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讯息或意义曾存在于生活形式的象征交换之中;那么在制造业阶段,资本和生产本身成为讯息,成为意义,成为现象,把生活形式归到边缘或系统的缝隙之中。——斯格特·拉什《信息批判》
2010年12月,知乎第一次在互联网的广阔空间中出现。如同诸多成功的网络项目一样,在经过了融资路演、开放公开注册、推出APP等常规操作之后,知乎不断增加着用户数量与自身估值,2018年7月,知乎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额接近3亿美元,该轮融资完成后估值接近25亿美元,估值不断攀升,一副欣欣向荣之景。
另一方面,知乎的形象却在多年的运营之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逼乎(网民为了暗示知乎用户爱吹牛所起的恶名)”这一不无恶意的称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网络之上,著名的百度网络社区“贴吧”之内,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反知乎”贴吧,吧内充斥着网民对知乎各种各样的不满。
从颇受追捧到饱受争议,知乎究竟经历了什么?伴随商业估值一道而来的,究竟是羽翼渐丰,还是野蛮横生?
“我喜欢和这群人交流,他们懂我。” 去年刚刚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硕士毕业的林达是一名知乎重度用户,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一名“知乎er”。
“我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开始使用知乎的,记得当时大一刚开学,一位年轻的老师在课上提到这个网站,就开始接触知乎了。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觉得上面什么知识都有,什么问题都有人问,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都会有人用知识的角度去解答,非常吸引我。”林达向记者透露道自己与知乎的相识,“一开始我也就是看看各种问题各种答案,其实就和大家玩微博玩网络游戏一样吧,更多是为了打发一下空闲时间,要说真正希望学到多少东西倒是没有。但是你懂的,知乎就是一个主打知识的平台,这种既可以打发时间,又潜移默化地有知识可以吸收的娱乐形式非常吸引我,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每天都会刷一刷知乎。”
很快,单纯的浏览他人在知乎上提供的内容已经并不能让林达感到满足,“大概过了一年多吧,我就开始在知乎上回答问题了。我是学物理相关专业的,但是平时在网上我喜欢看有关电影、文学相关的内容,在知乎上自然也是浏览这方面的内容居多。当时电影《速度与激情》正在热映,知乎上也有有关这部电影的讨论。我记得当时有一个问题是针对电影里的一辆车行驶路线是否用电脑特技完成的,也就是说正常行驶的车辆能否完成影片里的动作。这个问题和我的专业是重合的,我就在网络上参与了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就是举手之劳吧,没想到提问者看过我的回答后还专门留言感谢了我,这个回答也被网友多次点赞。”
第一次即告成功的答题经历,让林达感受到网络世界所带来的另类满足感。“当时很开心啊,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经常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享受这种为他人排忧解惑,让知识被更多人知晓的过程。现在知乎上也有两千多个人关注我了,说实话,这种被人关注的感觉确实不错。”林达不无自豪地说道。
“知乎——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知乎网站上一再出现的这句口号,在林达的身上做了完美的诠释。知识性,历来是知乎主打的最大王牌。要知道在2010年末,知乎刚刚出现在互联网上时,网络用户是需要得到邀请码才可以注册知乎的,也正因其立足知识性,且需要邀请码的特性,知乎一出生就带有了一种精英属性,用户想要进入知乎这个圈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对知识有兴趣、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水平、站在互联网前沿,关注到知乎这个小众网站。要知道,这三个条件在2013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并不算低。
