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2011年版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凸显教学的生活化。本文就如何践行生活德育理念,打造高效思品课堂谈谈一些做法。
一、转变德育理念,着眼持续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受教育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没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只有不会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师。教师的德育理念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要打造高效思品课堂就必须转变德育理念,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学生品德提高和终身发展上。
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那么他一定非常乐意去做。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需要、生活和思想实际等,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关注学生身边小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实践的和谐统一。
笔者在新授《热爱生活》这一单元时,正值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奖结果揭晓;在期中复习《热爱生活》这一单元时,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笔者乘机选取了相关材料,设置问题情境。何玥,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是捐献器官的十二岁女孩。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观看她的事迹视频,然后让学生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学生通过思考、合作探究,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说了很多:我们既要珍爱自己生命,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
在教学《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时,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笔者选取了关于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这一热点的材料:2013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北京市一民间公益组织在网上发起“光盘”行动,得到众多网民响应。课堂上笔者问学生:“对于这一行动,你们是什么态度?”学生齐声回答:“积极响应。”笔者顺势引导:“在个人消费领域也要理直气壮讲节俭。怎样花钱、如何消费,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个人行为,但倡导绿色消费,并不只是吃要‘无公害’、喝要‘全天然’,更应在消费过程中珍惜本已紧缺的资源,确立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永续发展的消费方式。”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德育课程,应该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有效载体。引导学生从关注社会生活入手,在对所提供的情境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传递正能量。
三、活化生活资源,强化学法指导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要活化生活资源,强化学法指导。例如在教学《艰苦奋斗走向成功》这节课时,笔者指导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艰苦奋斗的名人名言、古今小故事,课堂上运用视频材料讲述青藏铁路建设者艰苦奋斗的事迹,介绍“蛟龙号”、“神舟”系列飞船、航母改造研究团队刻苦攻关的事例,还联系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这种氛围中,学生非常投入,不知不觉懂得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笔者顺势让学生联系自己反思不足,努力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倡导实施生活化教学,但切忌从一个极端(“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活动”)。活动要因需而置、因时而定,因为形式上的各种表现终究不能让课堂摆脱低效或者无效。其实,能够真正走进师生心灵深处的课堂往往抛去了华丽和多彩的形式,追逐平实和朴素,少一点浮躁多一点积淀,真正地回归生活。
四、课外拓展延伸,回归真实生活
思想品德课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时还应努力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布置基于教学目标的有效作业和课外拓展活动,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感悟深化思想认识,提升思想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践行生活德育理念,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师所追求的教学境界。能力无极限,研究无止境。实施生活化教学,没有固有的成功模式可借鉴,我们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才能打造高效的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
(责任编辑袁妮)
一、转变德育理念,着眼持续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受教育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没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只有不会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师。教师的德育理念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要打造高效思品课堂就必须转变德育理念,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学生品德提高和终身发展上。
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那么他一定非常乐意去做。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需要、生活和思想实际等,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关注学生身边小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实践的和谐统一。
笔者在新授《热爱生活》这一单元时,正值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奖结果揭晓;在期中复习《热爱生活》这一单元时,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笔者乘机选取了相关材料,设置问题情境。何玥,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是捐献器官的十二岁女孩。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观看她的事迹视频,然后让学生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学生通过思考、合作探究,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说了很多:我们既要珍爱自己生命,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
在教学《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时,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笔者选取了关于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这一热点的材料:2013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北京市一民间公益组织在网上发起“光盘”行动,得到众多网民响应。课堂上笔者问学生:“对于这一行动,你们是什么态度?”学生齐声回答:“积极响应。”笔者顺势引导:“在个人消费领域也要理直气壮讲节俭。怎样花钱、如何消费,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个人行为,但倡导绿色消费,并不只是吃要‘无公害’、喝要‘全天然’,更应在消费过程中珍惜本已紧缺的资源,确立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永续发展的消费方式。”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德育课程,应该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有效载体。引导学生从关注社会生活入手,在对所提供的情境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传递正能量。
三、活化生活资源,强化学法指导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要活化生活资源,强化学法指导。例如在教学《艰苦奋斗走向成功》这节课时,笔者指导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艰苦奋斗的名人名言、古今小故事,课堂上运用视频材料讲述青藏铁路建设者艰苦奋斗的事迹,介绍“蛟龙号”、“神舟”系列飞船、航母改造研究团队刻苦攻关的事例,还联系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这种氛围中,学生非常投入,不知不觉懂得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笔者顺势让学生联系自己反思不足,努力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倡导实施生活化教学,但切忌从一个极端(“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活动”)。活动要因需而置、因时而定,因为形式上的各种表现终究不能让课堂摆脱低效或者无效。其实,能够真正走进师生心灵深处的课堂往往抛去了华丽和多彩的形式,追逐平实和朴素,少一点浮躁多一点积淀,真正地回归生活。
四、课外拓展延伸,回归真实生活
思想品德课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时还应努力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布置基于教学目标的有效作业和课外拓展活动,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感悟深化思想认识,提升思想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践行生活德育理念,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师所追求的教学境界。能力无极限,研究无止境。实施生活化教学,没有固有的成功模式可借鉴,我们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才能打造高效的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