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教材只是大概勾勒出历史脉络,浅显的突出了较为重要的数十个典型或具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结论等内容。并没有全息历史的整个原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畏手畏脚,施展不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彻底,不详实,意犹未尽。怎样为教材补充资料,并进行详尽的辨识和合理的运用,下面做一些探讨。对于历史资料的选用,不外乎有四种情况,现在分别就每一种情况举例说明。
一、全部不加修改的选用
就是所选的历史资料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和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完全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活跃课堂,提升趣味,增加课堂效果,我们要积极选用这类教学辅助资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促进。
我们在讲北宋的时候,教科书只是提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及澶渊之盟而且强调了澶渊之盟的重要作用。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杨家将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问关于杨家将的历史事迹,确切的说,学生要知道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我们如果要讲杨家将就不得不讲宋太宗赵光义的雍熙北伐,杨业本名杨重贵,是五代十国中的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的养孙,赐名刘继业,后改名杨业。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没有攻下北汉政权,赵光义不但攻下太原城,而且还收服北汉名将刘继业,并给他改名杨业,授左领军卫大将军,由于他“老于边事,洞晓敌情”,被任命为知代州兼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防御辽国。杨业的事迹主要是从降宋以后开始的。血战金沙滩,困守两狼山,七子报国,满门忠烈。杨延昭,杨文广,杨忠宝,甚至是杨门女将,也在传说和故事中频频出现。我觉得,对于这一段历史资料的补充,首先应该强调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来看待历史人物和评价历史事件。第二我们要正确把握历史人物在民族关系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第三要尊重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受,可以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讲授历史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播放影视资料如于仁泰的《忠烈杨家将》等。
二、有针对性的区分选用
有些历史资料比较丰富,而且与教材要求有出入,有可能强化了或者是弱化了所要讲的历史内容,甚至有些历史资料有意淡化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要加以区分,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时代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文化,我们选取的材料一定要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毕加索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教材中只介绍了他的名画《格尔尼卡》,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我们如果进行系统的讲解,就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补充。一是本画创作的历史背景。二是什么是立体主义?三是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时的精神情态。我们先说历史背景,西班牙叛军头目弗朗哥勾结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企图用武力推翻西班牙共和国政权,1937年4月26日德国多架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造成1654人被炸死,889人被炸伤,70/100的房屋被摧毁。对于西班牙革命,教材根本没有,我们是否需要补充?我们应该怎样补充?这些问题都要根据需要,对现有的历史资料筛选,甄别,挑选,然后再根据需要补充。我们再说什么是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由毕加索和法国画家布拉克创立,兴起于1908年,繁荣于20年代,主要特点是将绘画的主体拆分成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多个几何图形,具有多个视点,色彩较为单调,表现力画面主体在各个不同时间里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如毕加索的《弹曼陀铃的少女》,《景物与藤椅》,《梦》,《雕塑家》等。如果让学生真正了解立体主义,就需要许多画作来解释,而不是抽象和简单的,语言叙述,这样我们就将毕加索单独提出来,要讲一节专题课,甚至,我们会因此成为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最后是毕加索的个人,《格尔尼卡》的创作是1937年西班牙政府委托毕加索为巴黎世博会创作一幅油画,毕加索厌恶这种官方任务,一直推托着。直到德军轰炸格尔尼卡,激发了毕加索的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欲望,在巴黎的奥古斯汀画室,他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格尔尼卡》,画作高349.3厘米,长776.6厘米,裱后面积是27平方米。毕加索用黑白灰三种颜色勾勒出无比强烈的悲剧气氛。惊恐万分的马垂死挣扎张大嘴巴,战士破碎的躯体,绝望的母亲……。但不为人知的是就在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画室,就在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时候,毕加索的两个情人德蕾莎和朵拉大打出手,这就涉及到毕加索一生之中究竟有多少个情人,每个情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扮演什么角色?这些情人对毕加索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哪些画作是表现毕加索情人的?表达了毕加索什么样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对于是否将毕加索的情人作为资料让他们出现在课堂上,在教学参考上并没有提及,我认为可以根据情况加以选择。
三、渗透价值的挑选使用
我们认为有些历史资料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没有关系,但能透漏出一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发展方向,我们这个时候就应该,挑拣有用的历史资料,将历史研究方向介绍给学生,这种方式我们称为为学生种下一粒种子,有可能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我们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任,走一步,看百步。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等等。
我们教材中段祺瑞和吴佩孚这一对师生和对头是以历史的反面出现的,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怀,就是对待日本人的态度是一致的,不与日本人合作,不做汉奸,卖国贼。段祺瑞死后,吴佩孚亲自致联: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生;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我们应该认识到反动军阀也有忧国忧民情怀,这一点不容否定,我们教者应该教会学生正反两面看待历史,正确评价历史,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充满快乐,提升学习效果。
四、在糟粕中提供详实资料使用
是在没明确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学会判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定标准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是独自见解,也可以是集体意见,甚至可以是在学生特有年龄阶段所有的偏激的评价,我们都要接受,因为我们所给出的历史资料所产生的课堂结果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允许学生的表达,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渴求性,充满对知识的创造性地剖析和解读,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共同跨越。
历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教材只是截取历史的片段,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太繁复的历史知识,不容易接受和掌握,中学生驾驭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有限,所以,即使零星的历史片段也是一种负担。学习历史要从兴趣出发,挖掘历史中的感光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历史的地位捧得无与伦比:“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对于历史的学习,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事件的本身,更要透过历史的前面看到历史的后面,甚至看到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目的是还历史的真实,并且我们要以史为鉴,为现实服务,为未来普及文化知识,丰富精神思想服务。
