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灵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一谈我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就问题意识培养的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通过学习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想问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设计有趣、生动的实验等途径,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首先,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巧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如讲《平面镜》这一节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儿时学习过的“猴子捞月亮”、 “杯弓蛇影”的故事;学《光的直线传播》时讲“凿壁偷光”的故事;讲到《滑动摩擦力》时,先通过提问“你们捉过黄鳝和泥鳅吗?”“好捉吗?”“怎样才能捉住?”等这些物理现象,是学生既熟悉又无法解释的问题,使他们好奇不已,形成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再者,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物理实验是最富有启发性,最富有说服力,也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设计一些有趣、生动的实验,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实验,往往也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开动脑筋。如讲《大气压》时,杯能装水,纸能托水吗?设计演示实验:用纸将水托起来,且朝各个方向都能够托住,使水不流出来。当学生看到出乎自己想象的实验现象时,感到异常惊奇和兴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空气有这么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到底有多大?”“怎样来测量?”从而启发学生质疑。
二、通过学习氛围营造,激发学生敢问热情。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变教学“我说你听”为一起讨论,相互交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这样,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提供适宜的土壤,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例如,在讲《水资源危机和节约用水》这一节,我首先让学生课前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借助网络资源等各种途径,了解有关水资源危机和节约用水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探讨、解决。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通过学习智慧挖掘,激发学生乐问热情。
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有的教师通常只看到那“空的一半”。如果换个角度,盯住学生的“满的一半”,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智慧火花,呵护他们,让他们在教师的期望和鼓励作用下产生自信。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提问。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可能没有切中要害甚至带几分幼稚,他们的猜想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且缺少逻辑性,对此教师不能轻视、不能嘲笑、不应该求全责备.而是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想尽办法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有一点点闪光点。这样使学生有机的融入物理教学中,体验提问的乐趣。
四、通过学习质疑方法点拨,激发学生会问的热情。
仅仅敢问、乐问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有问题可问,尤其是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习惯了“师问生答”式的教学,再加上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对问题往往不能问到关键之处。为此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的指导,使学生“会问”。
首先,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比如:学习《摩擦力》后,展示生活中所用的自行车、老虎钳等用具,让他们观察思考,引导他们提出“哪些地方应用了摩擦?哪些地方防止了摩擦?如果没有摩擦,我们的世界会怎样?”等问题。
其次,由于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应用性很广的学科。初中物理涉及到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五大板块,在生活应用中这五大板块知识交错穿插、相互联系。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应教会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创新、多方面思考,学会提问。如在初步学了电能这一知识点后,我向学生展示了用电热水壶加热水的场景,让学生就电热水壶的结构或使用过程的具体情况,提出若干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涉及力学、热学、电学等各个部分,并针对所提的问题作出解答。
再次,从教材内容本身的不明确之处、“矛盾”之处寻找问题。在沪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探究活动只给予了探究过程,并没有结论,此时就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大胆的去设想。如,学习了“电流”的定义后,如何根据定义计算电流的大小?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时,可大胆去设想各处电流的关系是怎样?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性地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更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物理知识。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应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下功夫,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通过学习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想问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设计有趣、生动的实验等途径,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首先,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巧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如讲《平面镜》这一节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儿时学习过的“猴子捞月亮”、 “杯弓蛇影”的故事;学《光的直线传播》时讲“凿壁偷光”的故事;讲到《滑动摩擦力》时,先通过提问“你们捉过黄鳝和泥鳅吗?”“好捉吗?”“怎样才能捉住?”等这些物理现象,是学生既熟悉又无法解释的问题,使他们好奇不已,形成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再者,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物理实验是最富有启发性,最富有说服力,也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设计一些有趣、生动的实验,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实验,往往也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开动脑筋。如讲《大气压》时,杯能装水,纸能托水吗?设计演示实验:用纸将水托起来,且朝各个方向都能够托住,使水不流出来。当学生看到出乎自己想象的实验现象时,感到异常惊奇和兴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空气有这么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到底有多大?”“怎样来测量?”从而启发学生质疑。
二、通过学习氛围营造,激发学生敢问热情。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变教学“我说你听”为一起讨论,相互交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这样,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提供适宜的土壤,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例如,在讲《水资源危机和节约用水》这一节,我首先让学生课前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借助网络资源等各种途径,了解有关水资源危机和节约用水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探讨、解决。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通过学习智慧挖掘,激发学生乐问热情。
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有的教师通常只看到那“空的一半”。如果换个角度,盯住学生的“满的一半”,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智慧火花,呵护他们,让他们在教师的期望和鼓励作用下产生自信。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提问。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可能没有切中要害甚至带几分幼稚,他们的猜想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且缺少逻辑性,对此教师不能轻视、不能嘲笑、不应该求全责备.而是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想尽办法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有一点点闪光点。这样使学生有机的融入物理教学中,体验提问的乐趣。
四、通过学习质疑方法点拨,激发学生会问的热情。
仅仅敢问、乐问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有问题可问,尤其是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习惯了“师问生答”式的教学,再加上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对问题往往不能问到关键之处。为此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的指导,使学生“会问”。
首先,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比如:学习《摩擦力》后,展示生活中所用的自行车、老虎钳等用具,让他们观察思考,引导他们提出“哪些地方应用了摩擦?哪些地方防止了摩擦?如果没有摩擦,我们的世界会怎样?”等问题。
其次,由于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应用性很广的学科。初中物理涉及到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五大板块,在生活应用中这五大板块知识交错穿插、相互联系。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应教会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创新、多方面思考,学会提问。如在初步学了电能这一知识点后,我向学生展示了用电热水壶加热水的场景,让学生就电热水壶的结构或使用过程的具体情况,提出若干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涉及力学、热学、电学等各个部分,并针对所提的问题作出解答。
再次,从教材内容本身的不明确之处、“矛盾”之处寻找问题。在沪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探究活动只给予了探究过程,并没有结论,此时就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大胆的去设想。如,学习了“电流”的定义后,如何根据定义计算电流的大小?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时,可大胆去设想各处电流的关系是怎样?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性地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更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物理知识。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应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下功夫,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