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贯彻“十九大”精神,优先发展新时代教育事业、实现伟大中国梦。我国教育起源于商代,经历了从商周的“庠序私学”、隋唐科举学校直至近代把教育划分为初等、中等、高级教育,学校集中培养的模式,对当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互联网、智能科技、生产力高速发展,倒逼教育朝着“个性化”“定制化”“高效化”趋势发展,作为公立教育的补充,市场化教育应运而生。市场教育机构作为公立课堂的补充,不仅仅是学习时间的延续,同时也承载着针对性培养人才的责任与义务,继而,市场教育机构老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就机构老师课堂效果做简单分析、交流。
关键词:教育机构;教学;课堂;效果;三步法
一、 学生为何来机构学习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收集、整理、完善这个命题,首先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大致了解,以便更好地服务家长、学生;但只能简述“通解”,特殊情况也只能鞭长莫及了。
(一) 学科因素
1. 跟不上学校老师课堂节奏、课后练习效率低
2. 课前预习不到学校老师课堂传授部分知识
3. 考试中,部分题目似曾相识,却没有思路
4. 学校部分疑难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5. 在部分学科上突破、提优
(二) 非学科因素
1. 学生感觉自己也够勤奋、课堂能听懂,但成绩总是不达预期
2. 考试成绩波动比较大、学生很困惑
3. 曾经老师“掌中宝”的优越感逐渐丧失,似乎沦为“路人”,思想负担重
4. 大部分同学提前学了,自己也要提前学习
二、 如何快速了解学生、并让学生喜欢上学习
1. 前期与相关老师(课程规划老师、班主任等)、家长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学校老师评价等情况
2. 参考学生近期学案、试卷、错题集情况,准确判断学生“内在原因”
3. 最好能够现场帮助学生解决部分疑难,让学生信服自己专业、学识
4. 授课以鼓励、引导、激发为主,但需前期铺垫基础知识
三、 如何让学生更高效有获得感、进步(三步法)
(一) 达成共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确保日后课堂效率、进度、反馈机制常态化,与学生达成一定的共识尤为重要。例如,按时到校、按时完成课后练习、课堂记笔记等共识,这样作为前提保障,便于学生加强自律性。
(二) “进步”的理解
“进步”是学生、家长、课程规划老师、班主任和老师的共同期望,然而,结果必定伴随过程,因此对于进步的理解有三个层次,即
第一层次:学习几堂课后,对于该学科的“亲近度”是否增加了
第二层次: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在学习或作业过程中思路是否比以前明晰了
第三层次:卷面的分数是否有增长了
通过这样的具体化理解,方便学生自我监督反馈,同时也有利于和家长、班主任达成一定的共识,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同时,有利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进度、难度等,更高效帮助孩子。
(三) “双循环”良性机制
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让双方能够理解,为什么仅仅依赖一周几个小时的课程就能帮助孩子,希望能深入思考,那么不难得出得出结论。
教育机构学习作为学校的一个补充和外延,需要达到“共振效果”而非背道而驰,这势必需要将周中学校学习和周末机构学习有机结合,形成“双循环”良性机制。
学生周中在学校需要整理、归纳疑难问题,三类:
1. 自认为会的知识,做错的
2. 题目很“面熟”,但是思路混乱甚至没有思路的
3. 一直害怕考的知識点或具体题目
引导学生将这三类题目及时内化,可以寻求同学、老师帮助,如果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周末上课前或课中抽出少量时间解决。
因此,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入学动机、快速掌握学生情况、实践“双循环”机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出效果。
参考文献:
[1]费丽,汤赛南.中小学生家长对校外辅导的认知与态度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
[2]王吉,刘东芝.对补习教育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27).
[3]柴雪.学前课外补习教育的现状分析[J].才智,2013(11).
[4]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
作者简介:
王西洋,上海市,上海尚孔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关键词:教育机构;教学;课堂;效果;三步法
一、 学生为何来机构学习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收集、整理、完善这个命题,首先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大致了解,以便更好地服务家长、学生;但只能简述“通解”,特殊情况也只能鞭长莫及了。
(一) 学科因素
1. 跟不上学校老师课堂节奏、课后练习效率低
2. 课前预习不到学校老师课堂传授部分知识
3. 考试中,部分题目似曾相识,却没有思路
4. 学校部分疑难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5. 在部分学科上突破、提优
(二) 非学科因素
1. 学生感觉自己也够勤奋、课堂能听懂,但成绩总是不达预期
2. 考试成绩波动比较大、学生很困惑
3. 曾经老师“掌中宝”的优越感逐渐丧失,似乎沦为“路人”,思想负担重
4. 大部分同学提前学了,自己也要提前学习
二、 如何快速了解学生、并让学生喜欢上学习
1. 前期与相关老师(课程规划老师、班主任等)、家长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学校老师评价等情况
2. 参考学生近期学案、试卷、错题集情况,准确判断学生“内在原因”
3. 最好能够现场帮助学生解决部分疑难,让学生信服自己专业、学识
4. 授课以鼓励、引导、激发为主,但需前期铺垫基础知识
三、 如何让学生更高效有获得感、进步(三步法)
(一) 达成共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确保日后课堂效率、进度、反馈机制常态化,与学生达成一定的共识尤为重要。例如,按时到校、按时完成课后练习、课堂记笔记等共识,这样作为前提保障,便于学生加强自律性。
(二) “进步”的理解
“进步”是学生、家长、课程规划老师、班主任和老师的共同期望,然而,结果必定伴随过程,因此对于进步的理解有三个层次,即
第一层次:学习几堂课后,对于该学科的“亲近度”是否增加了
第二层次: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在学习或作业过程中思路是否比以前明晰了
第三层次:卷面的分数是否有增长了
通过这样的具体化理解,方便学生自我监督反馈,同时也有利于和家长、班主任达成一定的共识,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同时,有利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进度、难度等,更高效帮助孩子。
(三) “双循环”良性机制
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让双方能够理解,为什么仅仅依赖一周几个小时的课程就能帮助孩子,希望能深入思考,那么不难得出得出结论。
教育机构学习作为学校的一个补充和外延,需要达到“共振效果”而非背道而驰,这势必需要将周中学校学习和周末机构学习有机结合,形成“双循环”良性机制。
学生周中在学校需要整理、归纳疑难问题,三类:
1. 自认为会的知识,做错的
2. 题目很“面熟”,但是思路混乱甚至没有思路的
3. 一直害怕考的知識点或具体题目
引导学生将这三类题目及时内化,可以寻求同学、老师帮助,如果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周末上课前或课中抽出少量时间解决。
因此,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入学动机、快速掌握学生情况、实践“双循环”机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出效果。
参考文献:
[1]费丽,汤赛南.中小学生家长对校外辅导的认知与态度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
[2]王吉,刘东芝.对补习教育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27).
[3]柴雪.学前课外补习教育的现状分析[J].才智,2013(11).
[4]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
作者简介:
王西洋,上海市,上海尚孔教育培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