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自能读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加强自能读书的学法指导和训练自读能力,形成自学的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能读书;教学策略
“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时至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悬念状态。究其原因,可归结于现行的语文教学还未能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读书之上。据笔者所知,不少同行一方面还残存应试教学意识,另一方面受传统语文教学“串讲法”“讲读法”的影响,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学法’为主导”的语文素质教育观念,从而使语文素质教育停滞不前。
21世纪,新时期呼唤主体精神,新课标教学要求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人翁姿态,贯彻“主体、合作、探学、创新”教育。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的语文教师也不能固步自封了,应当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教学上作出应有的奉献。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近年来选择《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为教研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现将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做法和体会浅述如下。
一、培养学生敢问的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是的,问题是思考的表现,问题是理解的前奏。学语文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发现问题。在语文的学习中只有不断发问,并且不断追寻答案才能引起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读书能力。为了使学生学会设问,开始时,笔者先采取给学生揭示学习提纲的做法,让学生在学习提纲的启示下找问题,提设问。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提问能力后,再让学生自已在读书中找“刺”,或在教师的导学中找“剌”、在课后阅读中找“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对发现问题尝到甜头、产生兴趣后,笔者再升坡上升到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支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发现问题的习惯。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设问的质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指定课文的某一部分,布置设问练习,然后集大家的智慧,归纳出具有准确性、深刻性的问题,以供学生效仿。实践表明,经过逐步的模仿一尝试一提高,在学生中便产生了“问”的求知欲,并逐步向深度发展。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教师板出课题后,学生便纷纷议论,提出了好些問题。有的问:“为什么课题中说的不是战士而是壮士?”也有的问:“应该是勇士吧?”还有的问:“五个壮士跳崖不是五烈士吗?”有了问题,当然就会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提出疑问后,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查字典,阅读课文内容,辨析问题,终于领会了课文用词的准确。课题中使用“壮士”一词,而不用“勇士”“烈士”“烈士”“战士”,是因为“战士”只是指部队中普通一兵;“勇士”也只能表达有胆识、有力气的人,而“烈士”应该是指牺牲了的战士,而实际上,五个战士中有两个战士还活着,所以用“壮士”最为恰切。由此既提高了学生问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和运用工具,联系上下文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教给读书方法,提高学生自读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笔者在教学中分别教给了学生如下读书方法:1.“遵路——入境——悟神”法;2.“读、划、注、议”法;3.“审——读——问——析——断”五字读书法;4.“略读初思——熟读深思——精读创思”三段读书法;5.探索自读法。在“五读法”中,笔者最常应用而且效果比较明显的是“遵路——入境——悟神法”和“探读法”。因为沿着“遵路——入境——悟神”的路子去阅读就能使学生学习作文,一举两得;随后学生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反复阅读,学生慢慢就有“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见其景”的感觉,真正品味到文章的深层义,从而提高阅读水平,特别是到了“悟神”阶段,学生悟出了文章词、句的精神所在,读起来就格外亲切。
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笔者围绕课题“金色的鱼钩”设计了导学导问的提纲让学生边读、边想。“你见过鱼钩吗?”“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本文围绕鱼钩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老班长临死前为什么要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余下的伤员靠什么力量支撑着才走出草地?”“小梁保存着的鱼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这金色的鱼钩体现了老班长的优秀品质?”“你打算怎样继承老班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依附课文的主线,认真阅读了课文,通过自学、互学,不但弄懂了课文的内容,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课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课标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读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笔者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为止。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首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给学生一种阅读的导向,使他们顺着问题的主线,有目的地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笔者要求学生读书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求学生认真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对文中的词句要读准,并能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不懂的地方;手到:就是训练学生边读边动笔,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自己不懂的问题等,这样会提高阅读的效果。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统领全篇课文的中心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浓缩了全篇的中心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联系各段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充分认识詹天佑是怎样的杰出,怎样的爱国。大多数学生在通过认真的默读以后,能很快地找到这句,初步了解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杰出的才能。这样,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读,日积月累,学生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它能给学生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之终生受益。诚然,《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有很多问题要继续探索,今后应坚持不懈力求在探索中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钟晓慧.学习永无止境[J].中国教育教研,2014(10).
