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是一种文学作品再次创作,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验翻译者的语言功底,还要考验译者的文化底蕴。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之前要对作品背景和语言文化背景做充分的学习和探索。通过中文来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实质是进行语言的转换,文脉决定了文本的含义,对此,在深入理解原本的文脉之后才能作出完美的翻译,虽然中国文字和日本文字具有共通点,但是民族意识和文化背景差异明显,语言表达的方法和习惯都是译者不能忽视的,本文以《源氏物语》为例子,探究翻译日文文学作品的方法。
关键词:日本文学 翻译方法 源氏物语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88-02
《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文学史上的最高造诣,我国学者对《源氏物语》有着大量的研究和讨论,每个阶段都有许多关于《源氏物语》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本书总共五十四贴,包含大量的人物和和歌,因此对《源氏物语》的翻译需要译者具有大量的日本文化基韵。在我国有多部译本,其中由林文月和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最为流行。本文基于国内外对林文月和丰子恺的翻译研究报告,对二人的译文风格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多种翻译本的比较
《源氏物语》的语法词汇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相识,与现代白话文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我国已经有十几版翻译本,其中林文月和丰子恺的翻译作品得到广泛的好评与认可。
(1)翻译者的背景比较。丰子恺出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他在漫画和散文方面造诣匪浅,年青在日本时受到人本的古代语言的吸引,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其散文独具一格,对中外文学都有着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有《艺术趣味》《白鹅》《无用之美》《缘缘堂随笔》等。是著名的画家、散文家、教育家、翻译家和音乐家。
林文月于1933年出生在上海的日本租界,小时候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一直到1946年回到台湾,才开始接受中文教育,是一位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在三个领域都有着杰出表现。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日本语言教育学,她是第一位将《源氏物语》翻译为汉语的女性。在译本中,女性的细腻和美都得到了逐一展现。虽然她在丰子恺翻译之后再进行翻译,译本有对前者的借鉴,但是在译本当中具有她特殊的语言风格。
(2)翻译本特征的比较。林文月的翻译是以日本小学馆1970年的《源氏物语》作为基础。该版本的《源氏物语》受到阿部秋生、秋山虔、金井源等日本权威认证的学者校注翻译,具有较高的信赖度,在翻译文本时参考了角川文库1972年版《全译源氏物语》、1969年中央公论社的《润一郎新译源氏物语》、1972年新潮社的《源氏物语》,还包括英文的两部译本:Arthur Waley的删节译本以及Edward G.Seidenstiicker的全译本,经过六年的时间完成了《源氏物语》的整部翻译。林文月的译本更加具有白话文风格,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方言表达以及不同类型的转折句,她用字细腻,语言是推敲过后的结果,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
丰子恺在1961年翻译了《源氏物语》,在翻译过程中参照了藤原定家的《源氏物语注释》、一条谦良的《花鸟余情》、三条西公条的《溪流抄》等总共六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参考了其他现代日语的译本,例如谷崎润一郎、与谢野晶子、左成谦太郎等作家的译本。丰子恺先生的《源氏物语》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就已经完成,到1973年要出版时,因故推迟到1980年才正式出版。
(3)翻译译文的比较。由于林文月与丰子恺的生活环境与背景的不同,在《源氏物语》的翻译本上也独具风格,在阅读过程中带给读者的感觉也大大不同,就仅仅在前十二回当中,林文月译本中的感叹词就超过丰子恺52%,其中最具特点的就是林译中采用了大量的“兮”,带有丰厚的楚辞特点。例如拿《源氏物语》第一卷《桐壶》进行译文比较。相同的句子,丰译:“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林译:“生有涯兮离别多,誓言在耳妾心苦,命不可恃兮将奈何!”丰译:“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林译:“荒郊外兮秋虫鸣,贵人将去不稍待,老妇独处兮泪纵横。”整体译文的风格就如上两句,林译的更加接近现代汉语,通俗易懂,在某些方面林的译文更加贴近于原文。丰译总体体现为刚性和阳性,林译体现为细腻和委婉。林版在译文当中渗透着日本人的审美观,心思细腻,丰子恺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在译文当中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
二、日译的翻译方法
(1)直译与意译。日译可分为直译和意译,而在日译典故中对这两种翻译方式解释道: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大不相同的日语翻译方式。直译,顾名思义就是照搬文章,一字一句地翻译,比较注重格式的整齐性。而意译则显得更加灵活,只需大概意思翻译到位即可,更着重于内容、概念的阐述。
