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综述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1987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政策分析是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也就是现实的政策行为、政策系统以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改善公共政策的决策系统、优化公共政策的过程、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20世纪40年代公共政策研究及科学理论出现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公共政策研究理论传入我国,目前我国总体上对公共政策研究处于借鉴吸收和创新阶段,也有很多专家学者根据中国实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研究有着较大的突破。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相关研究,希望能对以后对于公共政策评估研究有一点贡献。
  一、国内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完善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进而提升政策绩效,是公共管理工作和公共政策不断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和讲求公共实效的标志。虽然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学者们对其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涉及了学科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国内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归纳。
  (一)公共政策评估概念的研究
  研究公共政策评估就必须先研究公共政策评估的概念。陈振明在《公共政策分析》一书中指出公共政策评估就是对政策的效果、效益、效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进行公共政策评估目的在于收集相关的信息,以决定政策走向,是改进是调整还是终止。张国庆认为政策评估包含确定结果事实、建构政策效果因果关系、做出价值判断三个方面的活动。肖阳华认为,公共政策评估也叫公共政策评价,是在大量收集政策实际执行效果和效益信息基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判断政策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政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如何的过程。还有其他学者认为政策评估是内部评估主体或外部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模型的选择,通过各种评估方案的优化设计和评估程序,对公共政策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进行比较和评价以此考察公共政策活动,判断政策结果是否满足政策目标群体的诉求、需要的程度和政策本身的价值。
  (二)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研究
  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就是确定公共政策由谁来评估的问题。这是研究公共政策评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大部分学者基本获得共识,即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应该是多元化,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全面有效。高富峰认为在目前官方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实行政府、党的组织、权力机关(人大)、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特别是“受到影响的相关利益群体代表”参与等多元评估主体的结合,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学者赵勇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出发来研究政策评估主体,认为公共政策是多元性的,存在利益的分化和利益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共政策的评估主体应该不分贵贱,不分贫富,都有权利表达对公共政策的意见和看法。根据他的观点就需要建立由政策制定和执行相关群体与政策影响群体等多元化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张国庆在《公共政策分析》一书中把评估主体分为政府评估和民间评估两种。政府评估主要是政策制定者自我的评估,民间评估就是与政策制定无关团体的评估包括媒体,民间机构,专家学者的评估。有的学者则认为公共政策组织内部相关人员作为评估主体和第三方评估机构作为评估主体。公共政策内部的评估主体包括了各级人大机构、公共政策制定相关部门包括政策制定者以及上级领导部门和具体贯彻实施执行的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包括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政策关注群众自发形成的评估组织。
  (三)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研究
  评估标准是政策评估的基础和逻辑起点,直接决定了政策评估的结果和评估功能。但由于公共政策涉及的面比较广,参与人数众多,受影响的范围广,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变量因素多,所以要建立一套统一的、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评估标准肯定是不大可能实现的。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观点。
  陈振明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张国庆在《现代公共政策导论》中提出了“首要标准”和“次要标准”的概念。一项公共政策的整体评估是建立在若干单元评估基础上的,它把用于整体评估的标准称为首要标准,把用于单元评估的标准称为次要标准。郭渐强、刘明然根据张国庆提出的首要标准和次要标准进一步指出首要标准是综合评估标准,是政策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的高度概括和统一,是从整体和原则的高度来衡量某项政策正确与否或利弊得失的标准;次要标准则是具体的一些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首要标准是属于根本性的标准,统领和支配着次要标准,那么次要标准就必须要与首要标准保持一致,不能违背首要标准,更不能取代首要标准。也有学者把政策产生的效益、政策的效率、政策的投入和政策的产出作为政策评估的标准,通过政策执行情况的对比达到评估目的。
