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蛋白及相关数据的分析。血常规是目前儿科临床最为常用和快捷方便的化验项目之一,这个检验能为一般的疾病及时诊断、严重程度与疗效判断等提供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数据信息。尤其是对由细菌感染而形成的疾病,经过了血常规检查能够很好地指导医生对症下药。血常规检查不仅是诊断各类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本文就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这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血液;检查;临床意义
1.血常规检查的说明
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系统的量以及质进行测定与分析。上述3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之中。参与机体的代谢以及每一项功能活动,所以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的内环境以及功能调节的平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液之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性的变化,均会影响到全身的组织器官。相反,器官或者组织的病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血液成分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血液学分析以及结果对疾病的了解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2.现代血常规检查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由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常规检查是一项最基础的检查,而且检测速度快,新型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每半分钟就可得出血常规化验结果。血常规检查各种数据的改变往往给临床医生以启发和提示,根据上述情况专为体检设计的化验项目,多与高发病有关。许多疾病都会引起血常规检查结果的改变,血常规检查对发现血液系统疾病最有帮助。例如有口腔出血、鼻腔出血、高热,或妇科疾病和一般内科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血液细胞明显异常。及时将这些患者转诊到血液专科进行深入检查,对早日发现和治疗患者,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3.临床意义分析
3.1白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可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其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为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为1%~5%,嗜酸性粒细胞约为1%~4%,嗜碱性粒细胞约为1%左右,淋巴细胞约为20%~35%,单核细胞约为1% ~6%。嗜中性粒细胞增高多表示急性化脓性感染,减少多为病毒性感染或者体弱、中毒反应不足、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高度恶病质。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值为(50~300)×106个/L。增多表示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肺癌以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减少多数为伤寒、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以及副伤寒早期等。
3.2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在人体组织中运载氧气,完成氧气以及二氧化的交换任务。红细胞过高,很可能与红细胞增多症以及地中海贫血等方面的疾病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当男性红细胞数量在350万以内以及女性低于300万以内时则可视为贫血。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之中,是携带氧气的一个重要的物质。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或是低于正常值,则可能会出现低血红蛋白症或者贫血。当血红蛋白<10g/dL时,則会出现严重的贫血症状。研究还表明,当血红蛋白的含量<45g/L时,应给予患者输血治疗<105g/L者应寻找贫血的具体原因,>180g/L者应作进一步的检查,来诊断具体的哪种病。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MCV增高,则表示红细胞过大,一般多见于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缺乏性贫血、口服避孕药以及巨红血球症等。MCV低则表示红细胞数量减少,一般多发于缺铁性贫血或者慢性疾病贫血等症状。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指的是每个红细胞内所含有的血红蛋白的含量,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过高,表示有高色素性贫血、心力衰竭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3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医学教 育网 收集整理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4.血常规检查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血液分析仪在国内检验科的迅速普近年及,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还是有很多因素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标本的采集可分为毛细血管法和静脉采血法,根据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注意事项:(1)采血部位应选皮肤应完整、无烧伤、冻疮。(2)护士不能从患者输液的同侧手背抽血,止血带结扎时间最好不超过2min。(3)手指采血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混入组织液,影响结果的准确性。(4)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
抗凝剂的选择与使用,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应选择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不准确。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资料,检验人员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全面提高理论技术水平,作为一名临床工作人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检验技能。要在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结语: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重要的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血常规检测准确与否致关重要。检验者在实验室检验中,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各种因素,严格质量控制、标准化操作、减低误诊、漏诊,提高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 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与研究【M】青岛人民出版社 2013.02.28
[2]范世东 血常规检查的几点体会【M】中外医疗 2010.10.05
[3]曾淼 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研究【M】诊断与治疗2013年7月第7卷第7期 下旬刊
关键词:血液;检查;临床意义
1.血常规检查的说明
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系统的量以及质进行测定与分析。上述3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之中。参与机体的代谢以及每一项功能活动,所以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的内环境以及功能调节的平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液之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性的变化,均会影响到全身的组织器官。相反,器官或者组织的病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血液成分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血液学分析以及结果对疾病的了解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2.现代血常规检查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由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常规检查是一项最基础的检查,而且检测速度快,新型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每半分钟就可得出血常规化验结果。血常规检查各种数据的改变往往给临床医生以启发和提示,根据上述情况专为体检设计的化验项目,多与高发病有关。许多疾病都会引起血常规检查结果的改变,血常规检查对发现血液系统疾病最有帮助。例如有口腔出血、鼻腔出血、高热,或妇科疾病和一般内科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血液细胞明显异常。及时将这些患者转诊到血液专科进行深入检查,对早日发现和治疗患者,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3.临床意义分析
3.1白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可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其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为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为1%~5%,嗜酸性粒细胞约为1%~4%,嗜碱性粒细胞约为1%左右,淋巴细胞约为20%~35%,单核细胞约为1% ~6%。嗜中性粒细胞增高多表示急性化脓性感染,减少多为病毒性感染或者体弱、中毒反应不足、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高度恶病质。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值为(50~300)×106个/L。增多表示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肺癌以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减少多数为伤寒、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以及副伤寒早期等。
3.2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在人体组织中运载氧气,完成氧气以及二氧化的交换任务。红细胞过高,很可能与红细胞增多症以及地中海贫血等方面的疾病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当男性红细胞数量在350万以内以及女性低于300万以内时则可视为贫血。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之中,是携带氧气的一个重要的物质。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或是低于正常值,则可能会出现低血红蛋白症或者贫血。当血红蛋白<10g/dL时,則会出现严重的贫血症状。研究还表明,当血红蛋白的含量<45g/L时,应给予患者输血治疗<105g/L者应寻找贫血的具体原因,>180g/L者应作进一步的检查,来诊断具体的哪种病。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MCV增高,则表示红细胞过大,一般多见于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缺乏性贫血、口服避孕药以及巨红血球症等。MCV低则表示红细胞数量减少,一般多发于缺铁性贫血或者慢性疾病贫血等症状。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指的是每个红细胞内所含有的血红蛋白的含量,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过高,表示有高色素性贫血、心力衰竭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3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医学教 育网 收集整理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4.血常规检查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血液分析仪在国内检验科的迅速普近年及,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还是有很多因素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标本的采集可分为毛细血管法和静脉采血法,根据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注意事项:(1)采血部位应选皮肤应完整、无烧伤、冻疮。(2)护士不能从患者输液的同侧手背抽血,止血带结扎时间最好不超过2min。(3)手指采血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混入组织液,影响结果的准确性。(4)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
抗凝剂的选择与使用,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应选择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不准确。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资料,检验人员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全面提高理论技术水平,作为一名临床工作人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检验技能。要在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结语: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重要的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血常规检测准确与否致关重要。检验者在实验室检验中,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各种因素,严格质量控制、标准化操作、减低误诊、漏诊,提高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 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与研究【M】青岛人民出版社 2013.02.28
[2]范世东 血常规检查的几点体会【M】中外医疗 2010.10.05
[3]曾淼 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研究【M】诊断与治疗2013年7月第7卷第7期 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