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素养是学生为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它侧重于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书面信息的能力。阅读素养是学生面向未来的基础能力。阅读是通向更多知识的路径。只有掌握了阅读的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2011年版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青少年阅读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有计划地推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对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本文以《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为例做简单探讨。
一、 有选择地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一般来说,整本书的篇幅比较长,往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意蕴深厚,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选择书目的前提是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阅读基础,切忌揠苗助长,一意孤行。其次,选择有意思的阅读书目,让学生产生阅读欲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后,最好选择教材推荐的书目或是与教材推荐书目相关的书籍。
笔者和所教学生共读的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密西西比河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无法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出一番英雄事业。
儿童生来就向往自由,渴望无拘无束,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奇妙的想象。《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顽童”形象正契合他们的天性。阅读此书,能使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
二、 有计划地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1.课内导读,整体感知
在阅读之前,笔者在导读课上先带领学生速读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在此基础上,融入作者介绍、人物关系图和图片、视频资料,向学生推荐阅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图片预测、视频播放中始终保持着比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在不断的“预测”中基本把握住了全书的主要内容,领会了小说的现实意义。这为整本书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外阅读,计划推进
但是笔者认为,仅有这样的阅读推荐是不够的。学生在“走马观花”之后,会有多少人在课外自觉读完整本书?为了避免学生浅尝辄止,我们制订了量化共读计划,用21天的时间共同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每天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阅读的页数,并做读书笔记,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其次,制订阅读分享活动计划,使学生阅读时能有的放矢,交流时有话可说。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开展的时间,交流小组的建立,小组分享的内容和形式,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活动的评价等。学生可灵活选择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心得,如设计人物卡片,设计思维导图,摘抄好词好句等,为交流活动做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地推进课内外整本书阅读,使整本书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保证,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阅读。
三、有方法地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1.读书笔记,读贵有疑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让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尤其鼓励学生及时记录阅读中的疑惑,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阅读分享交流活动中,就学生阅读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及时展开深入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推动阅读走向深入。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阅读中,有学生提出问题:“汤姆被波莉姨妈批评后离家出走,和小伙伴一起去岛上冒险,这种做法可取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习汤姆勇于追求梦想的精神。”也有学生说:“外出冒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能贸然行事,否则会很危险。”还有学生说:“汤姆太任性了,一点儿也不懂得体贴照顾姨妈,要知道他出走后波莉姨妈多伤心啊!”
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会了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书本世界,有助于他们跳出书本感悟生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思维导图,读有所思
思维导图可以将大脑思维的过程外显。用思维导图记录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梳理文章结构,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小吴同学制作的思维导图(见图1)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主题,把作者简介、内容简介、人物介绍连成一个整体。
小许同学的思维导图(见图2)以主人翁汤姆·索亚为中心,提炼出主要人物关系图,梳理出主要人物在书中的性格特點,形成了知识关系链。
小姚同学在梳理书本结构的同时,进行了信息筛选、理解概括的阅读实践,在思维导图(见图3)上清晰地呈现了自己的思维轨迹。
总之,在整本书的阅读实践中,思维导图已成为学生高效解读文本,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辅助工具。
3.清单导写,读写结合
清单导写,即在阅读中指向语言表达,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大量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是学生学习表达的绝佳“范例”。笔者结合学情,聚焦文本心理描写的表达特色,制作成作文导写清单:(1)赏析品读有关心理描写的精彩语句。(2)学习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内心独白式、动作暗示式、景物烘托式、幻觉展现式、梦境描绘式等。(3)创设情境,灵活运用心理描写方法练笔。在导写清单的指引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摘抄书中有关心理描写的精彩语句,写读书笔记,做积累。其次,在课堂上做全班分享交流,互助合作,一起梳理出系统的心理描写知识,再次品读感悟,深化理解文本内容,储备写作素材。然后,提供作文情境,让学生挑选几种写法并现场作文,自由表达。最后,欣赏优秀习作,集体会诊,取长补短。
清单导写下的读写结合,既深化了对文本特色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谐统一。
4.成果展示,综合发展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学生都渴望有机会展示自己,获得他人认可。当他们能够拥有一个舞台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倾尽全力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笔者带领学生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后,开展了阅读分享会和戏剧表演活动,并把学生的阅读成果,如思维导图、人物卡片、读后感等放在了班级文化墙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戏剧表演中,需要师生合作对节选的小说精彩片段进行创造性解读,并改编为适合表演的小话剧等形式,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活泼的情景表演也激发了他们深入解读文本的热情。
通过举办多元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学生在充分的言语实践中能有效提升阅读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增强“获得感”。当然,活动要适度,因为阅读本身是安静的、自在的、沉浸的,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舍本逐末。
四、有迁移地阅读,持续提升阅读素养
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习丰富多元的阅读方法,学理解,学批判,学思维,学表达,学整合……一句话,在整本书阅读中提升阅读素养。但是,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富有指导性的学习情境中反复训练,方能不断提高,日臻完善。
当学生在阅读分享展示中热情高涨时,教师要趁热打铁,推荐马克·吐温的其他历险小说,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还有其他作家的历险小说,如《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舒克贝塔历险记》等。
