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交易和生产两条腿同样重要:交易效率高而生产效率低,则需求无法有效满足;生产效率高而交易效率低,则产能无法有效利用。在传统经济时代,因为生产和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巨大的浪费,有时还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信息经济时代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把生产和交易密切地甚至无缝地联接在一起,从而不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也提升整个经济体的效率,减少浪费。因此大数据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而处理和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则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力来源。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必须学会利用大数据精确地分析、导入用户,促成交易 ,并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组织生产。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必须遵循新的商业法则,否则就会被大数据的浪潮所淹没。
法则1 解读用户的真实需求
解读用户的真实需求,就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挖掘出用户内心的欲望,提高企业产品推送的成功率,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订单。
大数据看似神秘莫测,其实在解读用户需求上的操作思路却极其简单:即尽可能掌握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关注信息。当关注信息指向个人时,就能够相对精准地定义出用户的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操作模式有两种:静态辐射模式和动态跟踪模式。
静态辐射模式
静态辐射模式的数据分析在一个时间节点上进行,尽量扩大分析对象,并用标签来筛选出最可能成交的用户。这是大数据应用中最典型的一种模式。由于一些大企业主动会进行用户标签的管理,需要大数据助力营销的企业就可以“借船出海”。
标签与购买的关系有两种:一类标签与购买的关系非常明显。例如,一个常常浏览经管类书籍的用户一定是这类书籍的潜在购买者。
另一类标签与购买的关系却并不十分明显。这就需要企业提前进行分析,有时还需要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分析结果。
例如,新浪微博会根据用户平时的浏览和表达为用户贴上“标签”。但是,这些标签与有些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就并不明显。金夫人是国内婚纱摄影巨头,他们首先利用自己作为百度大客户的身份,无偿获取了百度提供的婚纱摄影客户调研分析的数据,发现美食、影院等标签的用户最有可能购买婚纱摄影产品。利用这一跨数据库的结果,金夫人在新浪微博的平台上锁定了“年龄20~35左右的某地区女性”群体,加上了美食、影院等标签,精准锁定了高转化可能的用户,并购买了平台提供的“粉丝通”服务,对他们进行定向广告推送。一般来说,推送5~6万个用户大约会得到70~80个电话咨询,这种转化过来的电话咨询顾客被称“顾客资源”,从顾客资源到最后的成单,转化率优异,大约在40%。
动态跟踪模式
动态跟踪模式的数据分析在一个时间周期内进行,尽量缩小分析对象,不断通过用户的行为来为用户贴上标签,伺机发现产品推送的时点。由于这种分析针对小群体,无法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统一的规模化服务,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是有高门槛的,需要企业练好内功。这种模式中,企业对于用户不断产生的新数据,要进行随时跟踪,并随时在云端进行处理。
例如,Target 超市以20多种怀孕期间孕妇可能会购买的商品为基础,将所有用户的购买记录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构建模型分析购买者的行为相关性,能准确地推断出孕妇的具体临盆时间,这样Target的销售部门就可以有针对地在每个怀孕顾客的不同阶段寄送相应的产品优惠券。在一个个例中,他们居然比用户更早知道了她怀孕的信息。
又如,亚马逊基于自己对用户的了解来进行精准营销,在网站上的推荐和电子邮件对于产品的推送成为了促进成交的利器。调研公司Forrester分析师苏察瑞塔·穆尔普鲁称,根据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业绩,在某些情况下,亚马逊网站推荐的销售转化率可高达 60%。这一转化率远远高于其他电子商务网站,难怪一些观察员将亚马逊的推荐系统视为“杀手级应用”。最新的消息显示,亚马逊已经注册了“未下单、先发货”的技术专利,这是更加精准的需求预判和更加直接的产品推送,他们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是炉火纯青!
