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相互交流平台的过程。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来调动师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会得到显著提高。下面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谈谈初中历史教与学。
一、把握教材特点树立整体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时效。历史学科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学生课业负担重,这一切要求教师在课堂内高效完成教学中各个环节,导课、讲授新课、小结、练习与反馈等都要完成。完成过程中,还要突出学生主体活动,尽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引导他们探究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期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出了“大一统”概念,极难理解。教师讲解时抓住教材上“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皇帝”这句话,让学生有些理解即可,不要要求过高。此外要防止学生把“大一统”和“大统一”混淆起来。总的来说,就是要针对具体教学过程,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学就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教师要高屋建瓴,整体把握教材的理念,构建历史知识图。新课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的方面发挥最大效益,知识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并强调学生的学,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笔者在讲第三学习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有学生提出如果邓小平不复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会缓慢前行。这说明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了积极反思。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产生新问题并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切入点。
二、教要得法,学要主动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更重要的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准备教学方法,创设学生显露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教学中,只有合理地运用参与式教学才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才能真正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无穷乐趣。教师平时就可以给學生推荐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书看,或推荐学生涉及课程内容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例如在讲到三国时期时,可以要求学生们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某些有很强故事性的历史课,也可以选一个对历史有浓厚兴趣、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讲一个和本堂课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老师在旁边当助理或补充说明、引导。实践证明,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不再觉得历史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们实实在在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利的心理保障。比如讲“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中关于十字军东侵,可讲得简略一些,多给学生看书时间。教师要铭记学生不是“白纸一张”、“空空的容器”,学生是活生生的、主动的、发展的、认知的主体,现在的初中学生知识面比较宽广,他们兴趣广泛,占有的信息量大,教师教学必须始终尊重学’生主体位置,去备课、授课,而不是以演员身份去表演。教师要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强化个人“教学导向意识”,切实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并将这种主体意识发挥到淋漓尽致。例如在讲授“英国的新生”时,让学生把内容通读一遍然后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俗话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实践才是出真知的途径。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进行鼓励,比如“某某同学你真棒,这个问题很有水平”等等。毕竟,初中学生还是刚从小学生转变而来,他们充满童真、充满稚气,也总是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扬。
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能力。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交流的流畅。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讨论争辩,才会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一、把握教材特点树立整体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时效。历史学科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学生课业负担重,这一切要求教师在课堂内高效完成教学中各个环节,导课、讲授新课、小结、练习与反馈等都要完成。完成过程中,还要突出学生主体活动,尽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引导他们探究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期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出了“大一统”概念,极难理解。教师讲解时抓住教材上“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皇帝”这句话,让学生有些理解即可,不要要求过高。此外要防止学生把“大一统”和“大统一”混淆起来。总的来说,就是要针对具体教学过程,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学就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教师要高屋建瓴,整体把握教材的理念,构建历史知识图。新课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的方面发挥最大效益,知识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并强调学生的学,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笔者在讲第三学习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有学生提出如果邓小平不复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会缓慢前行。这说明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了积极反思。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产生新问题并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切入点。
二、教要得法,学要主动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更重要的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准备教学方法,创设学生显露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教学中,只有合理地运用参与式教学才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才能真正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无穷乐趣。教师平时就可以给學生推荐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书看,或推荐学生涉及课程内容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例如在讲到三国时期时,可以要求学生们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某些有很强故事性的历史课,也可以选一个对历史有浓厚兴趣、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讲一个和本堂课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老师在旁边当助理或补充说明、引导。实践证明,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不再觉得历史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们实实在在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利的心理保障。比如讲“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中关于十字军东侵,可讲得简略一些,多给学生看书时间。教师要铭记学生不是“白纸一张”、“空空的容器”,学生是活生生的、主动的、发展的、认知的主体,现在的初中学生知识面比较宽广,他们兴趣广泛,占有的信息量大,教师教学必须始终尊重学’生主体位置,去备课、授课,而不是以演员身份去表演。教师要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强化个人“教学导向意识”,切实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并将这种主体意识发挥到淋漓尽致。例如在讲授“英国的新生”时,让学生把内容通读一遍然后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俗话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实践才是出真知的途径。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进行鼓励,比如“某某同学你真棒,这个问题很有水平”等等。毕竟,初中学生还是刚从小学生转变而来,他们充满童真、充满稚气,也总是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扬。
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能力。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交流的流畅。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讨论争辩,才会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