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上,我发现学生总是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有些注意听的学生也总是思维跟不上。我很是烦恼。烦恼之余,我通过反思发现,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我自身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环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
关键词:预习;小学语文;作用;实施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才能明确学习方向,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才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才知道上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认真自觉上课。因此,预习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预习的作用
1、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
2、增强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习素质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是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预习的落实
1、预习目标要明确
课前必须明确地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具体做些什么。比如说预习哪些内容,查阅什么资料,准备什么材料,思考什么问题等等。明确了解具体的要求,学生的预习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有了目标,才能让预习这项作业更有可实施性。
第一步为初读,可以大声朗读,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有困难的地方要反复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弄懂词义,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牢固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第二步为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包括了解课文写法、概括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一些历史体裁的课文,可提前布置学生查阅原著,对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故事梗概,以便更好地领会课文,在课堂上会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解,也会有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方法指引要到位
俗话說:“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划、圈、点是很有必要的。难记的生字、关键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学生在课本上做重点标注。例如,给不会读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提醒学生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3、要关注个体引导
由于个性心理、家庭环境、自身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也会存在很多个性差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督促改掉不良习惯,形成良好课前预习习惯。
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做到认真预习。经过认真观察和分析,我发现这些同学不能认真预习是因为基础差、听不懂,导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对这些孩子要有针对地因材施教,降低难度,多提问,多鼓励,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减少畏难情绪。由听不懂到听得懂,自然就爱听了,也能够听得明白了,也就愿意参与到预习活动中来。对他们由易到难地提高要求,课下找他们谈话,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结对互助,循序渐进,鼓励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
4、检查督促要及时
必须让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课前预习。每次教学新课前,我都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把预习当作一次常规作业,一般都规定用文字记录下来,在书上圈、画、标、注。有时候,为了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我不布置其它的语文家庭作业,只有一项预习作业,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果。第二天认真检查,记录预习效果。课后,我还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定期检查学生的书本,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预习情况,切实做到预习不留盲角,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知道,预习和其它作业一样重要,必须认真地完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预习习惯慢慢形成,其他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逐步形成。
5、反馈评价要科学
适时鼓励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大方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比如:“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准确流利?课前读了几遍啊?”“你预习得真充分,值得大家学习。”老师及时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学习,也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就会愿意预习。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良好预习习惯的用处。我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通过很长时间持之不懈的努力,如今班级学生自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预习效果。我们班的孩子比以前安静多了,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孩子多了,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倾听,大胆发言,班干部之间、小组之间、对子之间,你追我赶,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学生学会预习其实也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轻松。
参考文献:
[1]梁亚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No.632(12):62.
[2]徐少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的无效现象及对策[J].新校园:中旬刊,2018(6):139-139.
关键词:预习;小学语文;作用;实施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才能明确学习方向,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才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才知道上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认真自觉上课。因此,预习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预习的作用
1、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
2、增强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习素质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是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预习的落实
1、预习目标要明确
课前必须明确地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具体做些什么。比如说预习哪些内容,查阅什么资料,准备什么材料,思考什么问题等等。明确了解具体的要求,学生的预习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有了目标,才能让预习这项作业更有可实施性。
第一步为初读,可以大声朗读,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有困难的地方要反复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弄懂词义,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牢固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第二步为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包括了解课文写法、概括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一些历史体裁的课文,可提前布置学生查阅原著,对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故事梗概,以便更好地领会课文,在课堂上会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解,也会有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方法指引要到位
俗话說:“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划、圈、点是很有必要的。难记的生字、关键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学生在课本上做重点标注。例如,给不会读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提醒学生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3、要关注个体引导
由于个性心理、家庭环境、自身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也会存在很多个性差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督促改掉不良习惯,形成良好课前预习习惯。
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做到认真预习。经过认真观察和分析,我发现这些同学不能认真预习是因为基础差、听不懂,导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对这些孩子要有针对地因材施教,降低难度,多提问,多鼓励,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减少畏难情绪。由听不懂到听得懂,自然就爱听了,也能够听得明白了,也就愿意参与到预习活动中来。对他们由易到难地提高要求,课下找他们谈话,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结对互助,循序渐进,鼓励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
4、检查督促要及时
必须让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课前预习。每次教学新课前,我都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把预习当作一次常规作业,一般都规定用文字记录下来,在书上圈、画、标、注。有时候,为了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我不布置其它的语文家庭作业,只有一项预习作业,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果。第二天认真检查,记录预习效果。课后,我还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定期检查学生的书本,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预习情况,切实做到预习不留盲角,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知道,预习和其它作业一样重要,必须认真地完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预习习惯慢慢形成,其他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逐步形成。
5、反馈评价要科学
适时鼓励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大方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比如:“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准确流利?课前读了几遍啊?”“你预习得真充分,值得大家学习。”老师及时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学习,也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就会愿意预习。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良好预习习惯的用处。我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通过很长时间持之不懈的努力,如今班级学生自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预习效果。我们班的孩子比以前安静多了,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孩子多了,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倾听,大胆发言,班干部之间、小组之间、对子之间,你追我赶,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学生学会预习其实也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轻松。
参考文献:
[1]梁亚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No.632(12):62.
[2]徐少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的无效现象及对策[J].新校园:中旬刊,2018(6):13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