(2)“外字”“外句”“外习”三大要素。“外字”“外句”和“外习”称为翻译当中的三大要素,实际上就是在将一个国家的语言翻译成其他国家语言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新字”“新句”和“新习”,这是因为在将自己国家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的过程当中,會遇到无法使用他国的语言和文化习惯恰当合理表达的时候,使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习惯进行表达。例如林文月和丰子恺在翻译《源氏物语》过程当中,林文月更加贴近于原文,故翻译为“帖”,保留了日本语言文化习惯,而丰子恺翻译为“回”,更加贴近于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习惯。
综上可以发现,林文月和丰子恺有着各自独特的翻译方式,前者偏向于直译,后者是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偏向于意译。
三、日译的翻译技巧
学者严复在“信达雅”三者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标准的总结,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翻译使用直译和意译,在翻译技巧上,分为加、简、逆、变、分以及合。不同的翻译家对同一个日语文字会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丰子恺就将《源氏物语》中的“榊”译为杨桐的意思,而普遍使用的是林文月的“贤木”版本。这个字原本不能用中国字典来进行解释,所以这两位翻译家便用特殊汉字来描述它。总而言之,丰子恺的翻译版本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在翻译日文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色彩,而林文英月更注重情感的述说及原文内容的表达。而对于国人来说,可能更倾向于丰子恺版本的翻译,原因在于他的翻译方式更加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性,翻译内容也更具中国文化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两位翻译家的译文各有各的特色与优点。林文月发挥其女性感性细腻的特点,回归原著,细细感受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对书中细节的描述读来,使人慢慢入迷,沉迷于她的温柔风格之中。而丰子恺的版本则另行其道,不那么注重细节和原文的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着重于其中对风景和事物的描述,且他对原文中的方言翻译也颇有研究,具有他迷人的独特地方。总的来说,丰子恺版本的风格更具现代感和本国文化风格,而林文月版本则更加贴近原著,语句更加温柔、细腻。两位翻译家的译本各具特色,同一部作品让人读来感受到不一样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卫萍萍.浅析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以《源氏物语》为例[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9):90-91.
[2]王晓平.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46-52.
[3]何易.浅析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对日本文学作品的影响——以《源氏物语》为例[J].读书文摘,2016(10).
[4]陈璐璐,陈书津,毋齐齐,等.《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以丰子恺、林文月译本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4):175-177. 责任编辑:刘健
关键词:日本文学 翻译方法 源氏物语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88-02
《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文学史上的最高造诣,我国学者对《源氏物语》有着大量的研究和讨论,每个阶段都有许多关于《源氏物语》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本书总共五十四贴,包含大量的人物和和歌,因此对《源氏物语》的翻译需要译者具有大量的日本文化基韵。在我国有多部译本,其中由林文月和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最为流行。本文基于国内外对林文月和丰子恺的翻译研究报告,对二人的译文风格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多种翻译本的比较
《源氏物语》的语法词汇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相识,与现代白话文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我国已经有十几版翻译本,其中林文月和丰子恺的翻译作品得到广泛的好评与认可。
(1)翻译者的背景比较。丰子恺出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他在漫画和散文方面造诣匪浅,年青在日本时受到人本的古代语言的吸引,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其散文独具一格,对中外文学都有着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有《艺术趣味》《白鹅》《无用之美》《缘缘堂随笔》等。是著名的画家、散文家、教育家、翻译家和音乐家。
林文月于1933年出生在上海的日本租界,小时候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一直到1946年回到台湾,才开始接受中文教育,是一位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在三个领域都有着杰出表现。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日本语言教育学,她是第一位将《源氏物语》翻译为汉语的女性。在译本中,女性的细腻和美都得到了逐一展现。虽然她在丰子恺翻译之后再进行翻译,译本有对前者的借鉴,但是在译本当中具有她特殊的语言风格。
(2)翻译本特征的比较。林文月的翻译是以日本小学馆1970年的《源氏物语》作为基础。该版本的《源氏物语》受到阿部秋生、秋山虔、金井源等日本权威认证的学者校注翻译,具有较高的信赖度,在翻译文本时参考了角川文库1972年版《全译源氏物语》、1969年中央公论社的《润一郎新译源氏物语》、1972年新潮社的《源氏物语》,还包括英文的两部译本:Arthur Waley的删节译本以及Edward G.Seidenstiicker的全译本,经过六年的时间完成了《源氏物语》的整部翻译。林文月的译本更加具有白话文风格,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方言表达以及不同类型的转折句,她用字细腻,语言是推敲过后的结果,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
