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借助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教师通过开展“吃糖果”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借助课堂学习单,激发学生的情感;采用案例教学,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逐步从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转变,尽力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活动设计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46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旨在建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也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将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此,我将根据课标的引领,尝试通过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让我们同行》一课教学案例中相关活动的设计,针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阐述浅见。
一、“吃糖果”——以游戏活动激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彰显“童趣”的游戏活动无疑是走进童心的一条捷径。因此,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吃糖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互帮互助的快乐,真正做到“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步入探求知识的“情感领域”。
【教学片断】 出示“吃糖果”游戏活动的要求:
(1)一手拿糖果,手臂必须伸直,另一手不可帮忙;
(2)吃到后静静等候,没吃到者听到“拍掌”,立即停止。
1.学生进行“吃糖果”游戏,教师巡视,抓拍学生吃糖果的照片,并保存至电脑。
2.学生观看和同学们一起吃糖果的场面。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互相喂着吃,小部分学生偷偷弯着手臂吃。一张张有趣的照片让学生哄堂大笑。大家纷纷表示和同学一起吃糖果很开心、很有趣。
3.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采用哪种方式能顺利品尝到甜甜的糖果。学生通过刚才的体验,很容易就知道大家相互喂着吃才能顺利吃到糖果,从而体会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更感受到互帮互助带来的快乐。
4.此时,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吃糖果”游戏,大家却收获了很多快乐。确实,不论做什么,如果有人和你同行,有人和你互帮互助,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让我们同行’的话题。”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式”的情感教育,我站在引导者和组织者的立场上,关注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把“吃糖果”游戏活动和体会“互助的快乐”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并在游戏活动中玩了学、学了玩,不仅把快乐带进了课堂,使学生在愉悦中提高了认识,学生的情感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学生活动照片的即时呈现,更直观地展现了学生与朋友相处时自然的状态,为《让我们同行》一课铺设好情感的基石。
二、“聊”往昔——借课堂学习单促情感
当代西方活动教学理论的极大成者、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为了使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使“知、情、意、行”真正内化,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具实效性,教师应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单。课堂学习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学习活动载体,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指引、方法指导、资源提供等作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片断】1.我讲述童年时自己与朋友的故事,体会有时朋友就是一把雨中的小伞,和我风雨同行;
2.让学生借用课堂学习单,静静回忆与朋友的往事,把想到的画下来或者写下来,感受朋友特殊的意义。(附:课堂学习单)
■
3.学生在小组内讲述与朋友间的故事。
4.采访:在你眼中,朋友是什么呢?与全班同学分享朋友的特殊意义。
5.在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时,以周华健的《朋友》歌曲片断小结: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学生在这首歌中,感受“有朋友同行真好”。
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讲述与朋友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并不难,但让学生从简单的小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快乐,从而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却并不容易。果不其然,试教时,学生能说、会说,但是言语间流露出的情感却是空洞且表面的。为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自然地流露真情实感。在教研员魏老师和各位骨干教师的帮助下,我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一张课堂学习单,让学生在我讲述的童年真实故事的引领下和自然情感的带动下,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回忆与朋友发生的往事,思考朋友对自己的特殊意义。在课堂上,我更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感悟。学生静静思考后,写下了自己对朋友的理解:朋友是一个太阳,带给我暖暖的感觉;朋友是一块橡皮,帮我擦掉不开心的记忆;朋友是一本书,陪我遨游知识的海洋;朋友是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在课堂学习单的引领下,学生仿佛回到了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那些被遗忘的、美好的时光冲破时间的重重阻隔,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意犹未尽。学生自主感悟所激发出来的情感,并不是教师单一的传授和渲染情感气氛所能达到的。而这种情感也在周华健的《朋友》歌曲中达到高潮,学生情不自禁地唱响这首歌曲,真切地感受到有朋友真好。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活动设计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46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旨在建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也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将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此,我将根据课标的引领,尝试通过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让我们同行》一课教学案例中相关活动的设计,针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阐述浅见。
一、“吃糖果”——以游戏活动激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彰显“童趣”的游戏活动无疑是走进童心的一条捷径。因此,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吃糖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互帮互助的快乐,真正做到“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步入探求知识的“情感领域”。
【教学片断】 出示“吃糖果”游戏活动的要求:
(1)一手拿糖果,手臂必须伸直,另一手不可帮忙;
(2)吃到后静静等候,没吃到者听到“拍掌”,立即停止。
1.学生进行“吃糖果”游戏,教师巡视,抓拍学生吃糖果的照片,并保存至电脑。
2.学生观看和同学们一起吃糖果的场面。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互相喂着吃,小部分学生偷偷弯着手臂吃。一张张有趣的照片让学生哄堂大笑。大家纷纷表示和同学一起吃糖果很开心、很有趣。
3.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采用哪种方式能顺利品尝到甜甜的糖果。学生通过刚才的体验,很容易就知道大家相互喂着吃才能顺利吃到糖果,从而体会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更感受到互帮互助带来的快乐。
4.此时,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吃糖果”游戏,大家却收获了很多快乐。确实,不论做什么,如果有人和你同行,有人和你互帮互助,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让我们同行’的话题。”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式”的情感教育,我站在引导者和组织者的立场上,关注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把“吃糖果”游戏活动和体会“互助的快乐”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并在游戏活动中玩了学、学了玩,不仅把快乐带进了课堂,使学生在愉悦中提高了认识,学生的情感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学生活动照片的即时呈现,更直观地展现了学生与朋友相处时自然的状态,为《让我们同行》一课铺设好情感的基石。
二、“聊”往昔——借课堂学习单促情感
当代西方活动教学理论的极大成者、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为了使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使“知、情、意、行”真正内化,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具实效性,教师应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单。课堂学习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学习活动载体,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指引、方法指导、资源提供等作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片断】1.我讲述童年时自己与朋友的故事,体会有时朋友就是一把雨中的小伞,和我风雨同行;
2.让学生借用课堂学习单,静静回忆与朋友的往事,把想到的画下来或者写下来,感受朋友特殊的意义。(附:课堂学习单)
■
3.学生在小组内讲述与朋友间的故事。
4.采访:在你眼中,朋友是什么呢?与全班同学分享朋友的特殊意义。
5.在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时,以周华健的《朋友》歌曲片断小结: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学生在这首歌中,感受“有朋友同行真好”。
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讲述与朋友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并不难,但让学生从简单的小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快乐,从而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却并不容易。果不其然,试教时,学生能说、会说,但是言语间流露出的情感却是空洞且表面的。为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自然地流露真情实感。在教研员魏老师和各位骨干教师的帮助下,我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一张课堂学习单,让学生在我讲述的童年真实故事的引领下和自然情感的带动下,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回忆与朋友发生的往事,思考朋友对自己的特殊意义。在课堂上,我更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感悟。学生静静思考后,写下了自己对朋友的理解:朋友是一个太阳,带给我暖暖的感觉;朋友是一块橡皮,帮我擦掉不开心的记忆;朋友是一本书,陪我遨游知识的海洋;朋友是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在课堂学习单的引领下,学生仿佛回到了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那些被遗忘的、美好的时光冲破时间的重重阻隔,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意犹未尽。学生自主感悟所激发出来的情感,并不是教师单一的传授和渲染情感气氛所能达到的。而这种情感也在周华健的《朋友》歌曲中达到高潮,学生情不自禁地唱响这首歌曲,真切地感受到有朋友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