2013年3月,知乎向网民开放注册,短时间内,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时至今日,据知乎官方最新宣布,知乎用户数破2.2亿,问题数超过3000万,回答数超过1.3亿。那时候还是“小而精”的知乎,而现在是“大而广”的知乎。
知乎荣光,耀眼异常。
2018年10月,一个未设置头像,用户名为“ponyma”的知乎用户在知乎上发布了一个问题,问题的内容为:“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在众多的回答之中,一位用户名为“矮个芝麻”的用户这样回答道:“这个问题大而无当,只能泛泛而谈。喜欢这样提问的,一般是在校大学生,缺乏企业实际经营经验。建议提问者先踏踏实实工作几年,像答主一样拿到20万年薪,再回头看你问的这些夸夸其谈的问题,会觉得很惭愧的。”
有趣的是,这位提问者“ponyma”的真实身份,正是互联网界数一数二的大佬,腾讯CEO马化腾。而答题者“矮个芝麻”,则被网友们戏称为2018年“最痛打脸”。事情还没完,有网友爆料称,答题者其实知晓提问者是马化腾,写下这样的回答纯属抖机灵,只是为了一讽知乎网站用户的自大吹牛之风。
吹牛、攀比、为了吸引网民眼球肆意编造,这些已经成为了知乎近乎公认的问题。只要留心观察,知乎的内容中“人在美国”“北京有房”“刚下飞机”“年薪百万”等等光鲜的词汇屡见不鲜。与之相对应,诸如“年薪百万是怎样的体验?”“富二代是怎样生活的?”这类十分媚俗且浮夸的问题也俯拾皆是。在知乎内容的生态圈中,仿佛百分之九十的男性,都是拥有八块腹肌,年纪轻轻出任CEO,爱读书有品位顾家贴心的人生赢家;百分之九十的女性,不是在顶级企业当着女强人,就是相貌出众,德艺双馨,嫁给了爱情之外还嫁给了富有的绝世好男人。
在知乎的世界里,失败者没有发言权。然而这一切成功的内容是真的吗?
2016年,警方破获了一起知乎用户“童瑶”诈骗案。犯罪嫌疑人童某在知乎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美女花店店主,并自导自演了一出苦情戏,利用先天患病的借口,骗取网友捐款达十五万元。我们来看一看这个童某给自己塑造的网络形象:美女、学霸、爱情圆满、生活态度积极……所有这些,都是知乎圈子里公认的正面评价,也正是利用这样的正面评价,童某在实施诈骗之前,积累起了不少粉丝。无奈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网络世界的虚幻与险恶,童某实际是一个高中肄业的90后男性,长期在苏州一工厂担任操作工,沉迷网络游戏。
除了上述触犯法律的极端典型之外,知乎里还充斥着许许多多只为图一时口快的夸张甚至虚假内容。曾经有网友整理过一份“知乎吹牛合集”,里面有今年三十岁,去年四十岁的返老还童之人;有时而一贫如洗,时而家产万贯的人生大起大伏之人;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头颅整个掉下靠医学技术重新接上痊愈如初的起死回生之人……
知乎,似乎已经从一个分享知识的平台,逐渐变味,甚至被有些人当作虚构写作交流平台。
网民似乎更为刻薄,把不满发泄到了“知乎——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驗和见解”这句口号上,现如今更为被大家熟知的是该口号的变体:“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知乎是一座乌托邦,一座网络社会一元价值观的诱人乌托邦。
冷静分析知乎网站所暗含的主流价值观:美丽的外貌、自律的性格、优雅的品位、对财富的占有、浪漫的爱情、丰富的阅历,等等,所有这一切,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十分相似。但社会之所以存在,正是缘于其包容性,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保持良好的身材,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投入到这样一件事情上。社会也并不会仅仅因某人身材不佳,而把它归入到失败者的行列,当然成功者也并不必须拥有良好的身材。与现实生活不同,网络世界是偏激且不留余地的,特别是在知乎这样一个从一开始就主打精英主义的网站之上,仅身材不佳这一项,就足以把这位用户归入失败者的行列。
面对网络的刻薄,网民有两个选择:无视它或者迎合它。知乎用户吹牛的表象背后,实质上是网络政治权利的平权,无数现实生活中未能达到主流成功价值观要求的平庸之辈,不愿意因现实生活的落后而让自己手中的网络话语权旁落他人,要实现这一目标,最简单也是回报最高的方法便是吹牛。吹牛既满足了人类原始的表达欲又合乎时宜地营造出符合网络社会一元价值观的虚拟人设,爽快高效。
在知乎这座乌托邦内,聊以自慰也好,自我蒙蔽也罢,无数真假难辨的信息符码组合在一起,成为虚幻。但快乐,何尝又不是一种虚幻呢?
