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擂鼓墩的曾侯乙编钟轰动全国、震惊世界。这套编钟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于3层钟架之上。钟体遍饰精致华美的蟠龙纹浮雕,每口编钟和钟架上还刻有乐律铭文。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保存最完整、音律最齐全的一套编钟,铸造精美、气势恢弘,堪称稀世珍宝。
1984年9月,在音乐科研和铸造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以曾侯乙编钟为母范的复制件终于面世。这是我国传统铸造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编钟文物的妥善保护与使用演奏之间的矛盾,而且推动了我国民族乐器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为中华礼乐文化的传承与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走进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音乐厅,聆听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楚乐,那古韵悠悠的编钟之声,穿越千年时空,如天籁之音,久久回荡。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礼乐重器,是皇室贵族举行祭礼、宴饮时使用的青铜礼乐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庶民百姓是享受不到的。曾侯乙编钟成功复制后,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了编钟乐团,以全套65件编钟为核心,辅以磬、瑟、埙、笙、建鼓、排箫等多种古代乐器,将两千多年前的宫廷乐舞盛况再现于今天的艺术舞台,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风貌。
能容纳400多人的编钟音乐厅内,座无虚席。千载绝响在大厅里回荡,悠悠古韵拨动着观众的心弦,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金石之乐使人们沉浸在美好的艺术享受和跨越时空的遐想之中。
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原因以及科技工艺水平的局限,在编钟的编排序列、音律体系、冶金铸造和工艺美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先秦编钟设计者原有的构思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在成功复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编钟复原研制工作。
复制文物,即是做旧如旧、仿残如残,最大程度地恢复或接近文物的原貌。复原曾侯乙编钟,则是要尽可能地还原编钟当年使用时的状态,并且尽可能地接近先秦社会真实的音乐风貌。复原曾侯乙编钟,在编钟序列、音律精准度和工艺技术水平等诸方面能达到甚至超越编钟原件,这是科研技术人员不懈的追求。
曾侯乙编钟的底层钟架上,有一口非常特别的钟,其外形和花纹与其它64件编钟都不一样。研究发现,这口钟原来是楚王送给曾侯乙的,名叫“楚王镈”。在曾侯乙入葬时,为了放置这口楚王镈,编钟整体依次往外挪动了一个位置,结果最外面的一口低音钟被替换下来,未出现在出土编钟中。依据钟体和钟架上铭文的对应关系,专家考证出被替换的低音钟名为“姑洗之大羽”。这口被替换下来的大羽钟究竟是什么样子?又是发的什么音呢?这成为复原曾侯乙编钟的科研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
2012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下,由从事编钟复制工作三十年的著名编钟铸制大师李明安带领他的团队历尽艰辛耗时数载,大羽钟复原件终于问世。同年,李明安和他的团队为中国音乐学院制作了中国第一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套曾侯乙编钟复原件。
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位于武汉市硚口区的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正在又一次复原铸制曾侯乙编钟。机会难得,我多次前往参观,有幸亲眼目睹了复原铸制曾侯乙编钟的全过程,并在现场用相机记录下铸钟人辛勤操作的影像。
来到硚口区古田一路,远远望见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的大门,一块“湖北省博物馆编钟研究院实验基地”的金字牌匾十分醒目。径直寻到厂房旁边一栋两层的小办公楼,办公楼外面摆放着一座钟架,钟架上悬挂着一排青铜编钟,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厂办主任热情地接待我,带领我到车间参观。难道这车间就是赫赫有名复原铸制曾侯乙编钟的地方吗?我心里有些茫然。只见厂房墙壁斑驳、门窗颓损,虽然经过修整也遮掩不了岁月的沧桑。
