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至今,小学语文课堂的视角已从人文关怀、张扬个性和情境体验聚焦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而字词是构成语言本体的最基本单位。
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词语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词语教学一直以来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中,我们常看到 “蜻蜓点水”式的词语教学,读过便不了了之,学生对词语没有理解,更谈不上运用,学生的语言积累干瘪贫乏。反之,则“浓墨重彩”式一味地追求词语意思的理解,把词语架空于文本之外,脱离儿童的语言环境,使学习显得枯燥、干瘪。长此以往,学生出现了词不达意的状况。深究当前的词语教学,存在目标缺失、形式单一的现象。如何有效提高第一学段词语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参与体验,词语教学突出“趣”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学习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同样要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由于低段学生好动,喜欢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来表示事物,因此,低段词语教学要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在玩中体验,在体验中品味词语的意义。
1.说“趣”
很多汉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所表示的意思不同。如教学“打”所组成的词语片段: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表达很有趣。
师:先来看这两个词语:打球、打架
生:我知道,就是用手拍、打。
师:真会动脑筋。那打电话呢?打渔呢?
(学生大笑)
生1:我还可以说打针。
师:对,我们的汉字真有趣味!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意思呢!
说笑之间,学生初步感知了“打”字的多种意思。
2.猜“趣”
小学生都喜欢玩猜谜游戏,可以借由这一兴趣点,应用到词语的学习中。我校有趣味成语的课题研究,每周五小绿叶电视台会播放成语故事。我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进行猜谜、猜词的比赛。如:有些成语,我们用心去发现,会觉得很有趣。你知道最远的地方可以用哪个成语来说?(天涯海角)最远的距离(千山万水)……
奖励性质的猜谜游戏充分激起了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将学习词语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在一起,何乐而不为?
3.演“趣”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如我在执教研讨课苏教版二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穿梭”一词时,请几名学生扮演蝴蝶,剩下的学生扮演花朵,让“蝴蝶”在“花丛”中自由穿梭,然后问他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结合文本语言进行有效表演,轻松自然地理解了“穿梭”一词,习得了语言。
二、依托文本,词语教学讲究“实”
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掌握语言文字,习得语言。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词语教学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因此,语文课堂应深化词语教学,结合情境,依托文本,联系生活,激发思维,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词语,应用词语,逐步积淀,最终习得语言。
1.结合文本理解词语
很多词语的理解,可以结合语境或者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如《孔子拜师》一课中,教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时,师出示地图,标示曲阜和洛阳,中间相距上千里。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学生找到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通过多媒体播放风雨雷电声体会孔子在拜师路上遇到的困难。并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孔子,会怎么做?从学生的多元回答中,理解体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意识。
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如果让学生查查字典,读读意思,那只是让学生从理性上知其意,只能“浅尝辄止”。而教师通过联系上下文说明孔子从曲阜到洛阳拜师途中的不容易,进行拓展。案例结合具体文本语境让学生自悟其意,对词语的理解就从理性提升到感性。这样的词语教学将更形象、更深刻。
2.联系生活丰满词语
在低段的词语教学中,往往可以依托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而扎实的词语学习。请看《葡萄沟》的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五光十色?
生: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师:葡萄颜色可——
生:真多!
师:“五光十色”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师:把五颜六色放到句子里读读,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读后:五颜六色只是说颜色多,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可以说明葡萄闪闪发光!
师:是啊!葡萄不仅颜色多,还很鲜亮呢!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五光十色”这个词语?(学生思考后交流)
出示一组图片,繁华的夜市、绚烂的舞台、夜晚的北京。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上“五光十色”说一段完整的话。
学生观察后发言:
生1:夜晚的商业街到处都是霓虹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生2:六一儿童节,同学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在阳光下,五光十色,十分漂亮。
案例中,教师结合文本句子,让学生准确地体会 “五光十色”的第一层意思,颜色多。接着,通过替换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五光十色”的第二层意思,光鲜亮丽。二次思维训练使“五光十色”一词在学生脑海里变得明朗,而教师并没有阻止学生的思维。第三步,在理解之后便是应用语言。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思考与五光十色有关的事物,再观察图片,进行句子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实现了。
三、想象拓展,词语教学倡导“蕴”
我国的语言文字含蓄、意蕴深远,词语的字面意思背后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和情感色彩,单一地解释词语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领略词语背后的风景。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是每个孩子的一根神奇魔术棒。词语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将词语丰盈。在教学一下《识字一》时,我将词语教学和想象画面结合在一起。
出示: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通过多种形式先请学生把词语读正确,接着我用童趣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读出词语所展现的画面。
学生有的说读着“万物复苏”,好像看到小草钻出来了,青蛙醒了,小燕子也飞来了。有的说读着“百花齐放”就看见了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迎春花,还有雪白的梨花……最后,课件欣赏春天的美景,请学生把这些词语读成一首诗。至此,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又读出了词的味道,词的意蕴,浓浓的语文味充斥着课堂。原本干瘪枯燥的文字成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生命符号,无痕地植根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当然,词语教学应有机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在整体感悟中积累词语,并灵活地运用语言,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词语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词语教学一直以来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中,我们常看到 “蜻蜓点水”式的词语教学,读过便不了了之,学生对词语没有理解,更谈不上运用,学生的语言积累干瘪贫乏。反之,则“浓墨重彩”式一味地追求词语意思的理解,把词语架空于文本之外,脱离儿童的语言环境,使学习显得枯燥、干瘪。长此以往,学生出现了词不达意的状况。深究当前的词语教学,存在目标缺失、形式单一的现象。如何有效提高第一学段词语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参与体验,词语教学突出“趣”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学习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同样要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由于低段学生好动,喜欢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来表示事物,因此,低段词语教学要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在玩中体验,在体验中品味词语的意义。
1.说“趣”
很多汉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所表示的意思不同。如教学“打”所组成的词语片段: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表达很有趣。
师:先来看这两个词语:打球、打架
生:我知道,就是用手拍、打。
师:真会动脑筋。那打电话呢?打渔呢?