2010年12月,知乎第一次在互联网的广阔空间中出现。如同诸多成功的网络项目一样,在经过了融资路演、开放公开注册、推出APP等常规操作之后,知乎不断增加着用户数量与自身估值,2018年7月,知乎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额接近3亿美元,该轮融资完成后估值接近25亿美元,估值不断攀升,一副欣欣向荣之景。
另一方面,知乎的形象却在多年的运营之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逼乎(网民为了暗示知乎用户爱吹牛所起的恶名)”这一不无恶意的称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网络之上,著名的百度网络社区“贴吧”之内,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反知乎”贴吧,吧内充斥着网民对知乎各种各样的不满。
从颇受追捧到饱受争议,知乎究竟经历了什么?伴随商业估值一道而来的,究竟是羽翼渐丰,还是野蛮横生?
知乎荣光
“我喜欢和这群人交流,他们懂我。” 去年刚刚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硕士毕业的林达是一名知乎重度用户,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一名“知乎er”。
“我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开始使用知乎的,记得当时大一刚开学,一位年轻的老师在课上提到这个网站,就开始接触知乎了。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觉得上面什么知识都有,什么问题都有人问,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都会有人用知识的角度去解答,非常吸引我。”林达向记者透露道自己与知乎的相识,“一开始我也就是看看各种问题各种答案,其实就和大家玩微博玩网络游戏一样吧,更多是为了打发一下空闲时间,要说真正希望学到多少东西倒是没有。但是你懂的,知乎就是一个主打知识的平台,这种既可以打发时间,又潜移默化地有知识可以吸收的娱乐形式非常吸引我,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每天都会刷一刷知乎。”
很快,单纯的浏览他人在知乎上提供的内容已经并不能让林达感到满足,“大概过了一年多吧,我就开始在知乎上回答问题了。我是学物理相关专业的,但是平时在网上我喜欢看有关电影、文学相关的内容,在知乎上自然也是浏览这方面的内容居多。当时电影《速度与激情》正在热映,知乎上也有有关这部电影的讨论。我记得当时有一个问题是针对电影里的一辆车行驶路线是否用电脑特技完成的,也就是说正常行驶的车辆能否完成影片里的动作。这个问题和我的专业是重合的,我就在网络上参与了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就是举手之劳吧,没想到提问者看过我的回答后还专门留言感谢了我,这个回答也被网友多次点赞。”
第一次即告成功的答题经历,让林达感受到网络世界所带来的另类满足感。“当时很开心啊,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经常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享受这种为他人排忧解惑,让知识被更多人知晓的过程。现在知乎上也有两千多个人关注我了,说实话,这种被人关注的感觉确实不错。”林达不无自豪地说道。
“知乎——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知乎网站上一再出现的这句口号,在林达的身上做了完美的诠释。知识性,历来是知乎主打的最大王牌。要知道在2010年末,知乎刚刚出现在互联网上时,网络用户是需要得到邀请码才可以注册知乎的,也正因其立足知识性,且需要邀请码的特性,知乎一出生就带有了一种精英属性,用户想要进入知乎这个圈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对知识有兴趣、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水平、站在互联网前沿,关注到知乎这个小众网站。要知道,这三个条件在2013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并不算低。
2013年3月,知乎向网民开放注册,短时间内,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时至今日,据知乎官方最新宣布,知乎用户数破2.2亿,问题数超过3000万,回答数超过1.3亿。那时候还是“小而精”的知乎,而现在是“大而广”的知乎。
