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的室外烈日似火;室内却是透心的清凉。我盘腿蜷在沙发的一隅,翻开当当网上淘来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细细读来。比起平日里教学的琐碎与繁忙,觉得终于能在期许愈久的暑假里翻阅心怡的书籍,竟然有一种小小的奢侈感。
读完于永正老师《水上飞机》这一课的教学实录,真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而心向往之”。这是一节阅读教学课,整节课没有多媒体,只有一支粉笔,平淡的犹如一杯白开水。然而,在这篇课文里,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思维能力、情感和审美能力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片段一:
师:课文读完了吗?谁来读?
(一生站起来读,但是没有读课题,就直接读课文内容了。)
师:读课文要先读课题。
(这位学生听了教师的话先读了课题,师听后示意他停下来)
师:课题要读响亮,读清晰。读完课题,要稍停,再读课文。再练习练习,要对自己要求严格。
(练习完后,师再找那位学生读,结果那位学生真的有了很大进步。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读)
师:孩子们,发现了吗?这次他读得可真好啊!请你再读一遍,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时,学生因为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小脸涨得通红,读得更有激情了)
评析:
语文的“本色”是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是要贯穿于师生教学语文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材自身的独特性和学生语文学习的身心特点,关注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无限利用“本色”所提倡的教学情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逐步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于老师的课堂充满激励、引导、成功和欢乐,他的课堂充满着温馨和爱,他的课堂同样充满着进取和发展,他总是俯下身去与学生沟通,真是于平淡中见真功。
片段2:
师:水上飞机奇怪在哪里?奇怪在大海上(生齐读)
师:所以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谁能把想的意思读出来?生自读
师:我发现你们的表情不错,声音好像不行。生:指名读
……
师范读。
生自读,师:看谁超过于老师?
师:好,真带劲。不要急于举手,要静下心来思考,该读的读,该想的想。下来要想小海鸥什么心情?怎么想的?请小朋友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评析:他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三年级的学生急于得到家长或是老师的赞赏,所以课堂上有些学生急于表现,很多时候并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或者在老师提问之后并没有自习思考就举起了右手。这些我们有切身经历,也就是课堂上最普遍的插嘴现象,老师抛下一个疑问,他完全不思考,直接喊出答案,虽然有时碰巧正确,但更多时候都是错误答案。孔圣人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这就明确交代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对于学生立刻举手的现象,于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想出了巧妙的方法,他说:我喜欢说话前先思考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同时,每次提完问题后,他先提醒学生这是思考时间,等思考时间过了再让学生举手回答,一个问题结束之后,他会提醒学生手放下。这样,课堂开始后没多久,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先思考再举手的习惯。
片段3:
师:谁来读这段话?这段话是说飞机的用处。(指名读)
师:掉了一个字,真可惜,再读。
(生齐读)
师:站起来,我发现他表情非常自豪。站起来和做的读不样,有些紧张。(指名读,再指名读)
师:不错,多自豪呀!读了这段话,你知道飞机的名字吗?能够扑灭水上大火的是什么机?能够……是什么机?谁来读他的话,想想他是什么心情?(生自读)
师:再读一遍,我看谁读的好。(生自读,师引读,两生跟读)师:表情好,但是要来不及了,要紧张,急一点。
(指名读)
师:谁还读的比他还急?指名读(三位)
师:掌声鼓励,到目前为止,他读的最好,谁还读?(指名读)
师:读对话的时候,要想想说话人的心情。
评析: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流于形式。其现象之一就是“多读””。似乎多多益善,只要多读,就能“读中感悟”,多读真的能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一篇词汇量极大的英文阅读理解短文中纵然读许多遍也依然会云里雾里。還有一种指导朗读的错误倾向就是教师机械地让学生将一句话中的某些词重读、轻读、快读、缓读、或辅之以手势、表情、动作等来让学生模仿,结果一些学生摇头晃脑,让人啼笑皆非。现在课堂上有两个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是读好书,二是悟好文。但人们仍然停留在空喊口号和认识的层面上,根本没有深入进去,没有再问一下自己:在课堂上究竟怎样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究竟怎样步步引导才能使学生悟出文意?这才是备课的重点。朗读教学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一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于老师从读书的指导,到字词的教学,再到“悟”的教学,每个知识点引导的步骤都清晰可见。
于老师教的是方法,育的是习惯。“教”,不是一味地机械地传授知识,而应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教会学生学习。于老师的课就是从教给学生的方法开始,经过训练方法开展学习,最后又回到方法的总结上,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给人的感觉,老师好像不是在教学教材中的内容,而是在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而教材中的内容只不过是训练这种方法的一个例子。这种教学就表现为一种高度,一种境界,一种超脱,变教材的奴隶为教材的主人。
于老师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逐步变化,让学生一步步走近作者,与文中的人物相融合,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 “情自心表”。于老师“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自始至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整节课没有刻意的精雕细琢,追求的是教学的自然和朴实,彰显着语文教学的本色。回顾这节课,教学环节安排有条不紊,于老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灵活多样的变化中,学生个个踊跃举手,他们学到了知识,同时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育学说: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就是看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而这一节看似枯燥、看似简单的阅读教学课,于老师却妙笔生花,令人拍案叫绝!
