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有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名言的不同观点,发表了个人的看法。教师不必将这句话完全否定,可以将其作为对自身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激励;而作为教育部门,则不应把这句名言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否则,都将有悖于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这句话的初衷。另外,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对教育和教师的使命感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号召每位教师都应以这句名言为座右铭,增强责任心,爱教育、爱学生,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关键词]教育名言;教育本质;教育使命感;责任心
教育界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此,有赞成,有质疑,更有人斥之为荒谬至极,大加挞伐。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全面了解这句名言提出的背景,准确理解名言的内涵。
一、名言提出的背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之口。陈先生是幼儿教育、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教育家,其“活教育”的思想体系,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为教育目的的理论,以及“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陈先生的教育思想,既受到欧美新教育思潮的影响,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一改中国传统教育的死板教法。通过了解陈先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键性的结论——陈先生对于幼儿和儿童(受教育者)怀有极大的爱心。
二、名言的内涵和解读
这句名言中的两个“教”字,都应是“教育”的“教”,而不是“教学”的“教”。正确并准确理解这句名言,有助于澄清认识上的误区。
1.教育的本质问题
我们有必要先对教育的本质问题作一些探讨和正确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论述,到当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体系,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一脉相承的,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也不例外。“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质应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走向文明的过程,这点可用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来佐证。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也提倡由格物、致知,再到诚意、正心,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使之不断趋于完美。
2.解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基于上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再来审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绝不是考分高低的问题。“好学生”应该是人格不断完善进步的,而并非单指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同时也并非只有考进大学的学生,也就是说,成绩与人才之间并非一个简单的等号。一个人,其知识水平有高低,能力有大小,只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劳动,会创造,有贡献,就是社会的人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评价学生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尤其不能用分数作为“好学生”的唯一标准。人的发展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在笔者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所教过的学生什么类型的都有,而笔者坚持对他们因材施教。
社会飞速发展,学生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家庭教育缺失,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可能沾染一些坏习气,比如吸烟、喝酒。笔者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有吸烟的坏习惯,而且这个学生还是班里的班干部,在班中有一定的威信。怎么办?如果用强硬的办法,在班中公开批评这名学生,势必让这名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影响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更糟糕的是,有可能没有让他改正自身的坏毛病,反而让他和教师敌对起来。为此,笔者采取了更温和的办法:先找适当的机会跟他聊天,给他讲吸烟的坏处,后来为了帮助他戒烟,还给他买来了木糖醇口香糖,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实在忍不住时,就吃一粒口香糖,或许有用”。虽然,笔者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戒掉了烟,但从此之后再没有听到他在校内吸烟的传闻。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相信学生的进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试问,能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3.解读“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便不会再质疑“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更无需愤而反驳。每位教师都应以平常心,正确理解和对待“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前所述,这里的教,不是教学的教,应是教育的教,知识的教学只是教育内容之一,当然在基础教育中知识的教学很重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一个教师连起码的教学工作都不能胜任,那就不是合格的教师。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人的重任以前,你自己是否造就成了一个人?你自己是否是人心中的模范?”教师掌握了教育教学理论,具备相应层次的学历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用足够的爱心对待每个学生,用极大的热情从事神圣的教育事业,岂有不会教之理?如果说“不会教”,那只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4.教育者的再认识
对此名言表示愤慨,大可不必。从陈鹤琴先生到如今各界人士,再到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评价绝对化的意思,也没有将这条名言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或许有个别领导,曾将这条名言作为激励大家的口号,这不足为奇,而且将其用作教育理念完全可以。如果作为一种评价标准,不仅与教育客观规律不符,违背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且有明显的逻辑错误。
三、名言赋予教师的教育使命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師”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并非评价教师的标准。名言听起来有些苛刻,但并非作为金科玉律来约束教师,也不是“教育万能论”的延伸。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笔者从中感受到的是一名教师的教育使命感。
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人,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学习的能力、必要的知识等。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这是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工作的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神圣之所在。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素质教育正在深入进行,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每一位教师更应增强自身的教育使命感。 第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德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大于教学的意义。教师不是只教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去真正关注学生心里的想法,用教师的和蔼、温暖去关心、鼓励学生。对于调皮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也绝不放弃其发展和进步。“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纯洁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内心同样渴望被承认、被赞同、被赏识,同样有成功的内在动力,教师更应不断地对其鼓励、帮助。基于此,教师要“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地去面对学习、参加活动,从而健康成长。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效果就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位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显著的;一位教师,也只有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最大价值。
第二,要倾注满腔的爱心。教师要有耐心、细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博大仁厚的爱心。“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具备了爱心,就会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信心,多一点耐心。李镇西的民主教育思想首要的就是“充满爱心的教育”,他认为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周弘提出了赏识教育,其出发点正是源于对孩子的爱;教育家于漪认为,教师心里要装国运、装教育、装学生,如此,怎会对学生没有爱心呢?陶行知先生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这是一种更博大的爱心。对教师而言,就是对学生普遍的爱,不管他的考试成绩如何,不论是“美天鹅”还是“丑小鸭”,都要一视同仁。为了学生的将来,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无私的爱心,能包罗万象,容纳每个学生。教师的爱心足以影响学生,足以使教师在感受工作快乐的同时,履行教育者的光荣使命。如此,还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第三,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教育思想,提高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光有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教育能力。原来是“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就不仅是有“一桶水”的问题了。顾明远先生的《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一文,早已给教师以深刻启发: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要随时学习补充,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在平时工作中,要善于用心,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吸收先进的思想和经验,这样就绝不会成为“不会教的老师”,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总之,广大教师要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师”这样的名言有正确的认识,坚守神圣的精神家园,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认识从事的事业,增强自己的使命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育人的工作中,让生命绽放人性的光辉和绚丽。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关键词]教育名言;教育本质;教育使命感;责任心
