优化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在阅读中抓住物象特征
说明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看成是科普文,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获得非常多有用的,尤其是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信息,因此,教师在组织说明文教学时,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阅读文本为例,首先,从题目中的“孪生兄弟”这个体验就可以初步地判断火星和地球的关系——两者必然在某些特征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就是这篇文本的说明内容。然后,教师可以抛出由题目延伸出来的问题“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呢?”来带领学生开启每一个自然段的阅读。再次,教师可以为每一个自然段设置若干个题目,启发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将物象特征一个一个的抓出来。比如第一自然段,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它们的相似、相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人们会推测火星有水和生命的存在?”按照这种教学思路,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就能够初步地将说明文中针对说明对象的有效信息都提取出来。
在阅读中掌握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指的是作者通过哪一种方式来诠释物象特征,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来最大可能地了解说明对象的相关特点。不同的说明方法也具有自己的说明特点,而通过阅读掌握说明方法的说明路径与过程,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将说明方法逐一地介绍给学生以让学生牢牢地掌握。以《神奇的克隆》为例,这一篇文本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将说明方法的对应文字书名都圈画出来,并逐一地分析每一种说明方法的说明过程与适用场景。比如,文章开头就用孙大圣来粗浅地说明什么是克隆,但这并不严谨,在紧随其后的第二自然段中“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一句话就将什么是克隆阐述出来,这就是说明方法中的下定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对比看看说明方法与普通的说说看区别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对于读者理解物象特征有怎样的辅助与帮扶作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说明文来将包括画图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逐一介绍给学生。
在阅读中体会语言风格
通过对比就不难发现,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不一样,读起来的阅读感受也不一样,比如,抒情美文更容易拨动读者的心悬,小说则容易引人入胜,詩歌则容易激发想象力与联想力。因此,教师在组织说明文阅读教学时,也应当带领学生一起来细细地品味其语言风格。以《航天飞机》为例,在凸显出航天飞机飞行速度快时,文章中是这样写道的“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4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7分钟”,首先,飞行距离的起点和终点说明得非常清晰,东海之滨和帕米尔高原。其次,飞行的时间说明得非常清晰,7分钟,不是6分钟,不是8分钟,而是有根有据,经过实际飞行测算的7分钟。再次,为了让读者对距离和时间有更为强烈的冲击,还将7分钟与4个多小时进行对比,如此一来,即便是不知道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究竟有多远的学生,也能够轻易地通过7分钟与4个多小时的差距来感受到航天飞机到底有多快。
在阅读中解析篇章布局
对一篇文章来讲,篇章布局就是其骨架、其脉络,合理清晰的篇章布局能够提高文章的易读性与条理性。反之,则容易让文章陷入云里雾里或是前言后语混搭的迷境中,而解析一篇文章的篇章布局,有利于学生站在整体的、更高的角度上去把握全文,这也是教师组织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应当教给学生的本领。以《埃及的金字塔》为例,阅读后通过对段落意思的理解和对相似内容的归纳,学生可以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先从地理位置和概貌上介绍了金字塔,接着从外观与结构上阐述,紧随其后的是介绍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最后点明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以及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果。作为一篇建筑景观类的说明文,其篇章布局具有非常高的借鉴性和参考意义,学生在阅读学习过后,不仅要掌握这一篇文本的相关知识,而且也可以将其作为建筑景观类说明文的参考范本,用在日后的写作当中,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说明文作为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着重于对客观事物或事理做出科学地解说,以让其形态、特点、功能、构造或概念、来源、原理、应用等不同要素都能够更好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其理解能力越来越强,理性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对其开展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活动,一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见识;二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断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教师应当在尊重说明文自身文体特点的基础上,从物象特征、说明方法、语言风格、篇章布局这几个方面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说明文并从中获得学习营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
在阅读中抓住物象特征
说明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看成是科普文,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获得非常多有用的,尤其是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信息,因此,教师在组织说明文教学时,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阅读文本为例,首先,从题目中的“孪生兄弟”这个体验就可以初步地判断火星和地球的关系——两者必然在某些特征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就是这篇文本的说明内容。然后,教师可以抛出由题目延伸出来的问题“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呢?”来带领学生开启每一个自然段的阅读。再次,教师可以为每一个自然段设置若干个题目,启发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将物象特征一个一个的抓出来。比如第一自然段,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它们的相似、相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人们会推测火星有水和生命的存在?”按照这种教学思路,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就能够初步地将说明文中针对说明对象的有效信息都提取出来。
在阅读中掌握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指的是作者通过哪一种方式来诠释物象特征,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来最大可能地了解说明对象的相关特点。不同的说明方法也具有自己的说明特点,而通过阅读掌握说明方法的说明路径与过程,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将说明方法逐一地介绍给学生以让学生牢牢地掌握。以《神奇的克隆》为例,这一篇文本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将说明方法的对应文字书名都圈画出来,并逐一地分析每一种说明方法的说明过程与适用场景。比如,文章开头就用孙大圣来粗浅地说明什么是克隆,但这并不严谨,在紧随其后的第二自然段中“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一句话就将什么是克隆阐述出来,这就是说明方法中的下定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对比看看说明方法与普通的说说看区别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对于读者理解物象特征有怎样的辅助与帮扶作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说明文来将包括画图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逐一介绍给学生。
在阅读中体会语言风格
通过对比就不难发现,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不一样,读起来的阅读感受也不一样,比如,抒情美文更容易拨动读者的心悬,小说则容易引人入胜,詩歌则容易激发想象力与联想力。因此,教师在组织说明文阅读教学时,也应当带领学生一起来细细地品味其语言风格。以《航天飞机》为例,在凸显出航天飞机飞行速度快时,文章中是这样写道的“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4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7分钟”,首先,飞行距离的起点和终点说明得非常清晰,东海之滨和帕米尔高原。其次,飞行的时间说明得非常清晰,7分钟,不是6分钟,不是8分钟,而是有根有据,经过实际飞行测算的7分钟。再次,为了让读者对距离和时间有更为强烈的冲击,还将7分钟与4个多小时进行对比,如此一来,即便是不知道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究竟有多远的学生,也能够轻易地通过7分钟与4个多小时的差距来感受到航天飞机到底有多快。
在阅读中解析篇章布局
对一篇文章来讲,篇章布局就是其骨架、其脉络,合理清晰的篇章布局能够提高文章的易读性与条理性。反之,则容易让文章陷入云里雾里或是前言后语混搭的迷境中,而解析一篇文章的篇章布局,有利于学生站在整体的、更高的角度上去把握全文,这也是教师组织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应当教给学生的本领。以《埃及的金字塔》为例,阅读后通过对段落意思的理解和对相似内容的归纳,学生可以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先从地理位置和概貌上介绍了金字塔,接着从外观与结构上阐述,紧随其后的是介绍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最后点明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以及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果。作为一篇建筑景观类的说明文,其篇章布局具有非常高的借鉴性和参考意义,学生在阅读学习过后,不仅要掌握这一篇文本的相关知识,而且也可以将其作为建筑景观类说明文的参考范本,用在日后的写作当中,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说明文作为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着重于对客观事物或事理做出科学地解说,以让其形态、特点、功能、构造或概念、来源、原理、应用等不同要素都能够更好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其理解能力越来越强,理性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对其开展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活动,一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见识;二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断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教师应当在尊重说明文自身文体特点的基础上,从物象特征、说明方法、语言风格、篇章布局这几个方面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说明文并从中获得学习营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