于老师的教学,总是胸装着“课标”,眼盯着目标,用严谨的态度一步一步去完成,并没有摆什么花架子,想什么绝招子,就像一位笃行的老者那样稳实地前进,该爬坡时爬坡,该过河时过河,从不跳跃、玩技巧。于老师真正做到了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给学生的学习技能作为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以指导读书、学习训练为手段,融读书、训练、引导、感悟、激励、关爱于一体。
读完于永正老师《水上飞机》这一课的教学实录,真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而心向往之”。这是一节阅读教学课,整节课没有多媒体,只有一支粉笔,平淡的犹如一杯白开水。然而,在这篇课文里,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思维能力、情感和审美能力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片段一:
师:课文读完了吗?谁来读?
(一生站起来读,但是没有读课题,就直接读课文内容了。)
师:读课文要先读课题。
(这位学生听了教师的话先读了课题,师听后示意他停下来)
师:课题要读响亮,读清晰。读完课题,要稍停,再读课文。再练习练习,要对自己要求严格。
(练习完后,师再找那位学生读,结果那位学生真的有了很大进步。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读)
师:孩子们,发现了吗?这次他读得可真好啊!请你再读一遍,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时,学生因为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小脸涨得通红,读得更有激情了)
评析:
语文的“本色”是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是要贯穿于师生教学语文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材自身的独特性和学生语文学习的身心特点,关注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无限利用“本色”所提倡的教学情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逐步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于老师的课堂充满激励、引导、成功和欢乐,他的课堂充满着温馨和爱,他的课堂同样充满着进取和发展,他总是俯下身去与学生沟通,真是于平淡中见真功。
片段2:
师:水上飞机奇怪在哪里?奇怪在大海上(生齐读)
师:所以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谁能把想的意思读出来?生自读
师:我发现你们的表情不错,声音好像不行。生:指名读
……
师范读。
生自读,师:看谁超过于老师?
师:好,真带劲。不要急于举手,要静下心来思考,该读的读,该想的想。下来要想小海鸥什么心情?怎么想的?请小朋友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评析:他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三年级的学生急于得到家长或是老师的赞赏,所以课堂上有些学生急于表现,很多时候并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或者在老师提问之后并没有自习思考就举起了右手。这些我们有切身经历,也就是课堂上最普遍的插嘴现象,老师抛下一个疑问,他完全不思考,直接喊出答案,虽然有时碰巧正确,但更多时候都是错误答案。孔圣人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这就明确交代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对于学生立刻举手的现象,于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想出了巧妙的方法,他说:我喜欢说话前先思考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同时,每次提完问题后,他先提醒学生这是思考时间,等思考时间过了再让学生举手回答,一个问题结束之后,他会提醒学生手放下。这样,课堂开始后没多久,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先思考再举手的习惯。
片段3:
师:谁来读这段话?这段话是说飞机的用处。(指名读)
师:掉了一个字,真可惜,再读。
(生齐读)
师:站起来,我发现他表情非常自豪。站起来和做的读不样,有些紧张。(指名读,再指名读)
师:不错,多自豪呀!读了这段话,你知道飞机的名字吗?能够扑灭水上大火的是什么机?能够……是什么机?谁来读他的话,想想他是什么心情?(生自读)
师:再读一遍,我看谁读的好。(生自读,师引读,两生跟读)师:表情好,但是要来不及了,要紧张,急一点。
(指名读)
师:谁还读的比他还急?指名读(三位)
师:掌声鼓励,到目前为止,他读的最好,谁还读?(指名读)
师:读对话的时候,要想想说话人的心情。
评析: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流于形式。其现象之一就是“多读””。似乎多多益善,只要多读,就能“读中感悟”,多读真的能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一篇词汇量极大的英文阅读理解短文中纵然读许多遍也依然会云里雾里。還有一种指导朗读的错误倾向就是教师机械地让学生将一句话中的某些词重读、轻读、快读、缓读、或辅之以手势、表情、动作等来让学生模仿,结果一些学生摇头晃脑,让人啼笑皆非。现在课堂上有两个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是读好书,二是悟好文。但人们仍然停留在空喊口号和认识的层面上,根本没有深入进去,没有再问一下自己:在课堂上究竟怎样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究竟怎样步步引导才能使学生悟出文意?这才是备课的重点。朗读教学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一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于老师从读书的指导,到字词的教学,再到“悟”的教学,每个知识点引导的步骤都清晰可见。
于老师教的是方法,育的是习惯。“教”,不是一味地机械地传授知识,而应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教会学生学习。于老师的课就是从教给学生的方法开始,经过训练方法开展学习,最后又回到方法的总结上,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给人的感觉,老师好像不是在教学教材中的内容,而是在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而教材中的内容只不过是训练这种方法的一个例子。这种教学就表现为一种高度,一种境界,一种超脱,变教材的奴隶为教材的主人。
于老师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逐步变化,让学生一步步走近作者,与文中的人物相融合,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 “情自心表”。于老师“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自始至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整节课没有刻意的精雕细琢,追求的是教学的自然和朴实,彰显着语文教学的本色。回顾这节课,教学环节安排有条不紊,于老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灵活多样的变化中,学生个个踊跃举手,他们学到了知识,同时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育学说: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就是看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而这一节看似枯燥、看似简单的阅读教学课,于老师却妙笔生花,令人拍案叫绝!
于老师的教学,总是胸装着“课标”,眼盯着目标,用严谨的态度一步一步去完成,并没有摆什么花架子,想什么绝招子,就像一位笃行的老者那样稳实地前进,该爬坡时爬坡,该过河时过河,从不跳跃、玩技巧。于老师真正做到了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给学生的学习技能作为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以指导读书、学习训练为手段,融读书、训练、引导、感悟、激励、关爱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