车间里,工人师傅们都在忙碌,厂办主任把李明安总经理介绍给我。李明安60岁,身板结实,他从事编钟铸制30年,是国内著名的编钟铸制大师。李明安放下手中的活,不无调侃地说: “我们的厂房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备也很老旧。别看条件简陋,可是世界闻名,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嘛!几十年来,我们铸钟人重复地做着同一件又脏又累的事,靠的什么?靠的就是对祖国文物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信念。”听着李明安朴实的话语,望着他憨厚的脸庞,我敬佩不已。
编钟复原铸制工艺沿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精密铸造“失蜡法”,工艺相当复杂。我国大量出土的殷商时期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就是采用这种铸造原理和技术工艺,才使得器身表面呈现出龙形交叠缠绕、云纹多层镂空等纷繁而精美的浮雕。 边现场拍摄,边听李明安介绍铸制编钟大致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模具设计制作。模具用于制作蜡模,它决定蜡模的形状和初始尺寸,如何分模以及拆卸和取模等都要统筹兼顾。这是编钟铸制最基础的工序,来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道工序是灌蜡。将蜡料灌注到模具腹腔中,操作人员必须熟练地把握好蜡料的温度、压力、均匀度和流动性等环节。要做到准确控制,全凭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第三道工序是取模。模具师傅们通力合作,小心翼翼地将蜡模从模具里取出,然后用清水冷却清洗蜡件,并仔细检查注模质量。
第四道工序是修蜡、贴花。李明安解释说,这是编钟铸制中十分关键的环节,只有经过精细的修整雕琢,才能得到和被复原编钟外形一模一样的蜡模。李明安进一步解释说,编钟的音高和音质是衡量编钟复原的重要标准。编钟的音响性能,除受铜合金配比和形制尺寸影响之外,铸后磨砺钟体厚度也会影响其性能。李明安和他的的团队从几十年铸制乐钟的实践中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即铸态编钟磨砺程度越小,则钟的基频越稳定、音色越好。这是因为在对编钟的磨砺中较难把握钟体尺寸的位置及对称均匀度,而在蜡模上控制调整钟体各部位的对称度、均匀度和厚度则相对容易一些。这就是所谓“蜡模定音”。
第五道工序是涂料和脱蜡。工人师傅在蜡模外表涂上数层耐火涂料,形成坚固的外壳,然后通过蒸汽加热使内芯中的蜡料熔化流出,从而得到一个由耐火材料构成的铸造型腔。涂料过程全部用手工完成,涂料的配比和在干燥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都有严格的工艺标准。
第六道工序是熔炼,浇铸。浇铸前,先将成型壳体在焙烧炉中焙烧并保温。当熔铜达到浇注温度时,立即在短时间内出炉浇注。这时其它工种的工人,包括总工、主任,都会到现场临时充当浇注工,大家手抬浇包,齐心协力完成钟体和其它附件的浇铸工作。
第七道工序是清砂和打磨。浇铸后的钟体要经过表面清砂、喷砂处理,而后对表面打磨修整,处理钟体的铸后缺陷,提高表面光洁度,使钟体更加美观,同时也有益于钟的发音性能。
第八道工序是调音。编钟调音就是用砂轮机手工磨去钟体内壁多余的材料,把好听的乐音磨出来。这可是一件煞费苦心而又耐心细致的工作,想要让整套编钟音准准确且具协调性能,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光调音这个技艺学成一般就要十年以上。我看见一位调音师正在仔細打磨钟体内壁,只见他手持砂轮机游走于毫厘之间,不敢懈怠。我注意到,除了使用校音器作为音准标准外,还使用了现代科技音频频谱分析仪。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人们发现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体上的的正鼓部和侧鼓部,每口钟都能分别敲出相差三度的两个不同的音,即“一钟双音”。要调出一口音准准确的双音编钟,调音师要在一个比原音高数百音分的青铜编钟钟体内腔里用打磨工具逐渐给编钟降音,把正鼓音和侧鼓音调到误差五音分范围内。最难以控制的是一旦把音调到原音以下,这口钟就报废了。当初为中国音乐学院复原铸制国内第一套曾侯乙编钟,调音时就报废了15件。
第九道工序、第十道工序是上色和勾描。编钟定音以后,就要对钟体表面上色、勾描,同时制作钟架并作图案描绘。成品钟上钟架前,还必须对每一件编钟做最后一次例行质检。
十道工序,环环相扣、层层把关。铸钟人在编钟复原铸制过程中,倾注了他们的全部热情和心血。看到编钟表面精美的纹饰图案和数以千计的错金铭文,我不由得感叹铸钟人的拳拳匠心。
在铸制车间,公司经理、车间主任等领导同志来回忙碌着,他们在各个重要技术节点上不厌其烦、严格把关;工人师傅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汗如雨,他们专心致志地操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不禁肃然起敬,正是因为他们,曾侯乙编钟才熠熠生辉、获得新生。
还是来举一个例子吧。涂料工老刘师傅今年60岁,已办了退休手续,退休前担任车间主任。由于铸造行业工资报酬低、工作环境艰苦,很难招聘到年轻人进厂学艺,在涂料工序缺人断档的情况下,老刘又被返聘回来。返聘的工资很少,但老刘说,在这里工作一辈子有了感情,厂里现在有困难,回来帮帮忙是应该的。再说,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多么淳朴的话语!难能可贵的是他那颗金子般的匠心。
在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以李明安为首的铸钟人,就是以他们这颗拳拳匠心,在老旧的厂房和简陋的设备条件下,沿用传统技艺并不断创新,执着坚守数十年,做着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
