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me_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逐渐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优化了多媒体教学,强化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重视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呈现出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可喜变化。
  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些过于热衷于多媒体设计的精彩,热衷于课堂形式的新奇与热闹,热衷于数学概念、公式的精致推理,热衷于精讲多练,而常常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
  其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现象提炼加工而成的,舍弃生活的数学教学,无异于舍本求末。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本身是儿童变好的教科书,他强调通过生活本身教育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具体情境,学生最有体验的一定是亲历的实际生活。如果小学数学教学,能够结合小学生实际生活,让它洗去铅华,返璞归真,就一定会受学生欢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导入,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浓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强大动力。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概念化、数字化的特点,与小学生喜欢具体、形象、有趣的心理及思维特点相悖,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花大精力设计了大量教学课件,但学生常常被课件的精彩吸引,学习的兴趣并未真正调动起来。如果教学中呈现源于学生生活的材料,这些材料学生更熟悉,对学生更具亲和力,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认同感和浓厚的兴趣。
  如教学“倒过来想”的导入环节,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再说说放学按原路回家的行走路线,学生边说老师边用简洁的方法画出线路图,让学生感受“倒过来想”的意思。由于学生对自己上学所走的路线再熟悉不过,这样设计导入,学生会兴趣高涨,能为成功学习“倒过来想”的策略作最好的铺垫。
  二、让小学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实施新课程以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每个学习领域的内容安排都非常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值得坚持与提倡的取向。
  但现实的教学状况令人担忧,很多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透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就教材讲教材,就情境讲情境。教材是为一定区域内教学提供的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资源材料,一个教学蓝本。教材虽然注意与实际生活联系,但由于区域范围大,城乡差别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如果教师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资源及生活情境,学生很难有兴趣。教师要走出盲目尊重教材的误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生活化处理,让教学走进生活,效果一定会更好。
  1.学生体验会更加深刻
  教学走进生活,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原型去体验数学知识模型的生成过程,便于学生透彻理解知识,这样学生会感觉数学离自己很近,数学简单易懂,同时还能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后,我设计了一道题:8名学生进行扳手腕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共要比赛多少场才能产生冠军?多数学生提议现场比一比,少数服从多数,一场热闹的比赛结束了,冠军产生了,答案也出来了——7场。教学并没有到此结束,我话锋一转:是不是一定要在比赛之后才能知道要比赛多少场呢?学生先是陷入了沉思,继而叽叽喳喳讨论起来,接着恍然大悟,争先恐后地举手:“8-1=7。”“因为比赛一场淘汰一个人,产生冠军时只剩下一个人,说明要淘汰7个人,所以要比赛7场。”“如果16人比赛呢?如果是32人、64人、128人呢?”学生由于体验深刻,回答这些问题可谓轻而易举,在我的肯定、同学的掌声中,运用转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模型建立了起来。
  再如在教学《球能滚多远》时,先让学生想象,结果有的认为斜坡角度越大球滚得越远,有的认为球越轻滚得越远,有的认为斜坡与地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我肯定了学生的想象,接着提出课上重点研究斜坡的角度与球滚动距离的关系,学生在试验—比较—再试验—再比较中发现了规律,球能滚多远确实与斜坡的角度有关,但并不是斜坡的角度越大球就滚动越远,而是当斜坡大约呈45度角时,球滚得最远。像这样由学生亲身经历获取知识,学生体验不可谓不深刻,掌握也不可能不好。
  2.学生理解会更加透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猜想与论证等,使学生根据已有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解释,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小学生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属于一种有事实的思维。学生的生活经历常常成为学生思维的事实,是学生思维之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如教学《大树有多高》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在阳光下物体会产生影子的经验,让学生透彻理解了物高与影长的关系,建立了不上树却能间接测算树高的数学模型。上课时课堂搬到了操场,我宣布了研究内容和要求后,就让学生分组操作、探究,学生测杆高、测影长、探讨交流影长与物高的关系,学生很快发现了影长与物高的比值是相等的,他们对这一发现十分欣喜。我又让他们推测并验证了1米、2米、4米长的标杆的影长,最后抛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能不能不用上树就知道大树的高度?”学生由于理解了,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最终准确地测算出了大树的高度。
  3.学生的数感会更准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的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的概念和有效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价值的。学生要建立良好的数感,走进生活亲身体验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
  如在教学《建立距离感》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十米距离有多远。有的学生用步测的方法,10米是16至17步的距离;有的学生用卷尺先量出10米的距离,再目测;有的学生用看房子间数的方法,10米大约3间房子的宽度。接着我利用100米跑道让学生用目测和自己的方法感知20米、50米、100米的距离有多远,学生对这些距离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说出,距离感都比较准确。最后我把学生带到田野,让学生目测200米、500米……的距离,学生通过观察不同距离处人的大小变化,对比较大的距离也有了比较准确的感知。
  三、让学生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
