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个亮点,可是对经济欠发达的偏僻地区来说,学校和社会所能提供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像我们这样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偏僻地区也有优势,我们小地方的语文教师同样可以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本地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天地中翱翔。
一、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对于偏僻地区的学生来说,文本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资源,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农村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怎样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我认为必须从我们的学生所处的环境出发,切实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把学生的环境作为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大课堂”,将文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戏剧《雷雨》和《威尼斯商人》之后,学生对戏剧有了基本的了解,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分组排演戏剧。正处于爱幻想,爱尝试的年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用心去思考,开动脑筋,准备道具,创设情景,对人物形象、剧情、主题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不仅创造性地学习了文本教材,而且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新闻材料,向学校、乡镇,甚至县上的广播站、报社投稿;学习了应用文写作,学生主动帮助群众写感谢信、申请、合同、请柬、广告等应用文;利用节假日消灭“街道错别字”;为左邻右舍的弟弟妹妹们当家教;走亲串邻,调查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宣传法律、环保、政策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为作文储备丰富的素材。这样,学生把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写作和口语交际自然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们只有本着“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二、借助独特的情感体验,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虽然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的知识面比城里的孩子窄得多,但是,农村孩子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情感体验方面并不比城市孩子弱。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中,接触自然的机会多,对大自然,对劳动锻炼的体验比城市孩子深切。他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着最深刻的认识;有采野果,掏鸟窝的亲身经历,能自己总结出“蚂蚁搬家大雨到”,“枣树不害羞,当年红彤彤”, “猫三狗四,猪五羊陆”﹙孕期﹚ 的经验……无拘无束的游玩和风吹日晒的锻炼形成了农村孩子所特有的情感体验。这些淳朴的情感体验既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又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于他们的这些体验,当好导师,最直接,最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另外,农村地区人际关系简单,也没城里人那么忙碌,人们的日常情感交流、沟通也很丰富,浓浓的乡情、亲亲的乡邻,憨厚纯朴的民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我们能充分地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三、用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偏僻的农村地区更是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1.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是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周围的旅游景点,抓取身边的精彩画面,采访当地名人和艺人,收集有关传说,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果园苗圃,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旖旎风光,领略家乡风采的同时,既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思考,又采撷到了丰富的语文素材。
2.丰富的社会、人文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爱乡热情。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重大节日活动,日常社会活动等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就拿身边的事来说,春天的“庙会”,夏天的“品瓜会”,秋天的“物资交流大会”,冬天的“花儿、媚胡戏剧会”,还有四季不断,五天一轮的赶大集,无论哪一样,都够吸引人。乡里的孩子在这“土色土香”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只要教师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走近、参与这些社会活动,了解、进而创新本地方文化,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他们能从中汲取养分,以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提高写作、语言、观察、思考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农村是个大课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作为小地方的教师,我们应当将教学与当地的环境结合起来,开发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使偏僻落后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学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对于偏僻地区的学生来说,文本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资源,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农村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怎样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我认为必须从我们的学生所处的环境出发,切实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把学生的环境作为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大课堂”,将文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戏剧《雷雨》和《威尼斯商人》之后,学生对戏剧有了基本的了解,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分组排演戏剧。正处于爱幻想,爱尝试的年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用心去思考,开动脑筋,准备道具,创设情景,对人物形象、剧情、主题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不仅创造性地学习了文本教材,而且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新闻材料,向学校、乡镇,甚至县上的广播站、报社投稿;学习了应用文写作,学生主动帮助群众写感谢信、申请、合同、请柬、广告等应用文;利用节假日消灭“街道错别字”;为左邻右舍的弟弟妹妹们当家教;走亲串邻,调查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宣传法律、环保、政策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为作文储备丰富的素材。这样,学生把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写作和口语交际自然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们只有本着“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二、借助独特的情感体验,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虽然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的知识面比城里的孩子窄得多,但是,农村孩子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情感体验方面并不比城市孩子弱。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中,接触自然的机会多,对大自然,对劳动锻炼的体验比城市孩子深切。他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着最深刻的认识;有采野果,掏鸟窝的亲身经历,能自己总结出“蚂蚁搬家大雨到”,“枣树不害羞,当年红彤彤”, “猫三狗四,猪五羊陆”﹙孕期﹚ 的经验……无拘无束的游玩和风吹日晒的锻炼形成了农村孩子所特有的情感体验。这些淳朴的情感体验既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又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于他们的这些体验,当好导师,最直接,最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另外,农村地区人际关系简单,也没城里人那么忙碌,人们的日常情感交流、沟通也很丰富,浓浓的乡情、亲亲的乡邻,憨厚纯朴的民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我们能充分地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三、用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偏僻的农村地区更是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1.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是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周围的旅游景点,抓取身边的精彩画面,采访当地名人和艺人,收集有关传说,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果园苗圃,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旖旎风光,领略家乡风采的同时,既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思考,又采撷到了丰富的语文素材。
2.丰富的社会、人文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爱乡热情。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重大节日活动,日常社会活动等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就拿身边的事来说,春天的“庙会”,夏天的“品瓜会”,秋天的“物资交流大会”,冬天的“花儿、媚胡戏剧会”,还有四季不断,五天一轮的赶大集,无论哪一样,都够吸引人。乡里的孩子在这“土色土香”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只要教师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走近、参与这些社会活动,了解、进而创新本地方文化,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他们能从中汲取养分,以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提高写作、语言、观察、思考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农村是个大课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作为小地方的教师,我们应当将教学与当地的环境结合起来,开发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使偏僻落后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学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