一、全部不加修改的选用
就是所选的历史资料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和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完全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活跃课堂,提升趣味,增加课堂效果,我们要积极选用这类教学辅助资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促进。
我们在讲北宋的时候,教科书只是提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及澶渊之盟而且强调了澶渊之盟的重要作用。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杨家将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问关于杨家将的历史事迹,确切的说,学生要知道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我们如果要讲杨家将就不得不讲宋太宗赵光义的雍熙北伐,杨业本名杨重贵,是五代十国中的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的养孙,赐名刘继业,后改名杨业。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没有攻下北汉政权,赵光义不但攻下太原城,而且还收服北汉名将刘继业,并给他改名杨业,授左领军卫大将军,由于他“老于边事,洞晓敌情”,被任命为知代州兼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防御辽国。杨业的事迹主要是从降宋以后开始的。血战金沙滩,困守两狼山,七子报国,满门忠烈。杨延昭,杨文广,杨忠宝,甚至是杨门女将,也在传说和故事中频频出现。我觉得,对于这一段历史资料的补充,首先应该强调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来看待历史人物和评价历史事件。第二我们要正确把握历史人物在民族关系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第三要尊重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受,可以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讲授历史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播放影视资料如于仁泰的《忠烈杨家将》等。
二、有针对性的区分选用
有些历史资料比较丰富,而且与教材要求有出入,有可能强化了或者是弱化了所要讲的历史内容,甚至有些历史资料有意淡化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要加以区分,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时代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文化,我们选取的材料一定要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毕加索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教材中只介绍了他的名画《格尔尼卡》,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我们如果进行系统的讲解,就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补充。一是本画创作的历史背景。二是什么是立体主义?三是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时的精神情态。我们先说历史背景,西班牙叛军头目弗朗哥勾结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企图用武力推翻西班牙共和国政权,1937年4月26日德国多架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造成1654人被炸死,889人被炸伤,70/100的房屋被摧毁。对于西班牙革命,教材根本没有,我们是否需要补充?我们应该怎样补充?这些问题都要根据需要,对现有的历史资料筛选,甄别,挑选,然后再根据需要补充。我们再说什么是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由毕加索和法国画家布拉克创立,兴起于1908年,繁荣于20年代,主要特点是将绘画的主体拆分成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多个几何图形,具有多个视点,色彩较为单调,表现力画面主体在各个不同时间里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如毕加索的《弹曼陀铃的少女》,《景物与藤椅》,《梦》,《雕塑家》等。如果让学生真正了解立体主义,就需要许多画作来解释,而不是抽象和简单的,语言叙述,这样我们就将毕加索单独提出来,要讲一节专题课,甚至,我们会因此成为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最后是毕加索的个人,《格尔尼卡》的创作是1937年西班牙政府委托毕加索为巴黎世博会创作一幅油画,毕加索厌恶这种官方任务,一直推托着。直到德军轰炸格尔尼卡,激发了毕加索的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欲望,在巴黎的奥古斯汀画室,他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格尔尼卡》,画作高349.3厘米,长776.6厘米,裱后面积是27平方米。毕加索用黑白灰三种颜色勾勒出无比强烈的悲剧气氛。惊恐万分的马垂死挣扎张大嘴巴,战士破碎的躯体,绝望的母亲……。但不为人知的是就在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画室,就在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时候,毕加索的两个情人德蕾莎和朵拉大打出手,这就涉及到毕加索一生之中究竟有多少个情人,每个情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扮演什么角色?这些情人对毕加索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哪些画作是表现毕加索情人的?表达了毕加索什么样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对于是否将毕加索的情人作为资料让他们出现在课堂上,在教学参考上并没有提及,我认为可以根据情况加以选择。
三、渗透价值的挑选使用
我们认为有些历史资料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没有关系,但能透漏出一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发展方向,我们这个时候就应该,挑拣有用的历史资料,将历史研究方向介绍给学生,这种方式我们称为为学生种下一粒种子,有可能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我们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任,走一步,看百步。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等等。
我们教材中段祺瑞和吴佩孚这一对师生和对头是以历史的反面出现的,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怀,就是对待日本人的态度是一致的,不与日本人合作,不做汉奸,卖国贼。段祺瑞死后,吴佩孚亲自致联: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生;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我们应该认识到反动军阀也有忧国忧民情怀,这一点不容否定,我们教者应该教会学生正反两面看待历史,正确评价历史,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充满快乐,提升学习效果。
四、在糟粕中提供详实资料使用
是在没明确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学会判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定标准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是独自见解,也可以是集体意见,甚至可以是在学生特有年龄阶段所有的偏激的评价,我们都要接受,因为我们所给出的历史资料所产生的课堂结果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允许学生的表达,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渴求性,充满对知识的创造性地剖析和解读,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共同跨越。
历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教材只是截取历史的片段,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太繁复的历史知识,不容易接受和掌握,中学生驾驭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有限,所以,即使零星的历史片段也是一种负担。学习历史要从兴趣出发,挖掘历史中的感光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历史的地位捧得无与伦比:“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对于历史的学习,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事件的本身,更要透过历史的前面看到历史的后面,甚至看到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目的是还历史的真实,并且我们要以史为鉴,为现实服务,为未来普及文化知识,丰富精神思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