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从写作动机和兴趣、情感与表达的以及知识构成与写作能力的关系三点尝试让快乐伴随学生写作的始终。
关键词:写作动机;兴趣;情感表达;知识视野
通过具体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越来越相信,作文教学对学生学好语文以及掌握其他的文化知识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对作文失去信心,甚至厌弃、逃避作文。我们要想使学生热衷于写作活动,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出生动形象、观点明确的作文来,必须首先排除学生写作中的心理障碍。本文将就如何排除学生写作中的心理障碍这一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明确动机,培养兴趣
普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由某种需要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目的的内在动因。”人的各种活动皆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动机支配着人的活动。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动机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这种游离性主要表现为:或者为了实现童年就以孕育的作家梦,或者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及老师、家长的检查,或者是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是仅仅为了博得老师、家长的好评。如果把这些写作动机用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来衡量,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具有片面性,他们分别属于正确动机的某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分。“假如一个人认为他自己主要是出于他对活动的兴趣而参加某项活动,那么他是为内部动机所使;假如他参加活动是为了获得某个外部目标,那么他是为外部动机所迫。”仅仅为外部动机驱使,往往使活动失之于偏颇,走向片面。要想使高中学生在作文方面保持持久的热情,具有明确的动机,就必须培养学生写作的内部动机。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新需要的意识,不要使他们总是徘徊在可写和不可写之间,让他们在作文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写作的动机和热爱作文的情感。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所说:“把学生的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作文认识人生,认识他人。”同时使他们明白“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他们逐步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重要的一分子,对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学生对作文的学习自然就成为一种离不开的需要而存在了,而这种需要久而久之将会表现为一种潜意识的兴趣和热情。
二、开启心扉,良好表达
作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以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所以要排除高中学生的封闭性心理障碍,就必须把作文建立在学生的内在需要上,“就叫学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他们决不会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在加上恰当的鼓动,引起他们非写不可的强烈欲望,那么他们虽然按教师的题目作文,同时也是为了实际的需要而作文了”。作文教学如果离开了向说话靠拢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原则,强硬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怎么写,学生只好服从,说一番空话、套话、假话和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的话,去拼凑三段论式的作文,结果使作文训练反而成为自由倾吐的障碍。为了使学生尽情地在作文当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做正确的引导工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养成观察生活、反省生活和积极主动地评价生活的习惯。有了这种良好持久的习惯,作文便由被动变为主动,作文时也就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掌握这种规律的教师常常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日记,甚至不作任何干预,逐渐培养学生用书面语言倾吐内心世界的习惯,并在课堂上巧妙地设题让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让学生形成不吐不快的切身体验。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下水”也是非常重要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真诚地表白内心与学生共同交流,会使学生消除顾虑,解除心理防范,开启心扉。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思考习惯,启发了他们学习的能动性,而且使学生愈来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弥补的心理。
三、提高认知,洞察世界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虽然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但对现实的判断仍然会出现茫然现象或走向极端。因为他们毕竟由于知识阅历的限制,对眼前的事物和现象缺乏辨证思维,很容易走向偏激。加之心理承受能力低,易激动,易自卑,因而亦很容易产生困惑感。这种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就是观点不深刻、不新颖,甚至前后矛盾;论据无说服力;结论往往出现悲观调子,诸如把师长的教育言行归咎于“代沟”,将偶尔受委屈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做人难”等等。这就无疑会造成了某种“贫血症”。作文要反映生活、评价生活,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只能与他们的切身生活紧密相联系。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概括、分析,逐渐确立真、善、美的正确标准,对客观世界作出合理正确的评价。
首先在课堂结合选文阅读和分析,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大胆质疑,培养好思考的习惯,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因为课文本身是社会的位移,所以我们不能忽视选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作用。
另外,在课外活动中要重视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欣赏习惯,通过举办中外音乐、名画欣赏评论会,潜移默化式地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健康的思想情趣。也可以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多找一些反面材料与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作对比,使他们找到差别和谬误,明确真、善、美的真正含义,并在作文中体现出较为正确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政治修养和道德情感,让学生首先明白“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教育他们热爱生活,辨证地看待人生、社会。
总之,站在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设法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开启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巧妙地、富有兴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心灵在作文中放飞。
参考文献:
[1]见《简明心理学辞典》第95页.杨清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转引自《写作心理学》第175页.刘雨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关键词:写作动机;兴趣;情感表达;知识视野