[2]王玉宇.谈小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育研究,1998(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能读书;教学策略
“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时至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悬念状态。究其原因,可归结于现行的语文教学还未能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读书之上。据笔者所知,不少同行一方面还残存应试教学意识,另一方面受传统语文教学“串讲法”“讲读法”的影响,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学法’为主导”的语文素质教育观念,从而使语文素质教育停滞不前。
21世纪,新时期呼唤主体精神,新课标教学要求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人翁姿态,贯彻“主体、合作、探学、创新”教育。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的语文教师也不能固步自封了,应当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教学上作出应有的奉献。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近年来选择《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为教研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现将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做法和体会浅述如下。
一、培养学生敢问的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是的,问题是思考的表现,问题是理解的前奏。学语文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发现问题。在语文的学习中只有不断发问,并且不断追寻答案才能引起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读书能力。为了使学生学会设问,开始时,笔者先采取给学生揭示学习提纲的做法,让学生在学习提纲的启示下找问题,提设问。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提问能力后,再让学生自已在读书中找“刺”,或在教师的导学中找“剌”、在课后阅读中找“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对发现问题尝到甜头、产生兴趣后,笔者再升坡上升到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支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发现问题的习惯。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设问的质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指定课文的某一部分,布置设问练习,然后集大家的智慧,归纳出具有准确性、深刻性的问题,以供学生效仿。实践表明,经过逐步的模仿一尝试一提高,在学生中便产生了“问”的求知欲,并逐步向深度发展。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教师板出课题后,学生便纷纷议论,提出了好些問题。有的问:“为什么课题中说的不是战士而是壮士?”也有的问:“应该是勇士吧?”还有的问:“五个壮士跳崖不是五烈士吗?”有了问题,当然就会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提出疑问后,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查字典,阅读课文内容,辨析问题,终于领会了课文用词的准确。课题中使用“壮士”一词,而不用“勇士”“烈士”“烈士”“战士”,是因为“战士”只是指部队中普通一兵;“勇士”也只能表达有胆识、有力气的人,而“烈士”应该是指牺牲了的战士,而实际上,五个战士中有两个战士还活着,所以用“壮士”最为恰切。由此既提高了学生问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和运用工具,联系上下文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教给读书方法,提高学生自读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笔者在教学中分别教给了学生如下读书方法:1.“遵路——入境——悟神”法;2.“读、划、注、议”法;3.“审——读——问——析——断”五字读书法;4.“略读初思——熟读深思——精读创思”三段读书法;5.探索自读法。在“五读法”中,笔者最常应用而且效果比较明显的是“遵路——入境——悟神法”和“探读法”。因为沿着“遵路——入境——悟神”的路子去阅读就能使学生学习作文,一举两得;随后学生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反复阅读,学生慢慢就有“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见其景”的感觉,真正品味到文章的深层义,从而提高阅读水平,特别是到了“悟神”阶段,学生悟出了文章词、句的精神所在,读起来就格外亲切。
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笔者围绕课题“金色的鱼钩”设计了导学导问的提纲让学生边读、边想。“你见过鱼钩吗?”“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本文围绕鱼钩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老班长临死前为什么要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余下的伤员靠什么力量支撑着才走出草地?”“小梁保存着的鱼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这金色的鱼钩体现了老班长的优秀品质?”“你打算怎样继承老班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依附课文的主线,认真阅读了课文,通过自学、互学,不但弄懂了课文的内容,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课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课标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读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笔者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为止。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首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给学生一种阅读的导向,使他们顺着问题的主线,有目的地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笔者要求学生读书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求学生认真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对文中的词句要读准,并能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不懂的地方;手到:就是训练学生边读边动笔,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自己不懂的问题等,这样会提高阅读的效果。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统领全篇课文的中心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浓缩了全篇的中心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联系各段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充分认识詹天佑是怎样的杰出,怎样的爱国。大多数学生在通过认真的默读以后,能很快地找到这句,初步了解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杰出的才能。这样,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读,日积月累,学生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它能给学生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之终生受益。诚然,《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有很多问题要继续探索,今后应坚持不懈力求在探索中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钟晓慧.学习永无止境[J].中国教育教研,2014(10).
[2]王玉宇.谈小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育研究,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