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受到我国文物史学界、音乐学界的高度重视。许多音乐学家参与到编钟古乐的研究、创作和编配工作中来,先后推出了数百首以曾侯乙编钟为核心的编钟音乐作品,为光大中华礼乐文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如今,以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音乐学院为主体组建了一支技艺精湛的编钟乐团,他们常年举行演出活动,在湖北省武汉、随州、宜昌、荆州等地的博物馆、旅游景点展演,并且晋京中南海献艺。他们还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到华盛顿、巴黎、东京等城市演出,把中华礼乐文化传播到四面八方、世界各地。
音乐厅的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古典服装,演奏《楚商》《楚调》《屈原问路》《梅花三弄》等编钟古乐,其乐音悠扬激越,动人心弦。在编钟古乐伴奏下,演员们长袖卷舒、翩翩起舞。观众静静地聆听观赏,完全沉浸在远古楚风楚韵的氛围之中。
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乐文化需要得到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研究,亘古千年的编钟铸制技艺需要得到更多的有志传人的学习掌握。只有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得以生生不息、光大千年。编钟铸制大师李明安感慨地说:“要想让老祖宗留下了的技艺不致失传,必须要有传承人。从事这项工作虽然幸苦,但很有意义,乐在其中。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到编钟复原铸制的行业中来。”
离开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美丽的江城已是万家灯火。我的耳畔依然回响着铸钟人有节奏的敲击声,回荡着曾侯乙编钟那古韵悠悠的钟鸣声……
交通:湖北省博物馆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可乘坐市内402、411、552、578、701路公交车到东湖路省博物馆站下车,或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到东亭站A口出即可。
美食:武汉地处华中,占尽九省通衢的便利。因此,武汉的美食也变得兼容并包,尤其是大量的小吃汇聚,如享誉全国的热干面,极受当地人欢迎的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和小桃园煨汤号称武汉四大名小吃。除此之外,还有烧梅、什锦豆腐脑、油香、牛肉豆丝、桃花赤豆汤等。近年来大热的周黑鸭和精武鸭脖也逐渐成为武汉美食的代名词。
1984年9月,在音乐科研和铸造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以曾侯乙编钟为母范的复制件终于面世。这是我国传统铸造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编钟文物的妥善保护与使用演奏之间的矛盾,而且推动了我国民族乐器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为中华礼乐文化的传承与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古韻悠悠越千年
走进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音乐厅,聆听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楚乐,那古韵悠悠的编钟之声,穿越千年时空,如天籁之音,久久回荡。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礼乐重器,是皇室贵族举行祭礼、宴饮时使用的青铜礼乐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庶民百姓是享受不到的。曾侯乙编钟成功复制后,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了编钟乐团,以全套65件编钟为核心,辅以磬、瑟、埙、笙、建鼓、排箫等多种古代乐器,将两千多年前的宫廷乐舞盛况再现于今天的艺术舞台,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风貌。
能容纳400多人的编钟音乐厅内,座无虚席。千载绝响在大厅里回荡,悠悠古韵拨动着观众的心弦,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金石之乐使人们沉浸在美好的艺术享受和跨越时空的遐想之中。
曾侯乙编钟复原
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原因以及科技工艺水平的局限,在编钟的编排序列、音律体系、冶金铸造和工艺美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先秦编钟设计者原有的构思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在成功复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编钟复原研制工作。
