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带给我们新的教学理念,给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实施者,应力求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单调、枯燥的氛围,以更好的方式把课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数学素养,笔者对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与方法做了研究与探索,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创设情境的形式
1、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课前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学生的探求欲一旦被激发,就想努力解决问题,遇到困难自然就会主动探索解决方法,这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讲授“100万有多大”时,教师课前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调查你们家在从做饭到吃完一顿饭的过程中浪费了多少粒米?中国有3亿多家庭,一顿饭可以节约多少粒米?相当于多少千克?够你们家吃多长时间?”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2、课堂中适时创设需要的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把情境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这样,数学教学就不再是单调、枯燥的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各种形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活动,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探索、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并且使课堂气氛活跃、欢愉。
3、课后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数学角度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各种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地学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和喜悦。
例如:在学习了“打折销售”后,让学生调查各大商场打折返券的情况,并就“打折与返券”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中,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个情境的创设,增强了学生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乐学
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还包括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更乐于学习。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才会明显;也只有让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数学才会变得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喜欢数学,使数学课呈现出勃勃生机。
案例一:在“整式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教师用动画展示了一群鸡和鸭的图片(其中鸡的图片有公鸡和母鸡),让学生进行分类。根据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正确分类:鸡一类,鸭一类。教师提问:“虽然鸡是一类,但细分可以分成哪两类?”学生回答:“带冠为公鸡一类,不带冠为母鸡一类。”学生感到很好玩,因而情绪高涨。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自然地过渡到同类项的分类,学生顺势得出判定同类项的方法,很自然地应用了刚刚在鸡鸭分类活动中形成的分类方法,认识到找同类项要先看字母,但只有字母相同还是不行的,还要看字母的指数是否相同。
教师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分类思想,以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准确找出同类项。通过这个生活情境,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节课的难点,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二:在一次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有的学生提出先测一层楼的高度,再乘以层数,即得楼高,教师给予了该生充分的表扬。另一学生提出用氢气球拉一长皮尺,升到楼顶进行测量。此生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另外,学生还提出许多其它的办法。教师问:“今天阳光明媚,大家看一下自己的身长与影长有什么关系?可不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用相似。”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然后,他们找了一根木棍,又测量又计算,求出了楼高。教师选择了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法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学习的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所喜欢。生活化的数学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通过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把教学的难点解决了,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而且可以把数学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避免了生硬的说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对有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信息不仅有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动画、影像、声音、视频等其它形式的信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把抽象变为具体,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形象、更直观。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变化中的三角形”教学时,这节课的重点在于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但这节课的内容单凭学生想象比较抽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为了使学生直观地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课件演示了变化中的三角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的面积随着底边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在这节课中,教师还安排用课件演示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圆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拖动圆锥),观察圆锥的体积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实现了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数学教学单纯说教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操作和观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利用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出去做调查等实践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具体行动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心理学生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所以,数学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讨、主动思考,亲自经历探索知识的全部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小车下滑的时间”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发动学生自己想办法做道具。学生在一块带有三角形底架的竖木板上钉上不同高度的钉子,然后把一块宽木板的一头架在钉子上面,通过改变宽木板的高度来改变小车下滑的速度。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他们分工合作,有的做实验,有的做记录,整个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了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感受到小车下滑的速度随支撑物高度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从而体会到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对所学知识获得了一些直观感受。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做出预测。从学生发言的情况来看,掌握情况较好,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这说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和研究,并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创造潜能,养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331517江西省永丰县上固中学)
一、创设情境的形式
1、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课前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学生的探求欲一旦被激发,就想努力解决问题,遇到困难自然就会主动探索解决方法,这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讲授“100万有多大”时,教师课前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调查你们家在从做饭到吃完一顿饭的过程中浪费了多少粒米?中国有3亿多家庭,一顿饭可以节约多少粒米?相当于多少千克?够你们家吃多长时间?”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2、课堂中适时创设需要的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把情境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这样,数学教学就不再是单调、枯燥的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各种形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活动,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探索、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并且使课堂气氛活跃、欢愉。
3、课后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数学角度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各种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地学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和喜悦。
例如:在学习了“打折销售”后,让学生调查各大商场打折返券的情况,并就“打折与返券”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中,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个情境的创设,增强了学生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乐学
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还包括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更乐于学习。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才会明显;也只有让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数学才会变得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喜欢数学,使数学课呈现出勃勃生机。
案例一:在“整式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教师用动画展示了一群鸡和鸭的图片(其中鸡的图片有公鸡和母鸡),让学生进行分类。根据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正确分类:鸡一类,鸭一类。教师提问:“虽然鸡是一类,但细分可以分成哪两类?”学生回答:“带冠为公鸡一类,不带冠为母鸡一类。”学生感到很好玩,因而情绪高涨。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自然地过渡到同类项的分类,学生顺势得出判定同类项的方法,很自然地应用了刚刚在鸡鸭分类活动中形成的分类方法,认识到找同类项要先看字母,但只有字母相同还是不行的,还要看字母的指数是否相同。
教师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分类思想,以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准确找出同类项。通过这个生活情境,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节课的难点,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二:在一次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有的学生提出先测一层楼的高度,再乘以层数,即得楼高,教师给予了该生充分的表扬。另一学生提出用氢气球拉一长皮尺,升到楼顶进行测量。此生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另外,学生还提出许多其它的办法。教师问:“今天阳光明媚,大家看一下自己的身长与影长有什么关系?可不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用相似。”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然后,他们找了一根木棍,又测量又计算,求出了楼高。教师选择了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法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学习的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所喜欢。生活化的数学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通过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把教学的难点解决了,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而且可以把数学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避免了生硬的说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对有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信息不仅有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动画、影像、声音、视频等其它形式的信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把抽象变为具体,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形象、更直观。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变化中的三角形”教学时,这节课的重点在于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但这节课的内容单凭学生想象比较抽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为了使学生直观地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课件演示了变化中的三角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的面积随着底边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在这节课中,教师还安排用课件演示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圆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拖动圆锥),观察圆锥的体积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实现了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数学教学单纯说教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操作和观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利用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出去做调查等实践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具体行动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心理学生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所以,数学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讨、主动思考,亲自经历探索知识的全部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小车下滑的时间”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发动学生自己想办法做道具。学生在一块带有三角形底架的竖木板上钉上不同高度的钉子,然后把一块宽木板的一头架在钉子上面,通过改变宽木板的高度来改变小车下滑的速度。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他们分工合作,有的做实验,有的做记录,整个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了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感受到小车下滑的速度随支撑物高度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从而体会到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对所学知识获得了一些直观感受。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做出预测。从学生发言的情况来看,掌握情况较好,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这说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和研究,并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创造潜能,养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331517江西省永丰县上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