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怀旧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读盛洪先生发表在《读书》上的文章(一九九四年第十二期第109页),甚觉有趣,从中断章取义发挥几句,也算图个热闹。
  盛洪先生说学了西学再回过头来读中学,发现许多在西人被视为圭臬的原理原来咱们的先哲们老早老早以前就讲过。比如经济学诞生二百余年来无人能超过其高峰的亚当·斯密,其代表作《国富论》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分工比不分工要好,而这极朴素又极伟大的思想中国的先哲们早就淡淡指出来了,“交相爱,割相害”不过是亚当·斯密的研究结论的又一种表述而已,且比他还早了两千年左右。据说这种巧合的现象绝非个别,由此让人生出身在宝山不识宝的感慨。
  盛洪先生的感慨自然十分真实,但仍不揣冒昧地问一句,倘若盛先生把认识的顺序颠倒过来,先学中学再去读西学,或者干脆只学中学不读西学,还会生出那么大的感慨吗?如果盛先生不是经济学出身,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交相爱,割相害”中隐含的分工思想吗?恐怕这里是可以打个问号的。事实上正是有西人灌输经济学在先,才有可能用经济学眼光重新去审视先哲们尘封了几千年的思想,这样一来,当发现小巫之外还有大巫时,生出一些祖上也曾旺过的怀旧情愫也就不算奇怪了,或许在又一次体验到个人渺小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又有了一次不小的升华也说不定。只是这种怀旧不同于时下流行的那种长驱直入的式样,而有点类似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很高级的思维形式,姑且暂称之为“另一种怀旧”。不过细细推敲起来,这另一种怀旧似乎缺少一点实在的依托。
  以“交相爱,割相害”为例,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以有不少种见仁见智的说法。学社会学的能从中看到社会流动来,学政治的能体味闭关锁国的苦涩,搞艺术的则能悟出博采群家所长的道理,至于什么都不学的多少也能从中感受到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对于“交相爱,割相害”这些一般性的论述,带上各种眼镜去看是能够折射出许多想要的颜色的。这有点像吃自助餐,完全是自取所需,取到所需后还惊喜一下子,谁说老祖宗不会做西餐,饭早就做好了。
  品到这里,另一种怀旧可能就有了些许自大的味道。对不对?
其他文献
—解析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  一九五九年晚春某日,在洛杉矶派拉蒙电影公司总部的办公室里,发生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对峙。电影公司的主席,面对长桌尽头端坐的一个肥胖秃顶的身影,怒气冲冲、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公司电影的主角,绝不会是个身着女装持刀杀人的疯子。这种血腥猎奇的三流故事,也配不上对方的高雅品位。听罢,那个身影沉默片刻,站起身来,撂下一句话:“不必担心,主席先生。这部电影我来出资拍摄,你们操心发
侧侧力力,念君无极。  枕郎左臂,随郎转侧。  摩捋郎须,看郎颜色。  郎不念女,不可与力。    这首诗,钟惺和谭元春的《古诗归》谓其“千情百态,聪明温存,可径作风流中经史之注疏矣”。可问题是,它的身份既不明,面目也可疑。此诗最早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二十五卷“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中无名氏的曲辞二十三种,《地驱乐歌》为其中一种。然而“梁鼓角横吹曲”却明显不是南朝的乐府诗,因为这二十三种曲辞
作为当今炙手可热的新西兰女作家安娜·斯麦尔的小说处女作,《钟声》充分展现了她试图用音乐方式“重写”当代英语文学的野心。正是由于这部小说高度“音乐化”的特征,使它与之前的恶托邦小说( 如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萨拉马戈的《盲流感》以及同为新西兰作家的珍妮特·弗雷姆的《特别护理》)相比,仍然有鲜明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此书能入选二0一五年英国布克奖长名单的重要原因。仅仅从
《一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  在整整二十年后的一九六五年,伯林又一次来到了苏联,写下了这篇悼念死于集中营里的伟大诗人——奥西普·艾米里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这个陌生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苏联文学史的教科书里。与一九四五年相比,这时的伯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更加成熟深刻了,难能可贵的是,在又经历了苏联二十年革命历程后,他几乎是洞穿了苏联社会的本质,尤其是对知识分子思想状态的认识更加鞭辟入里。我以为,伯林之所以用
几年前,我曾为冯筱才的《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写过一篇评论。在那本著作中,作者立足于商人的立场理解政治的变动,还商人以职业的本位。而在刚刚出版的《政商中国:虞洽卿与他的时代》中,作者有了进一步的企图,他将“公共政治与私人商业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定义为“政商化”,认为中国近代社会明显具有“政商化结构”,而近代中国也可以称为“政商中国”。如果说《在商言商》还只是解构“中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一个阴暗的下午,在佛罗伦萨城外的山路上,一位男子踽踽独行。湿冷的山风掀起了他的衣襟,却难以平息他内心翻腾的激情。正是在这片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上,他要表达自己的信念,他要把自己奉献给一个伟大的使命:新人文主义。  他就是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他的这番“信念”表达在一九二○年新一卷《爱西斯》(ISIS)的“前言”——“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信念”中。  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环境立
格非先生著《雪隐鹭鸶》,论说明代 “第一奇书 ”《金瓶梅》,开笔不涉风月,却借清河这一地名隐含的虚实真假,辗转写出了晚明一代特殊的政治经济形态。其中用意,是在延续从万历本序言作者欣欣子经张竹坡传至鲁迅的阐释传统:为《金瓶梅》洗脱 “淫书 ”恶名,将其定性为描摹世情而笔伐时弊的 “人情小说 ”。然而,与之前这些论者不同的是,格非并不仅仅止于将《金瓶梅》对时俗乱象的描写归于世风衰败、纲纪失常这样模式化
去年夏天,一位韩国朋友约我参加仁寺洞惠仁寺礼堂里举行的一个电影节。电影节的组织者是外国人劳动者,电影大部分为纪录片,纪录了外国人劳动者在韩国打工的境遇。当然,这里的外国主要指的东南亚各国——尼泊尔、缅甸、孟加拉国、越南、泰国等等。电影的导演大部分为外国人劳动者团体的组织者们,他们大部分三十岁左右,肤色不同却操着熟练程度不同的韩语交流。活动现场的服务人员大部分为二十几岁的韩国志愿者,生龙活虎,活泼热
人人都是头像鉴赏师,换微信头像这么一件小事,也并不能够随心所欲。生活中,父母对儿女微信头像的关注度,堪比小时候给我们检查作业;工作上,换个稍微搞怪点的头像,都可能会被领导或客户认为不稳重。  夺命连环call在周六早上7点降临,睡眼惺忪的我瞥见屏幕上的来电显示,就猜到这通电话跟昨晚刚换的微信头像脱不了干系。果然,按下接听键那刻,老妈的一顿数落从听筒里劈头盖脸砸来:“你别老换头像啊,我都找不到你了!
理查·斯特朗(Richard P.Strong,1872-1948)在接到美国政府的训令后,紧急启程,由马尼拉赶往上海。细菌实验室里的关键设备也已拆卸包装,随他同船运往中国。当其他乘客凭栏远眺,欣赏着海上美景时,斯特朗则在船舱里夜以继日地阅读有关鼠疫的研究文献。说是阅读,其实是恶补,因为他长期从事霍乱的研究与防治,鼠疫非其所长。在到达最终目的地沈阳之前,连斯特朗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美国政府放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