  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并不是唯一的,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估都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所以在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时要科学的确定评估标准,这样才能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真实、科学有效。
  (四)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研究
  公共政策评估是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评估方法很多,怎样正确选择评估方法也决定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利益多元性,不同的利益群体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更愿意采用有利于自己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的方式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所以就会出现评估方法选择上的困难。因此不同的学者对选择用何种方法来进行政策评估有着不同的看法。
  学者刘进才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应该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就是借助于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效果函数、政策相关度的分析模式、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定量分析可以解决以前在公共政策评估中模糊化、定性化和概念化阐述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公共政策评估的质量,使评估结果更为科学。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学者余向荣认为定量分析能够为公共政策提供可信可靠的评估,并且提出实验方法和计量方法的结合比单纯使用一种方法更能反映真实情况,揭示政策执行实际效果。王瑞祥则根据其他学者研究成果提出了目标获取模型、侧面影响模型、自由评估模型、综合评估模型、相关利益人模型。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要根据公共政策本身的特征进行方法和模式的选择,既要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又要保证评估的真实性,这样才能真正發挥政策评估的功能。
  二、国外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加强和国内民主决策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政策评估受到了政府、学者、民众及第三方机构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对政策评估的研究比中国要早而且要更为成熟。以下将从公共政策评估的概念、方法、标准来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概念研究
  最早给政策评估以相近定义的是哈罗德·拉斯维尔在《决策过程:功能分析的七种类别》一文中,把评鉴功能(appraisingfunction)定义为就公共政策的因果关系做事实上的陈述。后来查尔斯·琼斯在《公共政策研究导论》一书中提出政策评估就是政府等有关机关对政策执行情况通过量化和分析来检验政策执行效果,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确认政策的价值,找出政策存在的问题,为决定政策走向提供参考。布莱恩·霍格伍德(Brian Hogwood)和刘易斯·冈恩(Lewis Gunn)在他们合著的《现实世界的政策分析》一书中指出政策过程存在应然状态(prescription)和实然状态(description),即政策应该怎样制定和制定了怎样的政策。那么政策评估就是介于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间的活动,是划分实然政策分析和应然政策分析的界线。任何公共政策的评估活动就是把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作比较,不断提供反馈信息,使两种状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按照德国学者Wollmann的观点,政策评估就是一种分析工具,首要的任务就是为评价政策绩效提供一系列相关信息。政策评估又是政策循环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需要将这样的信息回馈给政策制定者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评估模式或方法的研究
  1970年美国“都会研究所”(Urbaninstitute)在提交给美国联邦政府的评估报告中,将绩效评估概念引入了政策评估活动中,提出政策评估应该包含以下的内容:衡量一项正在执行中的计划所达成预期目标的效果;根据研究设计的方案效力与执行情况变化的差异对方案的修正,使计划更加完善。这一观点为政策评估在美国成为一种专业化的活动奠定了理论前提。从政府决策到公司决策,政策评估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美国评估研究协会根据工作程式把公共政策的评估方案分为前端分析、评估性测定、过程评价、效力评估或影响力评估、方案和问题监控以及综合评估六种。这六种评估类型成为政策评估是最优先的选择。美国社区服务管理局曾提出二种政策评估的类型:一种是方案影响评估另一种是方案策略评估。也有美国学者认为评估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并将评估分为五类:系统化评估、政策投入评估、政策过程评估、总结性评估和预测性评估。瑞典学者韦唐在对政策评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归纳出了5种评估模型,包括同行评议、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模型、政策效果分析模型、综合评估模型、相关利益人模型,成为政策评估领域应用广泛且影响深远的评估模式。
  (三)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研究
  巴尔达奇从影响政策目标的制约因素即政治、经济、财政可行性因素,行政可操作性因素,技术可行性因素出发设计了政策评估标准。也就是指对一项政策的技术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经济和财政可行性、行政操作可行性来进行评估。威廉N.Z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将评估标准分为效果、效益、效率、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应性六类。也有美国学者提出了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为政策投入、政策绩效、绩效的充分性(adequancy of performance)、执行过程、政策效率。
