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等几方面,阐述如何使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趣味性和成效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科学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科学是一门内容繁杂、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各知识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知识体系的构建,关键不在于提供一个现成的、干瘪的知识框架图,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以及如何让这一学习方式成为学习习惯。
本文针对传统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指导学生如何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开展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思維导图的制作与教学优势
1.思维导图的制作
思维导图是东尼·博赞在现代脑科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发散思考的方法。目前制作工具很多,如mindmanager 、inspiration以及百度脑图等。但限于学校条件,本文只探讨如何让学生体验思维导图的手工制作。
制作步骤:
(1)在纸的中央画出主题。主题可以用关键字和图像来表示。
(2)考虑“次主题”,也就是在上一层主题下的延伸。
(3)罗列细节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尽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
(4)整理思维过程。完成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把它们标记出来。任何一个“次主题”都要用一种颜色来表示。要尽可能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这可以大大加深记忆。
2.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
在初中科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尤其是九年级科学学习时间短、内容多,还有些学生听课时不善做笔记,往往以记不下来为由最终放弃记笔记。
思维导图是一种笔记与思维方式,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使学习者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
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备课比写出来更快,而且让教师能掌握全盘教学内容,也能使教学设计不会随着年岁增加而变得相对僵硬,反而会更有弹性,更容易更改。
三、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环节,但课余留下预习的时间非常有限。
如何才能短时间内预习能达到较佳效果呢?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预习。先在白纸的中央以一个图像(例如一朵云)为中央主题,在绘制草稿图形能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的步骤。然后在中央用一两个词的形式写下预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从中央向外画上4条曲线作为4个主要分支(视内容定分支数),在主要分支的基础上可以有更小的分支。在预习时快速阅读每一小节内容,圈选出关键词,选择每节的主要关键词,填到主要分支的线上。当该主要分支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图上做好相关的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色笔标注上“已明白”、“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等等。
2.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在听课中的运用。学习心理学指出,学生能持续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约20 min,为避免走神和减少因走神而听遗漏的知识点,亦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听课。在预习基础上,听课时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补充和完善该思维导图,把“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的地方尽可能地标记上“已明白”、“还有问题”、“拓展知识点”等。
(2)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整理,集体讨论效果不好,而且容易跑题,使得教学效率低下。采用思维导图可以及时记录下讨论结果,将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
以 “质量守恒定律小组协作探究”学习为例。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每个都说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并安排记录员用思维导图把大家讨论的内容一一记下,比如有人认为“相等”,也有人认为“不相等”;接着就会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各自的观点,最后共同决定采用实验法。接下来大家就会讨论选用什么实验药品、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实验如何实施、结果如何评价等。当这个共同的思维导图完成时,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了。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最后形成统一方案。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总结公布,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内涵,师生都受益匪浅。
3.在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
复习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概括性地整理和加深,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三种形式:
(1)在课桌上分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引入主题后,可以分组合作完成。在制作完成后,分别向其他小组展示各自的导图,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提供引导和建议,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最后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思维成果。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引入主题→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相互评价→自我完善
(2)在黑板上共同合作完成。全班同学要共同完成一幅作品,难度较大,首先可由师生共同确定“主题”和“次主题” ,即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分组讨论“次主题”后,然后由每组代表在黑板上分“次主题”绘制,最后共同完成。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引入主题→小组讨论→黑板演示→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3)在家自主复习整理完成。在专题复习课前的自主复习是复习重要环节,采用思维导图,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前后知识的因果关系,从而发现自己在前面学习中的知识薄弱点和思维能力上的不足,这样在听课时能极大地提高听课的效率,对问题的理解能更透彻,课后也便于学生自主进行整理归纳。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最终使得思维导图的方法成为我们师生终身的一种学习习惯和一种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6
[2]曲智男《画出你的世界 思维导图实战手册》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5
