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主观原因有: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关键词: 数学 兴趣 和谐 培养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高中阶段的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和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必要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内容难度加深是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但也存在一些主观方面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对策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在实践中,我觉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关键,更是工作的难点。既然如此,那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学生觉得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地爱老师。师生之间的互爱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其次,用宽容之心悦纳学生。宽容是一种美德,而对孩子们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艺术。教育家蒙台涅说:“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儿童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要想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一定要有宽容之心。
第三,用扎实的专业功底“征服”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和敬佩有能力有本事的老师,无不被老师渊博的知识与深入浅出的教艺所折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我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起来轻松自如,心情舒畅,成绩也满意。同样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会有无限的热情和巨大的干劲,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它。大家熟悉的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他们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是他们能力超常、智慧超群,而是他们对某项研究感兴趣,在研究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进而形成志趣。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要靠我们有意识地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首先,再现数学的发展过程,诱发学生的欣赏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再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或者作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案的来源,再现并演示历史上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体验数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欣赏意识。
其次,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把学习与真实的生活、生存竞争联系起来,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与自觉性。
第三,挖掘教材的内在美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数学,深入挖掘、巧妙运用教材中的内在美质,充分展示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同时,产生学习数学美的情感和追求数学美的意识,受到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
(三)教会学生学习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收益无穷”。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会学生能对整个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的监控,能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怎样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呢?
首先,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向学生讲述这些数学知识,却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和范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途径的知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其次,加强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建造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来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第三,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4.11.
[2]管斌全主编.让别人无法取代.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梓坤.科海泛舟——漫谈德、识、才、学与人才培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关键词: 数学 兴趣 和谐 培养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高中阶段的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和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必要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内容难度加深是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但也存在一些主观方面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对策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在实践中,我觉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关键,更是工作的难点。既然如此,那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学生觉得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地爱老师。师生之间的互爱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其次,用宽容之心悦纳学生。宽容是一种美德,而对孩子们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艺术。教育家蒙台涅说:“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儿童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要想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一定要有宽容之心。
第三,用扎实的专业功底“征服”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和敬佩有能力有本事的老师,无不被老师渊博的知识与深入浅出的教艺所折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我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起来轻松自如,心情舒畅,成绩也满意。同样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会有无限的热情和巨大的干劲,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它。大家熟悉的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他们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是他们能力超常、智慧超群,而是他们对某项研究感兴趣,在研究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进而形成志趣。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要靠我们有意识地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首先,再现数学的发展过程,诱发学生的欣赏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再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或者作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案的来源,再现并演示历史上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体验数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欣赏意识。
其次,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把学习与真实的生活、生存竞争联系起来,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与自觉性。
第三,挖掘教材的内在美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数学,深入挖掘、巧妙运用教材中的内在美质,充分展示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同时,产生学习数学美的情感和追求数学美的意识,受到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
(三)教会学生学习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收益无穷”。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会学生能对整个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的监控,能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怎样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呢?
首先,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向学生讲述这些数学知识,却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和范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途径的知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其次,加强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建造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来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第三,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4.11.
[2]管斌全主编.让别人无法取代.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梓坤.科海泛舟——漫谈德、识、才、学与人才培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