丰子恺在1961年翻译了《源氏物语》,在翻译过程中参照了藤原定家的《源氏物语注释》、一条谦良的《花鸟余情》、三条西公条的《溪流抄》等总共六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参考了其他现代日语的译本,例如谷崎润一郎、与谢野晶子、左成谦太郎等作家的译本。丰子恺先生的《源氏物语》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就已经完成,到1973年要出版时,因故推迟到1980年才正式出版。
(3)翻译译文的比较。由于林文月与丰子恺的生活环境与背景的不同,在《源氏物语》的翻译本上也独具风格,在阅读过程中带给读者的感觉也大大不同,就仅仅在前十二回当中,林文月译本中的感叹词就超过丰子恺52%,其中最具特点的就是林译中采用了大量的“兮”,带有丰厚的楚辞特点。例如拿《源氏物语》第一卷《桐壶》进行译文比较。相同的句子,丰译:“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林译:“生有涯兮离别多,誓言在耳妾心苦,命不可恃兮将奈何!”丰译:“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林译:“荒郊外兮秋虫鸣,贵人将去不稍待,老妇独处兮泪纵横。”整体译文的风格就如上两句,林译的更加接近现代汉语,通俗易懂,在某些方面林的译文更加贴近于原文。丰译总体体现为刚性和阳性,林译体现为细腻和委婉。林版在译文当中渗透着日本人的审美观,心思细腻,丰子恺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在译文当中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
二、日译的翻译方法
(1)直译与意译。日译可分为直译和意译,而在日译典故中对这两种翻译方式解释道: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大不相同的日语翻译方式。直译,顾名思义就是照搬文章,一字一句地翻译,比较注重格式的整齐性。而意译则显得更加灵活,只需大概意思翻译到位即可,更着重于内容、概念的阐述。
(2)“外字”“外句”“外习”三大要素。“外字”“外句”和“外习”称为翻译当中的三大要素,实际上就是在将一个国家的语言翻译成其他国家语言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新字”“新句”和“新习”,这是因为在将自己国家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的过程当中,會遇到无法使用他国的语言和文化习惯恰当合理表达的时候,使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习惯进行表达。例如林文月和丰子恺在翻译《源氏物语》过程当中,林文月更加贴近于原文,故翻译为“帖”,保留了日本语言文化习惯,而丰子恺翻译为“回”,更加贴近于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习惯。
综上可以发现,林文月和丰子恺有着各自独特的翻译方式,前者偏向于直译,后者是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偏向于意译。
三、日译的翻译技巧
学者严复在“信达雅”三者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标准的总结,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翻译使用直译和意译,在翻译技巧上,分为加、简、逆、变、分以及合。不同的翻译家对同一个日语文字会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丰子恺就将《源氏物语》中的“榊”译为杨桐的意思,而普遍使用的是林文月的“贤木”版本。这个字原本不能用中国字典来进行解释,所以这两位翻译家便用特殊汉字来描述它。总而言之,丰子恺的翻译版本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在翻译日文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色彩,而林文英月更注重情感的述说及原文内容的表达。而对于国人来说,可能更倾向于丰子恺版本的翻译,原因在于他的翻译方式更加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性,翻译内容也更具中国文化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两位翻译家的译文各有各的特色与优点。林文月发挥其女性感性细腻的特点,回归原著,细细感受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对书中细节的描述读来,使人慢慢入迷,沉迷于她的温柔风格之中。而丰子恺的版本则另行其道,不那么注重细节和原文的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着重于其中对风景和事物的描述,且他对原文中的方言翻译也颇有研究,具有他迷人的独特地方。总的来说,丰子恺版本的风格更具现代感和本国文化风格,而林文月版本则更加贴近原著,语句更加温柔、细腻。两位翻译家的译本各具特色,同一部作品让人读来感受到不一样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卫萍萍.浅析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以《源氏物语》为例[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9):90-91.
[2]王晓平.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46-52.
[3]何易.浅析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对日本文学作品的影响——以《源氏物语》为例[J].读书文摘,2016(10).
[4]陈璐璐,陈书津,毋齐齐,等.《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以丰子恺、林文月译本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4):175-177.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