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意义含量。
一.了解诗人创作的环境及背景
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
在古诗文中,自然和社会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没有晚唐风雨飘摇时,当朝的达官显贵依然不顾国家安危,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怎么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愤。没有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经历,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尽哀愁!
二.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散文描述法
思考能让人变得聪明,想象能让人加深体验,不断创新。多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可以培养孩子们善思乐想的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也使他们敢于想象创新。
如《次北固山下》: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音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不像图画是可见的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而是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联想,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这种由感觉产生的形象,正是由人们的想像而产生的。而文学作品是由文字作用于人的视觉引起联想,激发人的想像,由此产生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形象。从这一点看,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地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此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
房济民,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一.了解诗人创作的环境及背景
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
在古诗文中,自然和社会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没有晚唐风雨飘摇时,当朝的达官显贵依然不顾国家安危,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怎么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愤。没有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经历,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尽哀愁!
二.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散文描述法
思考能让人变得聪明,想象能让人加深体验,不断创新。多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可以培养孩子们善思乐想的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也使他们敢于想象创新。
如《次北固山下》: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音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不像图画是可见的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而是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联想,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这种由感觉产生的形象,正是由人们的想像而产生的。而文学作品是由文字作用于人的视觉引起联想,激发人的想像,由此产生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形象。从这一点看,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地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此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
房济民,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