从阅读计划到阅读推进,然后到成果展示,最后再到新一轮的阅读推荐,如此循环往复,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阅读数量与质量的双丰收,理解鉴赏与思辨感知能力的齐增长,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光明区爱华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青少年阅读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有计划地推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对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本文以《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为例做简单探讨。
一、 有选择地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一般来说,整本书的篇幅比较长,往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意蕴深厚,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选择书目的前提是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阅读基础,切忌揠苗助长,一意孤行。其次,选择有意思的阅读书目,让学生产生阅读欲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后,最好选择教材推荐的书目或是与教材推荐书目相关的书籍。
笔者和所教学生共读的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密西西比河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无法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出一番英雄事业。
儿童生来就向往自由,渴望无拘无束,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奇妙的想象。《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顽童”形象正契合他们的天性。阅读此书,能使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
二、 有计划地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1.课内导读,整体感知
在阅读之前,笔者在导读课上先带领学生速读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在此基础上,融入作者介绍、人物关系图和图片、视频资料,向学生推荐阅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图片预测、视频播放中始终保持着比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在不断的“预测”中基本把握住了全书的主要内容,领会了小说的现实意义。这为整本书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外阅读,计划推进
但是笔者认为,仅有这样的阅读推荐是不够的。学生在“走马观花”之后,会有多少人在课外自觉读完整本书?为了避免学生浅尝辄止,我们制订了量化共读计划,用21天的时间共同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每天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阅读的页数,并做读书笔记,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其次,制订阅读分享活动计划,使学生阅读时能有的放矢,交流时有话可说。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开展的时间,交流小组的建立,小组分享的内容和形式,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活动的评价等。学生可灵活选择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心得,如设计人物卡片,设计思维导图,摘抄好词好句等,为交流活动做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地推进课内外整本书阅读,使整本书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保证,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阅读。
三、有方法地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1.读书笔记,读贵有疑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让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尤其鼓励学生及时记录阅读中的疑惑,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阅读分享交流活动中,就学生阅读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及时展开深入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推动阅读走向深入。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阅读中,有学生提出问题:“汤姆被波莉姨妈批评后离家出走,和小伙伴一起去岛上冒险,这种做法可取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习汤姆勇于追求梦想的精神。”也有学生说:“外出冒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能贸然行事,否则会很危险。”还有学生说:“汤姆太任性了,一点儿也不懂得体贴照顾姨妈,要知道他出走后波莉姨妈多伤心啊!”
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会了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书本世界,有助于他们跳出书本感悟生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思维导图,读有所思
思维导图可以将大脑思维的过程外显。用思维导图记录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梳理文章结构,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小吴同学制作的思维导图(见图1)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主题,把作者简介、内容简介、人物介绍连成一个整体。
小许同学的思维导图(见图2)以主人翁汤姆·索亚为中心,提炼出主要人物关系图,梳理出主要人物在书中的性格特點,形成了知识关系链。
小姚同学在梳理书本结构的同时,进行了信息筛选、理解概括的阅读实践,在思维导图(见图3)上清晰地呈现了自己的思维轨迹。
总之,在整本书的阅读实践中,思维导图已成为学生高效解读文本,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辅助工具。
3.清单导写,读写结合
清单导写,即在阅读中指向语言表达,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大量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是学生学习表达的绝佳“范例”。笔者结合学情,聚焦文本心理描写的表达特色,制作成作文导写清单:(1)赏析品读有关心理描写的精彩语句。(2)学习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内心独白式、动作暗示式、景物烘托式、幻觉展现式、梦境描绘式等。(3)创设情境,灵活运用心理描写方法练笔。在导写清单的指引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摘抄书中有关心理描写的精彩语句,写读书笔记,做积累。其次,在课堂上做全班分享交流,互助合作,一起梳理出系统的心理描写知识,再次品读感悟,深化理解文本内容,储备写作素材。然后,提供作文情境,让学生挑选几种写法并现场作文,自由表达。最后,欣赏优秀习作,集体会诊,取长补短。
清单导写下的读写结合,既深化了对文本特色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谐统一。
4.成果展示,综合发展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学生都渴望有机会展示自己,获得他人认可。当他们能够拥有一个舞台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倾尽全力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笔者带领学生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后,开展了阅读分享会和戏剧表演活动,并把学生的阅读成果,如思维导图、人物卡片、读后感等放在了班级文化墙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戏剧表演中,需要师生合作对节选的小说精彩片段进行创造性解读,并改编为适合表演的小话剧等形式,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活泼的情景表演也激发了他们深入解读文本的热情。
通过举办多元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学生在充分的言语实践中能有效提升阅读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增强“获得感”。当然,活动要适度,因为阅读本身是安静的、自在的、沉浸的,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舍本逐末。
四、有迁移地阅读,持续提升阅读素养
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习丰富多元的阅读方法,学理解,学批判,学思维,学表达,学整合……一句话,在整本书阅读中提升阅读素养。但是,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富有指导性的学习情境中反复训练,方能不断提高,日臻完善。
当学生在阅读分享展示中热情高涨时,教师要趁热打铁,推荐马克·吐温的其他历险小说,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还有其他作家的历险小说,如《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舒克贝塔历险记》等。
从阅读计划到阅读推进,然后到成果展示,最后再到新一轮的阅读推荐,如此循环往复,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阅读数量与质量的双丰收,理解鉴赏与思辨感知能力的齐增长,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光明区爱华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