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中包含着很多人们日常生活会应用到的基本技能,比如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的能力,等等,可以说既包罗万象,又颇为基础。也正是因为这种特征,小学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学习难度的,是对其思维水平的一种挑战,很多学生经常陷入思维的泥沼中不可自拔,学习效果比较差,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有效的合作学习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较好途径。本文即从提升分组合理性、提升全员参与度和提升合作延伸性三个方面谈一下对该领域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租学习;有效性
目前,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部分学科学段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实践。具体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还不是太明显,造成了部分教师的判断失误,认为合作学习不需要太过严格的规划或设计就能够发挥作用。但事实证明,这种理念下的合作学习虽算不上完全无效,但远远达不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作用,有时反而加速了学困生的出现,制造了学生能力之间更大的不平衡,学习较好的学生也时常会留下一些比较明显的短板。因此,小学数学的合作学习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一、提升分组合理性
分组的合理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目前有很多种较为流行的分组方法,比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先分层再分组,或依据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性格特征分组。这些分组方式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合理性并不是要求教师必须咬定一种方法不放松,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元素让分组变得灵活起来,通过大量不同分组形式的合作学习对每一名学生都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当然,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着充分且准确地了解并将这种了解有效地运用和体现在分组中。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法属于数字运算,而运算实际上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如果要采取合作学习方法,就要根据平时对学生逻辑能力的观察和判断来进行分组。先在能力分层的基础上分组,让学生都达到基本掌握的水平,然后再打散分组,将不同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让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全体更好的进步提升。而在随后的“可能性”部分,学生的性格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不仔细,容易忽略一些可能性,教师进行分组时就要更多考虑学生的性格因素,比如根据性格特征进行分组。
二、提升全员参与度
不论教师采取的是哪一种分组方式,在同一个小组中合作学习的学生一定会有差异,虽然差异可能不是那么明显。比如有的学生胆子比较大,敢说话、会说话,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总是在同一个小组中起到领头的作用,其他学生的参与感就会下降。或者某位学生的数学成绩很突出,其他学生总等着看他是怎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自动放弃了自己的参与权。以上情况都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成为一小部分学生的舞台。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必要的时候还要定下一些合作学习的规则,激励学生参与。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有学生几何直观素养比较强,总是能快速辨认多边形并展开计算,其他学生变得越来越“懒得自己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可以先制定好规则:合作学习时必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办法,都能把小组的解决方法解释清楚。如果有人明显没有自己的想法,那就要转移到另外一个小组中去。而对于每个人的表现都比较好的小组,则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比如授予一面小红旗。
三、提升合作延伸性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最容易出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只是他们成长进步的场景之一,远远代表不了全部。特别是对数学这种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学科来说,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学习和巩固的。因此,合作学习的形式应该延伸拓展出去,教师可以根据某些客观情况让学生在平时也结成对子或小组,互相帮助、鼓励,共同解决一些较为复杂或困难的问题。这种做法除了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还能培养起学生彼此合作的意识与技能,为其今后的长期健康发展铺路。
例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家庭住址的远近将学生组成对子或小组,经常給他们留下一些较为复杂的任务式作业,让他们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每次完成后还要简单写明每个人分别负责了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时常进行抽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对这种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要让学生产生“小团体”的思想。随着学生习惯的逐渐形成,他们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成为他们面对很多问题时的一个“首选项”。
总之,合作学习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小学数学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大家应该在日常运用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拓展合作学习的应用深度及范围,为了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成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刚.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252.
[2]朱悦.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及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54-155.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租学习;有效性
目前,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部分学科学段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实践。具体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还不是太明显,造成了部分教师的判断失误,认为合作学习不需要太过严格的规划或设计就能够发挥作用。但事实证明,这种理念下的合作学习虽算不上完全无效,但远远达不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作用,有时反而加速了学困生的出现,制造了学生能力之间更大的不平衡,学习较好的学生也时常会留下一些比较明显的短板。因此,小学数学的合作学习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一、提升分组合理性
分组的合理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目前有很多种较为流行的分组方法,比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先分层再分组,或依据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性格特征分组。这些分组方式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合理性并不是要求教师必须咬定一种方法不放松,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元素让分组变得灵活起来,通过大量不同分组形式的合作学习对每一名学生都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当然,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着充分且准确地了解并将这种了解有效地运用和体现在分组中。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法属于数字运算,而运算实际上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如果要采取合作学习方法,就要根据平时对学生逻辑能力的观察和判断来进行分组。先在能力分层的基础上分组,让学生都达到基本掌握的水平,然后再打散分组,将不同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让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全体更好的进步提升。而在随后的“可能性”部分,学生的性格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不仔细,容易忽略一些可能性,教师进行分组时就要更多考虑学生的性格因素,比如根据性格特征进行分组。
二、提升全员参与度
不论教师采取的是哪一种分组方式,在同一个小组中合作学习的学生一定会有差异,虽然差异可能不是那么明显。比如有的学生胆子比较大,敢说话、会说话,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总是在同一个小组中起到领头的作用,其他学生的参与感就会下降。或者某位学生的数学成绩很突出,其他学生总等着看他是怎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自动放弃了自己的参与权。以上情况都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成为一小部分学生的舞台。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必要的时候还要定下一些合作学习的规则,激励学生参与。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有学生几何直观素养比较强,总是能快速辨认多边形并展开计算,其他学生变得越来越“懒得自己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可以先制定好规则:合作学习时必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办法,都能把小组的解决方法解释清楚。如果有人明显没有自己的想法,那就要转移到另外一个小组中去。而对于每个人的表现都比较好的小组,则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比如授予一面小红旗。
三、提升合作延伸性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最容易出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只是他们成长进步的场景之一,远远代表不了全部。特别是对数学这种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学科来说,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学习和巩固的。因此,合作学习的形式应该延伸拓展出去,教师可以根据某些客观情况让学生在平时也结成对子或小组,互相帮助、鼓励,共同解决一些较为复杂或困难的问题。这种做法除了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还能培养起学生彼此合作的意识与技能,为其今后的长期健康发展铺路。
例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家庭住址的远近将学生组成对子或小组,经常給他们留下一些较为复杂的任务式作业,让他们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每次完成后还要简单写明每个人分别负责了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时常进行抽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对这种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要让学生产生“小团体”的思想。随着学生习惯的逐渐形成,他们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成为他们面对很多问题时的一个“首选项”。
总之,合作学习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小学数学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大家应该在日常运用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拓展合作学习的应用深度及范围,为了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成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刚.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252.
[2]朱悦.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及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