  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在课堂上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因为课堂上出现的数学问题是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的一般水平设计的,即使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些问题也基本在老师预设的范围之中。遇到突发问题时,老师考虑到上课时间有限,往往会对问题降格处理,或架设桥梁点拨引导,或组织全体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学习往往畅通无阻。即使是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与测试,基本也都是经过老师加工的,是非常标准规范的,学生只要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基本就能解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发现知识的价值,才会发现所学知识的欠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真正增强。
  我经常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实践性作业:用所学数学知识帮助家长或学校解决1至2个问题,作业自己选题,独立完成,或几个人合作完成,作业一个月交流一次,对表现优秀的给予表扬,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学生解决的问题还真不少,收获也不小。有的帮助学校算出了绿化面积、绿化率、师生人均占有绿化面积等,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有的在帮助家长缴纳个税时,发现税务部门在计税时,每段有对应扣税数,计税时只要计算最高一段应缴税款,再与前几段扣税数相加即可,计算方便又简单。有的在帮家长买菜时有了新收获,原来市民们喜欢用斤和两作质量单位,1斤就是500克、1两就是50克、10两是1斤;还发现小商贩们能灵活使用乘法分配律口算价钱,比如草鸡14元1斤,一只草鸡1斤6两,如小商贩说:“1斤14元,半斤7元,还有1两1元4角,合起来就是22元4角。”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才是深刻的,才会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也应是我们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对武汉地区的15所独立学院进行了调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人工核查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结论: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作弊行为,有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弊的原因是没复习好怕挂科,并提出了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考试作弊 阻止作弊对策  考试作弊是大学较为普遍,也较难控制的现象。本论文的调查数据来源于“武汉地区独立学院非毕业生学习与生活状况调查”。调查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明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一个‘为什么’。”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20世纪初,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豪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
摘 要: 有效教学及高效教学,是教师备课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高三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知识重难点的突破与能力提升,又要让学生构建完整学科知识体系,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能力。归纳式教学、问题总结式等教学方法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明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归纳式 问题
摘 要: 我校地处洪泽湖湿地核心区,美丽的自然景观与学校的人文环境交相辉映。让音乐教学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家乡优美的风光中参与音乐的学习,让音乐教学与生活和谐共鸣,是我们不懈的教学追求。  关键词: 音乐教学 生活 和谐共鸣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音乐教师怎样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
摘 要: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设计的层次性、目标性和情境性结合,学生带着兴趣性和创造性地在探索中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作者通过讲授“Word目录和超链接”一课内容,以此探析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Word课程教学 超链接 任务设计    大学教育应该
摘 要: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然而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文言文教学面临很多困境,亟待解决。本文从当前文言文教学困境入手,进一步分析要通过哪些策略改进文言文教学现状,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特色教学。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教学困境 教学策略    语文新课标中已明确提出加强学生们的文言文学习,可见,吸取古典文学的精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应是文
摘 要: 隐修制度及修道院的出现被认为是在原始基督教社团隐修生活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神学异端,早期受到正统教会的排斥和谴责。在一片争议声中,因之而起的修道院却发展成为基督教文化的中心,并成为中世纪时期社会活动的圆心。爱尔兰岛上的凯尔特人的修道院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而独具一色,有别于埃及修道院。  关键词: 隐修 修道院 凯尔特 埃及  修道院是中世纪时期人们生活生产的中心,是用以庆祝宗教节日、斋期及收
“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一切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课堂”。  最近,来自江苏全省各地的教师在张家港市某中学观摩了一系列“苏派名师”的“生态课堂展示课”。其中有一节八年级的英语课引起了听课教师的热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是8A Unit 4 “Animals in Danger”。这节课的主
《雨巷》,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有难度,难在学生对诗歌的隔膜,难在对诗歌的技巧把握,难在教学环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改变了过去那种由意象分析入手到情感技巧解析的教学设计,而是以朗诵为突破口,以问题为关键点,进而完成教学任务。这堂课我以学生的三个活动贯穿始终:朗读、探究、写作。  一、朗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更是诗歌学习的切入点。对于诗歌教学来说,读更是关键所在。在诗歌的朗诵过程中,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此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  一是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教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