知乎荣光,耀眼异常。
年薪百万
2018年10月,一个未设置头像,用户名为“ponyma”的知乎用户在知乎上发布了一个问题,问题的内容为:“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在众多的回答之中,一位用户名为“矮个芝麻”的用户这样回答道:“这个问题大而无当,只能泛泛而谈。喜欢这样提问的,一般是在校大学生,缺乏企业实际经营经验。建议提问者先踏踏实实工作几年,像答主一样拿到20万年薪,再回头看你问的这些夸夸其谈的问题,会觉得很惭愧的。”
有趣的是,这位提问者“ponyma”的真实身份,正是互联网界数一数二的大佬,腾讯CEO马化腾。而答题者“矮个芝麻”,则被网友们戏称为2018年“最痛打脸”。事情还没完,有网友爆料称,答题者其实知晓提问者是马化腾,写下这样的回答纯属抖机灵,只是为了一讽知乎网站用户的自大吹牛之风。
吹牛、攀比、为了吸引网民眼球肆意编造,这些已经成为了知乎近乎公认的问题。只要留心观察,知乎的内容中“人在美国”“北京有房”“刚下飞机”“年薪百万”等等光鲜的词汇屡见不鲜。与之相对应,诸如“年薪百万是怎样的体验?”“富二代是怎样生活的?”这类十分媚俗且浮夸的问题也俯拾皆是。在知乎内容的生态圈中,仿佛百分之九十的男性,都是拥有八块腹肌,年纪轻轻出任CEO,爱读书有品位顾家贴心的人生赢家;百分之九十的女性,不是在顶级企业当着女强人,就是相貌出众,德艺双馨,嫁给了爱情之外还嫁给了富有的绝世好男人。
在知乎的世界里,失败者没有发言权。然而这一切成功的内容是真的吗?
2016年,警方破获了一起知乎用户“童瑶”诈骗案。犯罪嫌疑人童某在知乎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美女花店店主,并自导自演了一出苦情戏,利用先天患病的借口,骗取网友捐款达十五万元。我们来看一看这个童某给自己塑造的网络形象:美女、学霸、爱情圆满、生活态度积极……所有这些,都是知乎圈子里公认的正面评价,也正是利用这样的正面评价,童某在实施诈骗之前,积累起了不少粉丝。无奈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网络世界的虚幻与险恶,童某实际是一个高中肄业的90后男性,长期在苏州一工厂担任操作工,沉迷网络游戏。
除了上述触犯法律的极端典型之外,知乎里还充斥着许许多多只为图一时口快的夸张甚至虚假内容。曾经有网友整理过一份“知乎吹牛合集”,里面有今年三十岁,去年四十岁的返老还童之人;有时而一贫如洗,时而家产万贯的人生大起大伏之人;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头颅整个掉下靠医学技术重新接上痊愈如初的起死回生之人……
知乎,似乎已经从一个分享知识的平台,逐渐变味,甚至被有些人当作虚构写作交流平台。
网民似乎更为刻薄,把不满发泄到了“知乎——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驗和见解”这句口号上,现如今更为被大家熟知的是该口号的变体:“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乌托邦
知乎是一座乌托邦,一座网络社会一元价值观的诱人乌托邦。
冷静分析知乎网站所暗含的主流价值观:美丽的外貌、自律的性格、优雅的品位、对财富的占有、浪漫的爱情、丰富的阅历,等等,所有这一切,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十分相似。但社会之所以存在,正是缘于其包容性,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保持良好的身材,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投入到这样一件事情上。社会也并不会仅仅因某人身材不佳,而把它归入到失败者的行列,当然成功者也并不必须拥有良好的身材。与现实生活不同,网络世界是偏激且不留余地的,特别是在知乎这样一个从一开始就主打精英主义的网站之上,仅身材不佳这一项,就足以把这位用户归入失败者的行列。
面对网络的刻薄,网民有两个选择:无视它或者迎合它。知乎用户吹牛的表象背后,实质上是网络政治权利的平权,无数现实生活中未能达到主流成功价值观要求的平庸之辈,不愿意因现实生活的落后而让自己手中的网络话语权旁落他人,要实现这一目标,最简单也是回报最高的方法便是吹牛。吹牛既满足了人类原始的表达欲又合乎时宜地营造出符合网络社会一元价值观的虚拟人设,爽快高效。
在知乎这座乌托邦内,聊以自慰也好,自我蒙蔽也罢,无数真假难辨的信息符码组合在一起,成为虚幻。但快乐,何尝又不是一种虚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