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zhuang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个亮点,可是对经济欠发达的偏僻地区来说,学校和社会所能提供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像我们这样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偏僻地区也有优势,我们小地方的语文教师同样可以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本地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天地中翱翔。
  一、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对于偏僻地区的学生来说,文本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资源,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农村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怎样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我认为必须从我们的学生所处的环境出发,切实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把学生的环境作为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大课堂”,将文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戏剧《雷雨》和《威尼斯商人》之后,学生对戏剧有了基本的了解,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分组排演戏剧。正处于爱幻想,爱尝试的年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用心去思考,开动脑筋,准备道具,创设情景,对人物形象、剧情、主题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不仅创造性地学习了文本教材,而且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新闻材料,向学校、乡镇,甚至县上的广播站、报社投稿;学习了应用文写作,学生主动帮助群众写感谢信、申请、合同、请柬、广告等应用文;利用节假日消灭“街道错别字”;为左邻右舍的弟弟妹妹们当家教;走亲串邻,调查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宣传法律、环保、政策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为作文储备丰富的素材。这样,学生把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写作和口语交际自然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们只有本着“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二、借助独特的情感体验,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虽然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的知识面比城里的孩子窄得多,但是,农村孩子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情感体验方面并不比城市孩子弱。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中,接触自然的机会多,对大自然,对劳动锻炼的体验比城市孩子深切。他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着最深刻的认识;有采野果,掏鸟窝的亲身经历,能自己总结出“蚂蚁搬家大雨到”,“枣树不害羞,当年红彤彤”, “猫三狗四,猪五羊陆”﹙孕期﹚ 的经验……无拘无束的游玩和风吹日晒的锻炼形成了农村孩子所特有的情感体验。这些淳朴的情感体验既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又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于他们的这些体验,当好导师,最直接,最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另外,农村地区人际关系简单,也没城里人那么忙碌,人们的日常情感交流、沟通也很丰富,浓浓的乡情、亲亲的乡邻,憨厚纯朴的民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我们能充分地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三、用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偏僻的农村地区更是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1.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是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周围的旅游景点,抓取身边的精彩画面,采访当地名人和艺人,收集有关传说,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果园苗圃,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旖旎风光,领略家乡风采的同时,既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思考,又采撷到了丰富的语文素材。
  2.丰富的社会、人文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爱乡热情。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重大节日活动,日常社会活动等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就拿身边的事来说,春天的“庙会”,夏天的“品瓜会”,秋天的“物资交流大会”,冬天的“花儿、媚胡戏剧会”,还有四季不断,五天一轮的赶大集,无论哪一样,都够吸引人。乡里的孩子在这“土色土香”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只要教师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走近、参与这些社会活动,了解、进而创新本地方文化,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他们能从中汲取养分,以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提高写作、语言、观察、思考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农村是个大课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作为小地方的教师,我们应当将教学与当地的环境结合起来,开发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使偏僻落后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学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课堂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其指的是教师借助形象、直观的方式,创设一定有明显情绪色彩的环境,将学生带入,获取第一手的情感认知经验。情境教学法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取最为直接、最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增强语文学习的情感体悟和素材积累。新课改以来,情境教学法更是受到了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青睐。  《春》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
微课就是能够在浏览器中播放的、专门为学生个体学习录制的微视频。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微课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以视频形式呈现简短、完整的教学过程。下面以“直击中考——will v.”为例探讨微课设计。  一、微课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will v.”是一般将来时结构之一,也是中考必考的六种时态之一。九年级下学期的总复习,时间紧、任务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新”、“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向新型的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转变。互动式教学要求教与学的双方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善教”、“乐学”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教育境界,它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和谐统一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有效的课堂导入在整堂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设障立疑、讲述故事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活跃状态,往往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雪》是鲁迅1925年于北京女子师大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散文诗,时值北伐革命前夜,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作者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北方雪景的先后描写,表达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这是一篇写于特定历史背景之下,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美文,艺术构思可谓巧妙天成,而其中常常被提到的则是江南雪和朔方
书面表达是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进行综合实践运用的一种能力,它是高考英语试卷中难度最大部分。从近几年江苏高考英语试题来看,英语写作都是半开放式的作文,并且开放度也逐步提高,总分25分,但平均得分只有十三四分。高考英语阅卷专家组成员汪少华直言: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半开放性作文的适应性有待加强。由此可见,在目前的高中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一系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方面之一的阅读教学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阅读能力已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那么,怎样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转化为自我内驱力,就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
写作文如做人。我在教学生作文时曾经引用已故的文学大师季羡林季老的一句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古语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也体现作文与做人的同义关系。新概念作文的倡导者提倡:“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去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表面说是生活与作文的同义关系,本质上仍然是在阐释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实质上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作文是学生人格的物化形态,有什么样的人品
课改浪潮滚滚袭来,教学研讨蔚然成风。本人抱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心态,到我县实验二中学习了一堂课,毋庸置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请允许本人针对这堂课发表拙见。  总体来说,这次课堂教学实施比较成功,达到了公开教学应有的效果。从询问职业开始,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各种职业类型,一直到谈论理想,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连贯自然。遵循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体验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等课标理念,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交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情境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的主要优点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感悟语文,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遗憾的是,虽然情境教学已经践行了多年,但仍然有部分教师对如何进行情境教学一知半解。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践行情境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境引情,情境交融。具体论述如下。  一、音乐抒情  很多教师都认为语文和音乐是两门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