教育界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此,有赞成,有质疑,更有人斥之为荒谬至极,大加挞伐。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全面了解这句名言提出的背景,准确理解名言的内涵。
一、名言提出的背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之口。陈先生是幼儿教育、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教育家,其“活教育”的思想体系,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为教育目的的理论,以及“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陈先生的教育思想,既受到欧美新教育思潮的影响,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一改中国传统教育的死板教法。通过了解陈先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键性的结论——陈先生对于幼儿和儿童(受教育者)怀有极大的爱心。
二、名言的内涵和解读
这句名言中的两个“教”字,都应是“教育”的“教”,而不是“教学”的“教”。正确并准确理解这句名言,有助于澄清认识上的误区。
1.教育的本质问题
我们有必要先对教育的本质问题作一些探讨和正确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论述,到当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体系,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一脉相承的,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也不例外。“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质应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走向文明的过程,这点可用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来佐证。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也提倡由格物、致知,再到诚意、正心,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使之不断趋于完美。
2.解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基于上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再来审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绝不是考分高低的问题。“好学生”应该是人格不断完善进步的,而并非单指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同时也并非只有考进大学的学生,也就是说,成绩与人才之间并非一个简单的等号。一个人,其知识水平有高低,能力有大小,只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劳动,会创造,有贡献,就是社会的人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评价学生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尤其不能用分数作为“好学生”的唯一标准。人的发展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在笔者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所教过的学生什么类型的都有,而笔者坚持对他们因材施教。
社会飞速发展,学生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家庭教育缺失,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可能沾染一些坏习气,比如吸烟、喝酒。笔者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有吸烟的坏习惯,而且这个学生还是班里的班干部,在班中有一定的威信。怎么办?如果用强硬的办法,在班中公开批评这名学生,势必让这名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影响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更糟糕的是,有可能没有让他改正自身的坏毛病,反而让他和教师敌对起来。为此,笔者采取了更温和的办法:先找适当的机会跟他聊天,给他讲吸烟的坏处,后来为了帮助他戒烟,还给他买来了木糖醇口香糖,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实在忍不住时,就吃一粒口香糖,或许有用”。虽然,笔者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戒掉了烟,但从此之后再没有听到他在校内吸烟的传闻。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相信学生的进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试问,能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3.解读“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便不会再质疑“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更无需愤而反驳。每位教师都应以平常心,正确理解和对待“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前所述,这里的教,不是教学的教,应是教育的教,知识的教学只是教育内容之一,当然在基础教育中知识的教学很重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一个教师连起码的教学工作都不能胜任,那就不是合格的教师。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人的重任以前,你自己是否造就成了一个人?你自己是否是人心中的模范?”教师掌握了教育教学理论,具备相应层次的学历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用足够的爱心对待每个学生,用极大的热情从事神圣的教育事业,岂有不会教之理?如果说“不会教”,那只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4.教育者的再认识
对此名言表示愤慨,大可不必。从陈鹤琴先生到如今各界人士,再到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评价绝对化的意思,也没有将这条名言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或许有个别领导,曾将这条名言作为激励大家的口号,这不足为奇,而且将其用作教育理念完全可以。如果作为一种评价标准,不仅与教育客观规律不符,违背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且有明显的逻辑错误。
三、名言赋予教师的教育使命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師”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并非评价教师的标准。名言听起来有些苛刻,但并非作为金科玉律来约束教师,也不是“教育万能论”的延伸。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笔者从中感受到的是一名教师的教育使命感。
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人,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学习的能力、必要的知识等。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这是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工作的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神圣之所在。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素质教育正在深入进行,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每一位教师更应增强自身的教育使命感。 第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德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大于教学的意义。教师不是只教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去真正关注学生心里的想法,用教师的和蔼、温暖去关心、鼓励学生。对于调皮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也绝不放弃其发展和进步。“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纯洁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内心同样渴望被承认、被赞同、被赏识,同样有成功的内在动力,教师更应不断地对其鼓励、帮助。基于此,教师要“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地去面对学习、参加活动,从而健康成长。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效果就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位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显著的;一位教师,也只有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最大价值。
第二,要倾注满腔的爱心。教师要有耐心、细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博大仁厚的爱心。“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具备了爱心,就会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信心,多一点耐心。李镇西的民主教育思想首要的就是“充满爱心的教育”,他认为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周弘提出了赏识教育,其出发点正是源于对孩子的爱;教育家于漪认为,教师心里要装国运、装教育、装学生,如此,怎会对学生没有爱心呢?陶行知先生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这是一种更博大的爱心。对教师而言,就是对学生普遍的爱,不管他的考试成绩如何,不论是“美天鹅”还是“丑小鸭”,都要一视同仁。为了学生的将来,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无私的爱心,能包罗万象,容纳每个学生。教师的爱心足以影响学生,足以使教师在感受工作快乐的同时,履行教育者的光荣使命。如此,还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第三,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教育思想,提高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光有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教育能力。原来是“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就不仅是有“一桶水”的问题了。顾明远先生的《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一文,早已给教师以深刻启发: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要随时学习补充,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在平时工作中,要善于用心,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吸收先进的思想和经验,这样就绝不会成为“不会教的老师”,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总之,广大教师要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师”这样的名言有正确的认识,坚守神圣的精神家园,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认识从事的事业,增强自己的使命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育人的工作中,让生命绽放人性的光辉和绚丽。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