[3]陈资璧 卢慈伟《你的第一部思维导图操作书》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众安前进初级中学311228)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科学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科学是一门内容繁杂、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各知识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知识体系的构建,关键不在于提供一个现成的、干瘪的知识框架图,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以及如何让这一学习方式成为学习习惯。
本文针对传统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指导学生如何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开展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思維导图的制作与教学优势
1.思维导图的制作
思维导图是东尼·博赞在现代脑科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发散思考的方法。目前制作工具很多,如mindmanager 、inspiration以及百度脑图等。但限于学校条件,本文只探讨如何让学生体验思维导图的手工制作。
制作步骤:
(1)在纸的中央画出主题。主题可以用关键字和图像来表示。
(2)考虑“次主题”,也就是在上一层主题下的延伸。
(3)罗列细节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尽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
(4)整理思维过程。完成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把它们标记出来。任何一个“次主题”都要用一种颜色来表示。要尽可能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这可以大大加深记忆。
2.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
在初中科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尤其是九年级科学学习时间短、内容多,还有些学生听课时不善做笔记,往往以记不下来为由最终放弃记笔记。
思维导图是一种笔记与思维方式,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使学习者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
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备课比写出来更快,而且让教师能掌握全盘教学内容,也能使教学设计不会随着年岁增加而变得相对僵硬,反而会更有弹性,更容易更改。
三、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环节,但课余留下预习的时间非常有限。
如何才能短时间内预习能达到较佳效果呢?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预习。先在白纸的中央以一个图像(例如一朵云)为中央主题,在绘制草稿图形能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的步骤。然后在中央用一两个词的形式写下预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从中央向外画上4条曲线作为4个主要分支(视内容定分支数),在主要分支的基础上可以有更小的分支。在预习时快速阅读每一小节内容,圈选出关键词,选择每节的主要关键词,填到主要分支的线上。当该主要分支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图上做好相关的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色笔标注上“已明白”、“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等等。
2.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在听课中的运用。学习心理学指出,学生能持续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约20 min,为避免走神和减少因走神而听遗漏的知识点,亦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听课。在预习基础上,听课时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补充和完善该思维导图,把“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的地方尽可能地标记上“已明白”、“还有问题”、“拓展知识点”等。
(2)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整理,集体讨论效果不好,而且容易跑题,使得教学效率低下。采用思维导图可以及时记录下讨论结果,将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
以 “质量守恒定律小组协作探究”学习为例。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每个都说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并安排记录员用思维导图把大家讨论的内容一一记下,比如有人认为“相等”,也有人认为“不相等”;接着就会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各自的观点,最后共同决定采用实验法。接下来大家就会讨论选用什么实验药品、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实验如何实施、结果如何评价等。当这个共同的思维导图完成时,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了。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最后形成统一方案。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总结公布,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内涵,师生都受益匪浅。
3.在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
复习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概括性地整理和加深,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三种形式:
(1)在课桌上分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引入主题后,可以分组合作完成。在制作完成后,分别向其他小组展示各自的导图,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提供引导和建议,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最后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思维成果。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引入主题→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相互评价→自我完善
(2)在黑板上共同合作完成。全班同学要共同完成一幅作品,难度较大,首先可由师生共同确定“主题”和“次主题” ,即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分组讨论“次主题”后,然后由每组代表在黑板上分“次主题”绘制,最后共同完成。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引入主题→小组讨论→黑板演示→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3)在家自主复习整理完成。在专题复习课前的自主复习是复习重要环节,采用思维导图,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前后知识的因果关系,从而发现自己在前面学习中的知识薄弱点和思维能力上的不足,这样在听课时能极大地提高听课的效率,对问题的理解能更透彻,课后也便于学生自主进行整理归纳。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最终使得思维导图的方法成为我们师生终身的一种学习习惯和一种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6
[2]曲智男《画出你的世界 思维导图实战手册》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5
[3]陈资璧 卢慈伟《你的第一部思维导图操作书》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众安前进初级中学3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