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2015级在校学生三年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跟踪和统计分析并对其体育课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015级体测成绩总体处于及格水平,其中男生学生体质测试总评成绩较2014级略有提升,女生在大三年级下降比较明显;男、女生坐位体前屈有提升,但耐力素质逐年显著下降。结合实际分析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内在因素(体育态度、运动认知)和外在因素(社会环境、课程设置与评价、移动互联网等)。最后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健康 体育课程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263-02
高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锻炼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必要的基础[1]。长期以来,高校教学中存在着“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2]。新课程改革以后,“快乐体育”主导了体育课的教学,要求大幅度降低学生的训练量,以趣味取代力量与强度[3],造成学生在锻炼方面的惰性增强。为推动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分别在2014 年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新标准对学校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质健康将产生重大影响[4]。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完成全部三年(2015—2018年)《标准》测试的2015 级1404名在校大学生(男生563人,女生841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学生体质测试的相关文件并以“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有针对性地研读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和体育学习兴趣文献,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2)测试法
所有项目按照新《标准》的測试方法,均在每年的9月底到10月底由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测试。并由教师对测试数据录入Excel表格后汇总。
(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23.0数据处理软件,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对于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以及《标准》总评成绩的数据均采用±s进行描述。
二、2015级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统计与分析
经过对2015 级本科生1404名(男生563人,女生841人)在校三年完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女学生总成绩大二时最好,大三下降;男生总成绩大一最好,而后逐年下降; 身体形态指标上BMI 值在合理区间;从身体机能看,学生肺活量指数逐年降低;在身体素质方面,男、女生耐力素质大一时最好,而后逐年显著下降;女生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较大一逐年稍有提高;男生上肢力量普遍较差,坐位体前屈较大一稍有提高。
通过对我院14级、15级三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院男、女生体质健康平均成绩处于及格水平,15级男生平均成绩同比14级有略微提高;15级女生大三时较大一和14级大三成绩有显著下降,具体见表2。
三、影响体育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
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影响和制约,要想落实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发展,需要了解制约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核心因素,以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5]。
(一)内在因素分析
(1)学生的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包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体育锻炼意识是主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前提,是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是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保障。从体育运动的作用过程来看,体育锻炼意识能够引导个体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刺激其不断提高运动水平,逐步形成一种良性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精神是培养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是公平、公正、公开、团结、拼搏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一生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不仅能够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也能够适应我国国民体育需求。
(2)学生的运动认知
运动认知是对所有运动及各体育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是大学体育的重要构成,是构成大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由运动学习、运动能力和专项技能三大要素组成,运动理论指能根据自身体质和兴趣独立制订和实施运动计划,能对运动效果做出科学评价。首先,要提高对运动的做全面了解和理性认识;其次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与同龄人之间的差异,最后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运动能力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具备了运动能力才能进一步学习专线技能,长期坚持进行专项技能练习反之可以提升运动能力。专项技能主要指篮球、足球、游泳等用于比赛或日常锻炼的专项运动技能,大学体育是学生一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目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二)外在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
“重智育、轻体育”是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观。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时期却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基础阶段的体育教育缺失对现有大学生的体育认知、身体素质等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学校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学校体育又是学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运动,深化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2)课程设置与评价制度
每学期选项目选老师,刚和老师建立师生关系和对项目培养部分兴趣,又要开始新的项目学习。使得学生一直处于初学状态,不利于动作的巩固和提高,难以培养运动带来的成功体验。
另外体育课程考核内容包含专项(达标考核、技评考核)和体质测试两部分共计10项之多,一个学期共计16次课,6-8次课内容涉及考试考核,所以在项目教学上的时间就捉襟见肘。
(3)互联网+时代
4G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信息量有了质的变化,加速了信息传播速度,对培养学习兴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各项目教学内容和进度有计划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观看体育赛事或下载需要的体育知识和视频,使学习更直观和正确,移动学习的作用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为学习兴趣的主动需求者。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受来自各方面多因素的影响,然而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我们只有辩证地研究和科学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与作用,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建議与对策,改善教学环境,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的。
四、对策与建议
(一)改革每学期选项选课制度,建立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情境,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正确运用课堂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并对学生免费开放,及时添加和更新辅助教学仪器设备,充分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和健身需要;
(三)紧跟时代步伐,教师和学生都要合理利用互联网+APP运动软件的功能,丰富体育教学和自我运动健身管理手段;
(四)加强对体育的宣传,形成体育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活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媒体宣传,正视体育价值,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21 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现在大学生对体育还存在一些错误认知,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导引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体育和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白凤瑞, et al. (2009). “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体育与科学 30(2): 95-96.
[2]朱静华 (2003). "高校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及培养的探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6(1): 102-103.