通过具体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越来越相信,作文教学对学生学好语文以及掌握其他的文化知识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对作文失去信心,甚至厌弃、逃避作文。我们要想使学生热衷于写作活动,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出生动形象、观点明确的作文来,必须首先排除学生写作中的心理障碍。本文将就如何排除学生写作中的心理障碍这一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明确动机,培养兴趣
普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由某种需要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目的的内在动因。”人的各种活动皆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动机支配着人的活动。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动机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这种游离性主要表现为:或者为了实现童年就以孕育的作家梦,或者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及老师、家长的检查,或者是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是仅仅为了博得老师、家长的好评。如果把这些写作动机用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来衡量,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具有片面性,他们分别属于正确动机的某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分。“假如一个人认为他自己主要是出于他对活动的兴趣而参加某项活动,那么他是为内部动机所使;假如他参加活动是为了获得某个外部目标,那么他是为外部动机所迫。”仅仅为外部动机驱使,往往使活动失之于偏颇,走向片面。要想使高中学生在作文方面保持持久的热情,具有明确的动机,就必须培养学生写作的内部动机。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新需要的意识,不要使他们总是徘徊在可写和不可写之间,让他们在作文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写作的动机和热爱作文的情感。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所说:“把学生的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作文认识人生,认识他人。”同时使他们明白“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他们逐步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重要的一分子,对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学生对作文的学习自然就成为一种离不开的需要而存在了,而这种需要久而久之将会表现为一种潜意识的兴趣和热情。
二、开启心扉,良好表达
作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以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所以要排除高中学生的封闭性心理障碍,就必须把作文建立在学生的内在需要上,“就叫学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他们决不会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在加上恰当的鼓动,引起他们非写不可的强烈欲望,那么他们虽然按教师的题目作文,同时也是为了实际的需要而作文了”。作文教学如果离开了向说话靠拢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原则,强硬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怎么写,学生只好服从,说一番空话、套话、假话和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的话,去拼凑三段论式的作文,结果使作文训练反而成为自由倾吐的障碍。为了使学生尽情地在作文当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做正确的引导工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养成观察生活、反省生活和积极主动地评价生活的习惯。有了这种良好持久的习惯,作文便由被动变为主动,作文时也就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掌握这种规律的教师常常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日记,甚至不作任何干预,逐渐培养学生用书面语言倾吐内心世界的习惯,并在课堂上巧妙地设题让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让学生形成不吐不快的切身体验。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下水”也是非常重要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真诚地表白内心与学生共同交流,会使学生消除顾虑,解除心理防范,开启心扉。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思考习惯,启发了他们学习的能动性,而且使学生愈来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弥补的心理。
三、提高认知,洞察世界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虽然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但对现实的判断仍然会出现茫然现象或走向极端。因为他们毕竟由于知识阅历的限制,对眼前的事物和现象缺乏辨证思维,很容易走向偏激。加之心理承受能力低,易激动,易自卑,因而亦很容易产生困惑感。这种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就是观点不深刻、不新颖,甚至前后矛盾;论据无说服力;结论往往出现悲观调子,诸如把师长的教育言行归咎于“代沟”,将偶尔受委屈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做人难”等等。这就无疑会造成了某种“贫血症”。作文要反映生活、评价生活,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只能与他们的切身生活紧密相联系。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概括、分析,逐渐确立真、善、美的正确标准,对客观世界作出合理正确的评价。
首先在课堂结合选文阅读和分析,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大胆质疑,培养好思考的习惯,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因为课文本身是社会的位移,所以我们不能忽视选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作用。
另外,在课外活动中要重视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欣赏习惯,通过举办中外音乐、名画欣赏评论会,潜移默化式地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健康的思想情趣。也可以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多找一些反面材料与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作对比,使他们找到差别和谬误,明确真、善、美的真正含义,并在作文中体现出较为正确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政治修养和道德情感,让学生首先明白“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教育他们热爱生活,辨证地看待人生、社会。
总之,站在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设法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开启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巧妙地、富有兴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心灵在作文中放飞。
参考文献:
[1]见《简明心理学辞典》第95页.杨清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转引自《写作心理学》第175页.刘雨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