(学生大笑)
生1:我还可以说打针。
师:对,我们的汉字真有趣味!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意思呢!
说笑之间,学生初步感知了“打”字的多种意思。
2.猜“趣”
小学生都喜欢玩猜谜游戏,可以借由这一兴趣点,应用到词语的学习中。我校有趣味成语的课题研究,每周五小绿叶电视台会播放成语故事。我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进行猜谜、猜词的比赛。如:有些成语,我们用心去发现,会觉得很有趣。你知道最远的地方可以用哪个成语来说?(天涯海角)最远的距离(千山万水)……
奖励性质的猜谜游戏充分激起了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将学习词语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在一起,何乐而不为?
3.演“趣”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如我在执教研讨课苏教版二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穿梭”一词时,请几名学生扮演蝴蝶,剩下的学生扮演花朵,让“蝴蝶”在“花丛”中自由穿梭,然后问他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结合文本语言进行有效表演,轻松自然地理解了“穿梭”一词,习得了语言。
二、依托文本,词语教学讲究“实”
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掌握语言文字,习得语言。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词语教学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因此,语文课堂应深化词语教学,结合情境,依托文本,联系生活,激发思维,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词语,应用词语,逐步积淀,最终习得语言。
1.结合文本理解词语
很多词语的理解,可以结合语境或者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如《孔子拜师》一课中,教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时,师出示地图,标示曲阜和洛阳,中间相距上千里。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学生找到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通过多媒体播放风雨雷电声体会孔子在拜师路上遇到的困难。并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孔子,会怎么做?从学生的多元回答中,理解体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意识。
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如果让学生查查字典,读读意思,那只是让学生从理性上知其意,只能“浅尝辄止”。而教师通过联系上下文说明孔子从曲阜到洛阳拜师途中的不容易,进行拓展。案例结合具体文本语境让学生自悟其意,对词语的理解就从理性提升到感性。这样的词语教学将更形象、更深刻。
2.联系生活丰满词语
在低段的词语教学中,往往可以依托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而扎实的词语学习。请看《葡萄沟》的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五光十色?
生: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师:葡萄颜色可——
生:真多!
师:“五光十色”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师:把五颜六色放到句子里读读,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读后:五颜六色只是说颜色多,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可以说明葡萄闪闪发光!
师:是啊!葡萄不仅颜色多,还很鲜亮呢!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五光十色”这个词语?(学生思考后交流)
出示一组图片,繁华的夜市、绚烂的舞台、夜晚的北京。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上“五光十色”说一段完整的话。
学生观察后发言:
生1:夜晚的商业街到处都是霓虹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生2:六一儿童节,同学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在阳光下,五光十色,十分漂亮。
案例中,教师结合文本句子,让学生准确地体会 “五光十色”的第一层意思,颜色多。接着,通过替换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五光十色”的第二层意思,光鲜亮丽。二次思维训练使“五光十色”一词在学生脑海里变得明朗,而教师并没有阻止学生的思维。第三步,在理解之后便是应用语言。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思考与五光十色有关的事物,再观察图片,进行句子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实现了。
三、想象拓展,词语教学倡导“蕴”
我国的语言文字含蓄、意蕴深远,词语的字面意思背后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和情感色彩,单一地解释词语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领略词语背后的风景。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是每个孩子的一根神奇魔术棒。词语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将词语丰盈。在教学一下《识字一》时,我将词语教学和想象画面结合在一起。
出示: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通过多种形式先请学生把词语读正确,接着我用童趣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读出词语所展现的画面。
学生有的说读着“万物复苏”,好像看到小草钻出来了,青蛙醒了,小燕子也飞来了。有的说读着“百花齐放”就看见了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迎春花,还有雪白的梨花……最后,课件欣赏春天的美景,请学生把这些词语读成一首诗。至此,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又读出了词的味道,词的意蕴,浓浓的语文味充斥着课堂。原本干瘪枯燥的文字成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生命符号,无痕地植根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当然,词语教学应有机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在整体感悟中积累词语,并灵活地运用语言,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