[3]徐荥, et al. (2015).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实施制约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体育学刊(5): 121-123.
[4]储志东, et al. (2012). “我国高校体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体育文化导刊(5): 99-102.
[5]张晓静 (2017). “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6(1): 90-95.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健康 体育课程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263-02
高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锻炼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必要的基础[1]。长期以来,高校教学中存在着“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2]。新课程改革以后,“快乐体育”主导了体育课的教学,要求大幅度降低学生的训练量,以趣味取代力量与强度[3],造成学生在锻炼方面的惰性增强。为推动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分别在2014 年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新标准对学校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质健康将产生重大影响[4]。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完成全部三年(2015—2018年)《标准》测试的2015 级1404名在校大学生(男生563人,女生841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学生体质测试的相关文件并以“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有针对性地研读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和体育学习兴趣文献,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2)测试法
所有项目按照新《标准》的測试方法,均在每年的9月底到10月底由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测试。并由教师对测试数据录入Excel表格后汇总。
(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23.0数据处理软件,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对于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以及《标准》总评成绩的数据均采用±s进行描述。
二、2015级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统计与分析
经过对2015 级本科生1404名(男生563人,女生841人)在校三年完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女学生总成绩大二时最好,大三下降;男生总成绩大一最好,而后逐年下降; 身体形态指标上BMI 值在合理区间;从身体机能看,学生肺活量指数逐年降低;在身体素质方面,男、女生耐力素质大一时最好,而后逐年显著下降;女生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较大一逐年稍有提高;男生上肢力量普遍较差,坐位体前屈较大一稍有提高。
通过对我院14级、15级三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院男、女生体质健康平均成绩处于及格水平,15级男生平均成绩同比14级有略微提高;15级女生大三时较大一和14级大三成绩有显著下降,具体见表2。
三、影响体育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
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影响和制约,要想落实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发展,需要了解制约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核心因素,以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5]。
(一)内在因素分析
(1)学生的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包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体育锻炼意识是主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前提,是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是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保障。从体育运动的作用过程来看,体育锻炼意识能够引导个体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刺激其不断提高运动水平,逐步形成一种良性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精神是培养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是公平、公正、公开、团结、拼搏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一生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不仅能够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也能够适应我国国民体育需求。
(2)学生的运动认知
运动认知是对所有运动及各体育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是大学体育的重要构成,是构成大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由运动学习、运动能力和专项技能三大要素组成,运动理论指能根据自身体质和兴趣独立制订和实施运动计划,能对运动效果做出科学评价。首先,要提高对运动的做全面了解和理性认识;其次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与同龄人之间的差异,最后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运动能力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具备了运动能力才能进一步学习专线技能,长期坚持进行专项技能练习反之可以提升运动能力。专项技能主要指篮球、足球、游泳等用于比赛或日常锻炼的专项运动技能,大学体育是学生一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目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二)外在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
“重智育、轻体育”是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观。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时期却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基础阶段的体育教育缺失对现有大学生的体育认知、身体素质等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学校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学校体育又是学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运动,深化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2)课程设置与评价制度
每学期选项目选老师,刚和老师建立师生关系和对项目培养部分兴趣,又要开始新的项目学习。使得学生一直处于初学状态,不利于动作的巩固和提高,难以培养运动带来的成功体验。
另外体育课程考核内容包含专项(达标考核、技评考核)和体质测试两部分共计10项之多,一个学期共计16次课,6-8次课内容涉及考试考核,所以在项目教学上的时间就捉襟见肘。
(3)互联网+时代
4G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信息量有了质的变化,加速了信息传播速度,对培养学习兴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各项目教学内容和进度有计划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观看体育赛事或下载需要的体育知识和视频,使学习更直观和正确,移动学习的作用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为学习兴趣的主动需求者。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受来自各方面多因素的影响,然而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我们只有辩证地研究和科学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与作用,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建議与对策,改善教学环境,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的。
四、对策与建议
(一)改革每学期选项选课制度,建立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情境,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正确运用课堂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并对学生免费开放,及时添加和更新辅助教学仪器设备,充分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和健身需要;
(三)紧跟时代步伐,教师和学生都要合理利用互联网+APP运动软件的功能,丰富体育教学和自我运动健身管理手段;
(四)加强对体育的宣传,形成体育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活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媒体宣传,正视体育价值,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21 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现在大学生对体育还存在一些错误认知,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导引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体育和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白凤瑞, et al. (2009). “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体育与科学 30(2): 95-96.
[2]朱静华 (2003). "高校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及培养的探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6(1): 102-103.
[3]徐荥, et al. (2015).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实施制约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体育学刊(5): 121-123.
[4]储志东, et al. (2012). “我国高校体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体育文化导刊(5): 99-102.
[5]张晓静 (2017). “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6(1): 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