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为此,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有机渗透,适时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 持之以恒:教师意识要强起来
新课程理念要靠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持之以恒地贯彻和实施。所以,教师一定要始终坚持结合教材,设定目标,教会学生搜集信息的方法。研究表明:学生注意愈深刻,意识愈清晰,则观察、推理、记忆等心智活动的成效也愈强。笔者总是提前一周钻研教材内容,明确下一周要指导学生搜集什么信息,避免指导学生时的随意性和暂时性。
在布置学生搜集的任务时,提出搜集的具体内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将要搜寻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长征——感动中国的‘红飘带’”“重温长征历史”这一板块中,笔者给学生提出搜集的具体内容,要求任选一个题目进行调查研究: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2)长征中出现了哪些领导人?3)长征中有哪些重要会议?4)长征中有哪些重要战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将要搜寻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一开始,学生所搜集的资料内容不太丰富,形式很单一,除了长征中的故事,就是一些长征中的领导人。不少学生抱怨找不到资料。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就在班中让学生说一说打算到哪儿去找资料,让搜集到资料的学生讲一讲他们的资料是从哪里找到的,找资料时遇到哪些困难,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有些学生非常认真,可是仍然一无所获,笔者就让他谈谈自己的苦衷,并请其他学生帮他分析找不到资料的原因,帮他想想办法。这样,学生有了方法和目标后,逐步减少搜集的盲目性。
这样的指导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况与进展,再做相应的指导。要把它作为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天长日久地予以实践。
2 有容乃大:开发领域要宽起来
信息的载体,并不只是非生命形式的印刷品,它有著丰富的外延,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社会的等,只要是合适的,都可以纳入。
2.1 训练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知识。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是不容忽视的。唤醒学生的体验,能使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得以沟通,使静态的文字在他们的内心成为鲜活形象。因此,要组织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直接获取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让他们观察生活,养成搜集信息的意识、习惯。
2.2 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图书资料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搜集信息的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资源,有效指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3 利用网络、电视等多媒体查阅信息
如今的有线电视、广播电台、电脑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为学生获得教育信息提供了更为丰富广泛的信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指导学生定期观看电视台的相关节目,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中学到新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3 优胜劣汰:筛选资料要动起来
获取信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新的信息,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一般来说,筛选信息要考虑以下因素。
3.1 贴近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信息优先
学生需要的东西很多,远非语文教育可以包揽。因而必须围绕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落实筛选信息。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学生搜集到介绍杜甫一生的资料《诗圣杜甫》、杜甫的诗《旅夜书怀》、文章《李白与杜甫的友谊》等。笔者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一段经历以及《旅夜书怀》进行品读,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理解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3.2 适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的优先
只有符合学生发展需要、贴合学生水平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如教学《大江保卫战》这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课前搜集“九八抗洪英雄事迹”,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危险面前,解放军是那样的英勇顽强。学生搜集来的都是长篇累牍的报道,如果不进行处理整合,在一堂课上是无法交流完的,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于是,课前笔者就展示一篇报道,和学生一起删减、整合,再让学生仿照着处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这样的效果使课堂上学生交流的资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探索就有收获。在教师对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有效性的实践中,学生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必将更加丰润厚重,语文课堂也必将充满智慧和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
1 持之以恒:教师意识要强起来
新课程理念要靠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持之以恒地贯彻和实施。所以,教师一定要始终坚持结合教材,设定目标,教会学生搜集信息的方法。研究表明:学生注意愈深刻,意识愈清晰,则观察、推理、记忆等心智活动的成效也愈强。笔者总是提前一周钻研教材内容,明确下一周要指导学生搜集什么信息,避免指导学生时的随意性和暂时性。
在布置学生搜集的任务时,提出搜集的具体内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将要搜寻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长征——感动中国的‘红飘带’”“重温长征历史”这一板块中,笔者给学生提出搜集的具体内容,要求任选一个题目进行调查研究: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2)长征中出现了哪些领导人?3)长征中有哪些重要会议?4)长征中有哪些重要战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将要搜寻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一开始,学生所搜集的资料内容不太丰富,形式很单一,除了长征中的故事,就是一些长征中的领导人。不少学生抱怨找不到资料。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就在班中让学生说一说打算到哪儿去找资料,让搜集到资料的学生讲一讲他们的资料是从哪里找到的,找资料时遇到哪些困难,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有些学生非常认真,可是仍然一无所获,笔者就让他谈谈自己的苦衷,并请其他学生帮他分析找不到资料的原因,帮他想想办法。这样,学生有了方法和目标后,逐步减少搜集的盲目性。
这样的指导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况与进展,再做相应的指导。要把它作为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天长日久地予以实践。
2 有容乃大:开发领域要宽起来
信息的载体,并不只是非生命形式的印刷品,它有著丰富的外延,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社会的等,只要是合适的,都可以纳入。
2.1 训练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知识。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是不容忽视的。唤醒学生的体验,能使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得以沟通,使静态的文字在他们的内心成为鲜活形象。因此,要组织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直接获取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让他们观察生活,养成搜集信息的意识、习惯。
2.2 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图书资料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搜集信息的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资源,有效指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3 利用网络、电视等多媒体查阅信息
如今的有线电视、广播电台、电脑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为学生获得教育信息提供了更为丰富广泛的信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指导学生定期观看电视台的相关节目,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中学到新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3 优胜劣汰:筛选资料要动起来
获取信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新的信息,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一般来说,筛选信息要考虑以下因素。
3.1 贴近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信息优先
学生需要的东西很多,远非语文教育可以包揽。因而必须围绕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落实筛选信息。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学生搜集到介绍杜甫一生的资料《诗圣杜甫》、杜甫的诗《旅夜书怀》、文章《李白与杜甫的友谊》等。笔者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一段经历以及《旅夜书怀》进行品读,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理解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3.2 适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的优先
只有符合学生发展需要、贴合学生水平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如教学《大江保卫战》这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课前搜集“九八抗洪英雄事迹”,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危险面前,解放军是那样的英勇顽强。学生搜集来的都是长篇累牍的报道,如果不进行处理整合,在一堂课上是无法交流完的,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于是,课前笔者就展示一篇报道,和学生一起删减、整合,再让学生仿照着处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这样的效果使课堂上学生交流的资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探索就有收获。在教师对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有效性的实践中,学生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必将更加丰润厚重,语文课堂也必将充满智慧和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