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本内涵:语文有效课堂的根基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123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听了一堂公开课《空城计》,从形式上看,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层层设问,学生对答如流,活动开展多样,学生参与积极。但仔细回想,觉得本堂课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
  
  一、语文课堂应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空城计》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城楼抚琴时,“笑容可掬”;二是见魏军远去,“抚掌大笑”;三是向手下人解释为什么用“空城计”后,“拍手大笑”。诸葛亮的这三次“笑”,历来是语文老师津津乐道之处,老师往往要求学生仔细品读、揣摩,从而把握诸葛亮的性格特点。该老师也不例外,几问几答之后,用多媒体课件醒目地展示:第一次“笑”是“故作轻松的笑”;第二次“笑”是“侥幸的笑”;第三次“笑”是“自豪的笑”。我认为这是一处极大的败笔。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是一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诸葛亮的这三次“笑”,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老师不应该给出唯一的答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阶段学生阅读是这样叙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独到的情感体验,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提高审美情趣。语文课堂如果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还怎么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现代教学理论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鉴赏、感悟、思辨。凡是阅读一定是创造性阅读,我们提倡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有价值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用简单的统一的答案代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备课时,既要吃透文本,又要能够带着自己的情感、思考和见解从文本的苑囿中走出来。文本是教学的工具,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而不是仅仅让他们了解工具。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老师、学生、作者三者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如果教师把这个过程处理成简单的问答式对话,语文教学就和以往所注重的单纯的知识能力训练无异了。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体验,才能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会活跃。
  
  二、名著教学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本节课老师对司马懿的评价是:刚愎自用,老谋深算,狡诈多疑;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处乱不惊,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是许多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太片面,有断章取义之嫌,学生被动接受了这个评价后,会认为司马懿是个笨蛋,诸葛亮是个神人,没有了继续探究的欲望。《空城计》只是《三国演义》的一段章节,要想真正了解司马懿和诸葛亮,就必须通读全书。纵观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司马懿是在魏国屡屡战败、诸葛亮节节逼近的情况下复出重掌军权的,他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有诸葛亮,才有他司马懿存在的价值,所以他决不能让诸葛亮在西城被俘或者被杀。由此看来,西城一出“空城计”,焉知不是司马懿将计就计放走诸葛亮,给自己留下重振羽翼的机会?如果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层,能不激起他们阅读全书的欲望吗?
  教名著选段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语文老师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不读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陶行知先生说过,如果你按着鸡的脖子喂它吃米,它乱叫挣扎就是不吃;如果你松开手,它就会自己主动吃米。喂鸡如此,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也是如此。只有当学生对名著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其阅读的主动性才会增强,才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三、学生表演要凸显学生对人物角色的理解
  
  本节课老师设置了一个“情节再现”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把《空城计》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学生们训练有素地整好队形,各就各位,表演完了,教师继续上课,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整个表演如同虚设,纯粹是为表演而表演。
  由学生担任故事人物角色,借助动作表情语言等让文字中的人物活色生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物,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可以画龙点睛,把课堂推向高潮。《空城计》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诸葛亮,学生在表演时,要力求把作者的创作空白直观地表现出来,所以表演者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应该体现着他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理解。表演不一定要死扣原文,文字与舞台毕竟是两种艺术形式。原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抚琴时“笑容可掬”,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却是面容冷峻。到底哪种处理效果更好呢?众说纷纭,因为读者和观众都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一个“诸葛亮”。
  如果本节课老师在学生表演之后,留点时间让表演者谈谈对角色的理解和定位,让观看的学生对角色稍加评点,这个教学环节会有意义得多。
  语文课堂是一片广阔的蓝天,我们只有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才能在蓝天中自由翱翔。
其他文献
反思思维是学生能否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笔者采用自然对照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对RICH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反思意识的形成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显著性差异T检验
元嘉时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思想活跃,作家辈出,诗歌创作尤为繁荣。本文通过对元嘉诗人创作的分析,勾勒出了元嘉诗歌的时代特征,并给予了其客观公正的评价,认
以公布、研究出土材料为特色的各种刊物,不同程度地存在原物拓片、照片图版的公布不尽合理。铭文释读不够准确,标点误断现象较多等问题,文章举例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可供整理、刊布
抓好课堂四十五分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前提。抓好课堂,让我们的作文课“活”起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探索出几点活跃作文课堂的方法。    一、挖掘素材,引导观察    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难,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老师应教给学生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源泉。  先从熟悉的人来写,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写写同桌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观赏文章的人,最留意的是开头落笔处,故有"笔落惊风雨"之说。雕饰好"凤头",开笔先声夺人是写文章的较高要求。我曾用"元代大学者许衡不食路边梨的故事"作材料
摘 要:古诗词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因为其缘情而生,蕴含着极为丰厚的情感内涵,可以极大地丰富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其兴发感动的特质可以激发学生良好情感,陶冶情操;另外,古诗词作家的独特个性与语言还可以造就学生良好的个性情感。  关键词:古诗词 情感 兴发感动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丰厚的精神遗产,它存留着先人的情怀和希望,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蕴含
在这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成为广大教师模仿学习的范本,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达不到优秀教师讲课的效果。这是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因素所致,尤其是忽视了教师的情感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情绪所致。  大多数人包括许多教师都认为,教师的情绪受教师个人支配,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比如,一下课有的教师兴高采烈,意犹未尽;而有的教师早已夹着书本回到了办公室,牢骚满腹:“这些孩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优势,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有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一、对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及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乐府民歌又一次繁荣灿烂的时代,其上承《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下启唐代及以后的新乐府创作。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叙事长诗《木兰诗》,分
避孕药物种类繁多,药理作用复杂.就生育年龄的妇女来说,亦非人人适用,笔者在此提醒一些有内科疾病或慢性疾患者不宜服用避孕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