复制文物,即是做旧如旧、仿残如残,最大程度地恢复或接近文物的原貌。复原曾侯乙编钟,则是要尽可能地还原编钟当年使用时的状态,并且尽可能地接近先秦社会真实的音乐风貌。复原曾侯乙编钟,在编钟序列、音律精准度和工艺技术水平等诸方面能达到甚至超越编钟原件,这是科研技术人员不懈的追求。
曾侯乙编钟的底层钟架上,有一口非常特别的钟,其外形和花纹与其它64件编钟都不一样。研究发现,这口钟原来是楚王送给曾侯乙的,名叫“楚王镈”。在曾侯乙入葬时,为了放置这口楚王镈,编钟整体依次往外挪动了一个位置,结果最外面的一口低音钟被替换下来,未出现在出土编钟中。依据钟体和钟架上铭文的对应关系,专家考证出被替换的低音钟名为“姑洗之大羽”。这口被替换下来的大羽钟究竟是什么样子?又是发的什么音呢?这成为复原曾侯乙编钟的科研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
2012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下,由从事编钟复制工作三十年的著名编钟铸制大师李明安带领他的团队历尽艰辛耗时数载,大羽钟复原件终于问世。同年,李明安和他的团队为中国音乐学院制作了中国第一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套曾侯乙编钟复原件。
鸡窝飞出金凤凰
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位于武汉市硚口区的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正在又一次复原铸制曾侯乙编钟。机会难得,我多次前往参观,有幸亲眼目睹了复原铸制曾侯乙编钟的全过程,并在现场用相机记录下铸钟人辛勤操作的影像。
来到硚口区古田一路,远远望见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的大门,一块“湖北省博物馆编钟研究院实验基地”的金字牌匾十分醒目。径直寻到厂房旁边一栋两层的小办公楼,办公楼外面摆放着一座钟架,钟架上悬挂着一排青铜编钟,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厂办主任热情地接待我,带领我到车间参观。难道这车间就是赫赫有名复原铸制曾侯乙编钟的地方吗?我心里有些茫然。只见厂房墙壁斑驳、门窗颓损,虽然经过修整也遮掩不了岁月的沧桑。
车间里,工人师傅们都在忙碌,厂办主任把李明安总经理介绍给我。李明安60岁,身板结实,他从事编钟铸制30年,是国内著名的编钟铸制大师。李明安放下手中的活,不无调侃地说: “我们的厂房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备也很老旧。别看条件简陋,可是世界闻名,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嘛!几十年来,我们铸钟人重复地做着同一件又脏又累的事,靠的什么?靠的就是对祖国文物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信念。”听着李明安朴实的话语,望着他憨厚的脸庞,我敬佩不已。
传统“失蜡法”工艺
编钟复原铸制工艺沿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精密铸造“失蜡法”,工艺相当复杂。我国大量出土的殷商时期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就是采用这种铸造原理和技术工艺,才使得器身表面呈现出龙形交叠缠绕、云纹多层镂空等纷繁而精美的浮雕。 边现场拍摄,边听李明安介绍铸制编钟大致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模具设计制作。模具用于制作蜡模,它决定蜡模的形状和初始尺寸,如何分模以及拆卸和取模等都要统筹兼顾。这是编钟铸制最基础的工序,来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道工序是灌蜡。将蜡料灌注到模具腹腔中,操作人员必须熟练地把握好蜡料的温度、压力、均匀度和流动性等环节。要做到准确控制,全凭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第三道工序是取模。模具师傅们通力合作,小心翼翼地将蜡模从模具里取出,然后用清水冷却清洗蜡件,并仔细检查注模质量。
第四道工序是修蜡、贴花。李明安解释说,这是编钟铸制中十分关键的环节,只有经过精细的修整雕琢,才能得到和被复原编钟外形一模一样的蜡模。李明安进一步解释说,编钟的音高和音质是衡量编钟复原的重要标准。编钟的音响性能,除受铜合金配比和形制尺寸影响之外,铸后磨砺钟体厚度也会影响其性能。李明安和他的的团队从几十年铸制乐钟的实践中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即铸态编钟磨砺程度越小,则钟的基频越稳定、音色越好。这是因为在对编钟的磨砺中较难把握钟体尺寸的位置及对称均匀度,而在蜡模上控制调整钟体各部位的对称度、均匀度和厚度则相对容易一些。这就是所谓“蜡模定音”。
第五道工序是涂料和脱蜡。工人师傅在蜡模外表涂上数层耐火涂料,形成坚固的外壳,然后通过蒸汽加热使内芯中的蜡料熔化流出,从而得到一个由耐火材料构成的铸造型腔。涂料过程全部用手工完成,涂料的配比和在干燥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都有严格的工艺标准。
第六道工序是熔炼,浇铸。浇铸前,先将成型壳体在焙烧炉中焙烧并保温。当熔铜达到浇注温度时,立即在短时间内出炉浇注。这时其它工种的工人,包括总工、主任,都会到现场临时充当浇注工,大家手抬浇包,齐心协力完成钟体和其它附件的浇铸工作。
第七道工序是清砂和打磨。浇铸后的钟体要经过表面清砂、喷砂处理,而后对表面打磨修整,处理钟体的铸后缺陷,提高表面光洁度,使钟体更加美观,同时也有益于钟的发音性能。