  从对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综述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性。有公共政策就会有政策的分析评估,一项完整的政策过程应该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执行和政策的评估。政策制定者只有通过科学的政策评估活动,才能够准确判断某一项公共政策本身的价值,从而决定政策的延续,革新和终结。在公共政策活动中如果没有足够重视政策评估这一环节将会导致政策实践的失误,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 检察机关的内设机构是检察权行使的载体,其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检察权能是否有效的发挥。本文通过对当前基层院内设机构架构的考察,辅以系统的理论分析,以期为当前内设机构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基层检察院 内设机构 改革  作者简介:劳瑾、朱斌、韩志鹏,桐乡市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155-02 
摘要 商标异议制度在我国的商标法中处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减少权力冲突,避免商标之间的混淆以及制止不正当抢注行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既保护了有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也保护了社会公共的利益。但是,商标异议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有些个人或组织会通过异议制度,无正当理由,却对他人商标的合法注册提出异议从而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这给市场秩序带来很不利的影响,也损害了合法利益人的权益
摘 要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要保持普适性,对所有人、所有事同等对待;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律又必须尊重人性,法治就是“良法的普遍服从”。期待可能性理论体现了法律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对普通民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期待可能性 立法 刑事责任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日刑法期待可能性之比较研究”(编号2010q141)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徐泽春,
摘 要 聚众斗殴罪是司法实践中一种严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多发性犯罪。实践中,案情复杂,需要考虑的量刑情节较多,给量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正确、适当的适用量刑情节,确保准确量刑,是刑事审判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聚众斗殴罪的量刑情节,有是否为首要分子、是否持械、是否属于从犯、累犯,是否具有自首、未遂的情节,是否成年等,以及造成的损失、被告人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赔偿等酌情考虑的情节,这些情节在
摘 要 近年来,很多刑事案件备受网络舆论关注,网络舆论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也给司法权的运行带来了不能小视的冲击。如何规制网络舆论,引导其正向发展,防止对刑事司法产生不当干预,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舆论 立法管制 排除偏见  作者简介:张哲,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处干部。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0-119
摘 要 随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出台,法律的打击层面進一步加大,这为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也更加激励了人民群众反腐败的决心。但是,如果没有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那么,新产生的法条将如“水中月,镜中花”。  关键词 国家工作人员 关系人 利用影响力  作者简介:赵克潮,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  2007年,笔者在查办一起贿赂案件时,查实一个私营企业业务员张某
摘 要 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作出行政决定所依据的主要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常作为主要证据使用,但由于交通事故认定结论的依据是相应行政法规,与民事诉讼中关于侵权行为认定的法律依据、归责原则有所区别,交通事故责任不完全等同于民事法律赔偿责任,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能作为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案件责任分配的唯一依据。行为人是否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及在侵权行为中的过错程度,应当结合案件实际情况,根据民事侵权
摘 要 北京地区流浪乞讨现象十分引人注目,这次调查发现64.8的受访者认为经常遇到流浪乞讨人员。海淀区居民对于流浪乞讨现象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绝大多数人有过施舍的行为,而且金额适中。对于不同类别的流浪乞讨人员,海淀区居民显现出不同的施舍意愿,对残疾乞讨者施舍意愿最高,对健全且有劳动能力的乞讨者施舍意愿最低。影响海淀区居民对流浪乞讨人员施舍行为的因素有特定情境作用、施舍意愿、性别、宗教信仰、年龄、收入
摘 要 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为了收集证据,利用悬赏取证的方式征集线索。对于悬赏取证方式取得的证据,尤其是证人证言的效力问题,实务界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悬赏方式取得的证言的证据力和证明力为切入点,展开对悬赏证言的证据分析,认为悬赏取证只是收集证据的方式之一,如果能够证明其证据的合法性,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可以认定该证据合法有效。  关键词 悬赏取证 证据能力 证明力  作者简介:梁海龙,北京市丰
摘 要 本文针对中专学生的特点,认为家庭情感缺失是导致中专学生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中专学生实施情感补偿是必要的,本文探讨了班级管理中对家庭情感缺失学生进行情感补偿方法和对家庭情感缺失学生实施情感补偿班级管理的意义。  关键词 家庭情感缺失 班级管理 情感补偿  作者简介:王永清,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  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