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更新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期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谈了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素质;落实;学生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一步步展开,相关的课改活动进行的也是如火如荼。笔者曾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新课标培训和赛讲活动,也曾观摩过很多场次的新课标示范课,親身感受了课程改革的魅力。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课堂形式多样,气氛各异,老师们更是各显神通,可谓让人大饱眼福、耳福,但强烈的冲击和感受之余,总难免让人感觉有些繁乱,甚至有时让人困惑,究竟语文课堂教学的功夫该往哪里使呢?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而且教师和学生经常被教案所左右,课堂缺少活力和创新能力,更为不科学的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误导使得“重结果轻过程”这一急功近利的评价标准深入人心,殊不知这种标准既害了教师又害了学生,它导致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重视结果、结论的评价,而忽视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思考探究,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只追求结论、结果,而忽视过程。其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为了做题而做题,一味地追求答案,最终却得不偿失。在实际中很多学生只将教师总结的规律、套路死记于心,遇题要么生搬硬套,要么生吞活剥,其结果可想而知。最典型的莫过于2011高考陕西卷数学题: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大部分学生一看到都傻眼了。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提出了课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通过课改后的两年高考比较完美地体现出来,这无疑是一个信号,课程改革一定要向纵深发展。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迅速及时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遵循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在课堂实践中去执行,去感受。
首先,教师应该自觉地转变角色,更新观念,课堂上应该竭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做必要的、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控制课堂的节奏、调节课堂的气氛、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等。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这是老师们所希望的,我们称之为“理想状态”。要实实在在地实现,必须在两个字上下工夫——“落实”。教师要落实,学生也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反复地研究学案的可行性,学生要认真落实预习,教师要精心组织设计课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师生在课堂上应该开展民主化的对话交流,充分地展示教学相长的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学习读书的快乐。
其次,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端正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育人观,还要有优良的文化素质。只有做到了这些,一位语文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让自己所教的学科占领学生的心灵空间。
最后,课堂教学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俗话讲“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练出来的”。“练”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是走马观花,面面俱到,尤其不是那种只追求课堂气氛,花哨热闹的课堂,那种只追求“貌似”新课程的课堂,只能叫表演,断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周期往往比较长,是在师生合作碰撞的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的。正因如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突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如何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的个性化思维。笔者认为这才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只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围绕这些要求去精心安排组织课堂,虚心听取反馈,及时反思,相信老师们定能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 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素质;落实;学生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一步步展开,相关的课改活动进行的也是如火如荼。笔者曾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新课标培训和赛讲活动,也曾观摩过很多场次的新课标示范课,親身感受了课程改革的魅力。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课堂形式多样,气氛各异,老师们更是各显神通,可谓让人大饱眼福、耳福,但强烈的冲击和感受之余,总难免让人感觉有些繁乱,甚至有时让人困惑,究竟语文课堂教学的功夫该往哪里使呢?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而且教师和学生经常被教案所左右,课堂缺少活力和创新能力,更为不科学的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误导使得“重结果轻过程”这一急功近利的评价标准深入人心,殊不知这种标准既害了教师又害了学生,它导致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重视结果、结论的评价,而忽视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思考探究,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只追求结论、结果,而忽视过程。其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为了做题而做题,一味地追求答案,最终却得不偿失。在实际中很多学生只将教师总结的规律、套路死记于心,遇题要么生搬硬套,要么生吞活剥,其结果可想而知。最典型的莫过于2011高考陕西卷数学题: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大部分学生一看到都傻眼了。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提出了课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通过课改后的两年高考比较完美地体现出来,这无疑是一个信号,课程改革一定要向纵深发展。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迅速及时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遵循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在课堂实践中去执行,去感受。
首先,教师应该自觉地转变角色,更新观念,课堂上应该竭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做必要的、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控制课堂的节奏、调节课堂的气氛、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等。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这是老师们所希望的,我们称之为“理想状态”。要实实在在地实现,必须在两个字上下工夫——“落实”。教师要落实,学生也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反复地研究学案的可行性,学生要认真落实预习,教师要精心组织设计课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师生在课堂上应该开展民主化的对话交流,充分地展示教学相长的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学习读书的快乐。
其次,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端正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育人观,还要有优良的文化素质。只有做到了这些,一位语文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让自己所教的学科占领学生的心灵空间。
最后,课堂教学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俗话讲“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练出来的”。“练”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是走马观花,面面俱到,尤其不是那种只追求课堂气氛,花哨热闹的课堂,那种只追求“貌似”新课程的课堂,只能叫表演,断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周期往往比较长,是在师生合作碰撞的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的。正因如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突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如何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的个性化思维。笔者认为这才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只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围绕这些要求去精心安排组织课堂,虚心听取反馈,及时反思,相信老师们定能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 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