第八道工序是调音。编钟调音就是用砂轮机手工磨去钟体内壁多余的材料,把好听的乐音磨出来。这可是一件煞费苦心而又耐心细致的工作,想要让整套编钟音准准确且具协调性能,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光调音这个技艺学成一般就要十年以上。我看见一位调音师正在仔細打磨钟体内壁,只见他手持砂轮机游走于毫厘之间,不敢懈怠。我注意到,除了使用校音器作为音准标准外,还使用了现代科技音频频谱分析仪。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人们发现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体上的的正鼓部和侧鼓部,每口钟都能分别敲出相差三度的两个不同的音,即“一钟双音”。要调出一口音准准确的双音编钟,调音师要在一个比原音高数百音分的青铜编钟钟体内腔里用打磨工具逐渐给编钟降音,把正鼓音和侧鼓音调到误差五音分范围内。最难以控制的是一旦把音调到原音以下,这口钟就报废了。当初为中国音乐学院复原铸制国内第一套曾侯乙编钟,调音时就报废了15件。
第九道工序、第十道工序是上色和勾描。编钟定音以后,就要对钟体表面上色、勾描,同时制作钟架并作图案描绘。成品钟上钟架前,还必须对每一件编钟做最后一次例行质检。
十道工序,环环相扣、层层把关。铸钟人在编钟复原铸制过程中,倾注了他们的全部热情和心血。看到编钟表面精美的纹饰图案和数以千计的错金铭文,我不由得感叹铸钟人的拳拳匠心。
在铸制车间,公司经理、车间主任等领导同志来回忙碌着,他们在各个重要技术节点上不厌其烦、严格把关;工人师傅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汗如雨,他们专心致志地操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不禁肃然起敬,正是因为他们,曾侯乙编钟才熠熠生辉、获得新生。
还是来举一个例子吧。涂料工老刘师傅今年60岁,已办了退休手续,退休前担任车间主任。由于铸造行业工资报酬低、工作环境艰苦,很难招聘到年轻人进厂学艺,在涂料工序缺人断档的情况下,老刘又被返聘回来。返聘的工资很少,但老刘说,在这里工作一辈子有了感情,厂里现在有困难,回来帮帮忙是应该的。再说,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多么淳朴的话语!难能可贵的是他那颗金子般的匠心。
在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以李明安为首的铸钟人,就是以他们这颗拳拳匠心,在老旧的厂房和简陋的设备条件下,沿用传统技艺并不断创新,执着坚守数十年,做着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
中华礼乐文化光大千年
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受到我国文物史学界、音乐学界的高度重视。许多音乐学家参与到编钟古乐的研究、创作和编配工作中来,先后推出了数百首以曾侯乙编钟为核心的编钟音乐作品,为光大中华礼乐文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如今,以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音乐学院为主体组建了一支技艺精湛的编钟乐团,他们常年举行演出活动,在湖北省武汉、随州、宜昌、荆州等地的博物馆、旅游景点展演,并且晋京中南海献艺。他们还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到华盛顿、巴黎、东京等城市演出,把中华礼乐文化传播到四面八方、世界各地。
音乐厅的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古典服装,演奏《楚商》《楚调》《屈原问路》《梅花三弄》等编钟古乐,其乐音悠扬激越,动人心弦。在编钟古乐伴奏下,演员们长袖卷舒、翩翩起舞。观众静静地聆听观赏,完全沉浸在远古楚风楚韵的氛围之中。
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乐文化需要得到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研究,亘古千年的编钟铸制技艺需要得到更多的有志传人的学习掌握。只有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得以生生不息、光大千年。编钟铸制大师李明安感慨地说:“要想让老祖宗留下了的技艺不致失传,必须要有传承人。从事这项工作虽然幸苦,但很有意义,乐在其中。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到编钟复原铸制的行业中来。”
离开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美丽的江城已是万家灯火。我的耳畔依然回响着铸钟人有节奏的敲击声,回荡着曾侯乙编钟那古韵悠悠的钟鸣声……
TIPS
交通:湖北省博物馆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可乘坐市内402、411、552、578、701路公交车到东湖路省博物馆站下车,或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到东亭站A口出即可。
美食:武汉地处华中,占尽九省通衢的便利。因此,武汉的美食也变得兼容并包,尤其是大量的小吃汇聚,如享誉全国的热干面,极受当地人欢迎的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和小桃园煨汤号称武汉四大名小吃。除此之外,还有烧梅、什锦豆腐脑、油香、牛肉豆丝、桃花赤豆汤等。近年来大热的周黑鸭和精武鸭脖也逐渐成为武汉美食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