法则2 形成社会化协作的生产安排
如果能依靠大数据进行产品推送实现购买,海量需求就会从互联网汹涌而来。这意味着产品的数据增多、涉及原料增多、消费者零散下单……这一变化使得工业时代标准化的产品生产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生产端需要基于大数据形成前所未有的柔性,来对接消费端的柔性。
互联网商业环境对价值链提出了新的挑战:链条上的采购、生产、物流、分销、零售各环节中,除了生产之外的其他环节也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各个环节的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本身必须是共享的,而且,这些系统和内容还必须向全社会开放。要达到这种要求,显然应该应用价值链接网,并用大数据来进行生产协调。
大数据的确给价值链重塑带来了机会。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更多地通过“规模经济”来获利,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单位成本。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生产更应该通过“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和重塑学习曲线”来获利,因为,多种类,小规模的生产需要价值链上的灵动协作。
基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所有的价值链环节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和集中处理。另外,因为使用统一的数据构架,所以不会出现数据孤岛,浪费有价值的数据。由此,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可以无缝链接,实现最敏捷、最合理的生产。基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企业入围合作即可以获得充分的信息,也不再会遭遇太高的学习门槛。更厉害的是,用户参与生产也变得容易,模块化的选择题,让业余者也可以发出专业的需求信号。由此,从始端原料的生产者到终端的消费者,全部都被植入了价值链(或称为价值网),社会化协作得以真正实现。而这在大数据出现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顺应法则赢未来
独具特色的大数据商业法则,将会引发未来商业格局的变化。未来的赢家,将属于能够适应新的商业法则和新的商业逻辑的代表者。 在用大数据掘金的世界,谁掌握大数据,并能利用大数据实现上述两大商业法则的变革,谁就能赢得未来。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判断出,掌握了大数据的资源整合类企业,将会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赢家。这类企业是商业生态(价值网)中的“舵手”,通过灵敏地识别市场需求,指挥网络成员协同生产,获得组合创新优势。由于控制了整个网络,此类企业拥有网络收益的剩余索取权,往往获利最为丰厚。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是依赖品牌、声誉和社会资本实现资源整合。互联网时代,资源变得无限丰富,协作变得极度频繁,企业就需要依靠大数据来发现需求、整合资源。可以这样说,掌握了大数据,这类企业就知道“用户要什么,哪里有什么,如何用资源去满足用户需求”。
未来的资源整合企业将基于大数据来运作。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人在《大数据时代》中,将基于大数据的资源整合企业又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掌握数据的企业,这类企业掌握了端口,掌握了数据的所有权;第二种是掌握算法的企业,负责处理数据,挖掘有价值的商业信息,这些企业被称为“数据武士”;第三种是掌握思维的企业,他们往往先人一步发现市场的机会,他们既不掌握数据技能,也不掌握专业技能,但正因为如此才有广阔的思维,能够最大程度串联资源,形成商业模式,他们相当于“路径寻找者 (path finder)”。
按照各自生产要素的价值性和稀缺性,很难说哪类企业真正将在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中获益,三类企业各自有各自的贡献,各自有各自的稀缺之处。
ITA Software是美国四大机票预订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掌握数据的企业,其将数据提供给Farecast这家提供预测机票价格的企业,后者是一个典型的掌握算法和思维的企业,直接接触用户。结果,ITA Software仅仅从这种合作中分得了一小块收益。
Overture是搜索引擎付费点击模式的鼻祖,如果把谷歌看作是媒体,那么Overture则是相当于广告代理公司,通过算法细分不同的浏览用户,向广告投放企业提供目标用户的付费点击(选出他们最需要的用户)。Overture是典型掌握算法和思维的企业,雅虎、谷歌则是掌握数据的企业。事实上,谷歌的两大金矿AdWords和AdSense技术,都是借鉴了Overture的算法。但是,Overture不能直接接触到用户,没有数据,丧失了话语权,只能获得少量收益,以至于最后被雅虎收购。
基于大数据的资源整合类企业,它们的生态链又将遵循两个法则。
法则一:接触用户的企业总是能够获得最多的收益,这和价值链上的分配原则是高度一致的。终端价格和原料供应之间的差价全部是由售卖终端产品的企业获取的。
法则二:掌握数据的企业具有这个商业生态内最大的议价能力,最终最有可能成为赢家。算法可以攻克,也可以购买,事实上,挤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而思维则存在一种肯尼斯·阿罗所说的“信息悖论”,即信息在被他人知晓前都价值极高,但却无法被证实。一旦公开证实它,又因所有人都知道而失去了价值。所以,不管思维和算法企业走得多快,只要数据企业随时可以封锁数据源,就依然把握着“杀手锏”。甚至,有的数据企业在看不清楚商业模式时,将数据释放让思维和算法企业进行试错,而一旦试错成功,则收回数据所有权,模仿其商业模式。
BAT的数据帝国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资源整合企业的竞争,将会决定未来商业世界的版图。
在很多人还没有弄清楚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法则时,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已经在迅速地构建自己的“数据帝国”。
在互联网的大世界中,用户有诸多的入口,可以通过不同的APP上传数据。BAT的原则是,有关吃穿用住行的一切服务商,只要能够增加他们的数据种类和质量,他们通通拿下。这里,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数据累积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即每多增加一个单位的数据,可挖掘的价值就有一个加速的增长,每增加一个种类的数据,可挖掘的价值就有一个加速的增长。某些时候,BAT甚至根本不考虑数据在现阶段能否变现为收益,仅仅是纳入麾下,等待未来的开发。
现实的情况是,经过了几轮的收购之后,BAT基本上覆盖了吃、穿、用、住、行、社交等各个领域的数据入口,加之其原来的庞大数据入口,在数据规模上的优势已经无与伦比。短时间内,任何企业想要超越他们,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BAT不仅是在做掌握数据的企业,也是在做掌握算法和思维的企业。一方面,拥有庞大的商业用户群和拥有用户群消费偏好的大数据,只要具有相应的内容,就可以形成成交、获取收益。另一方面,他们甚至可以开放应用程序接口 (APIs) 把自己掌握的数据授权给别人使用,这样数据就能够重复产生价值。
这方面,阿里巴巴的百川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简单来说,他们向其他厂商的APP免费开放数据,但他们不收费,仅仅需要他们回馈数据作为对价。这个计划实施以后,所有的APP都会是他们的入口。
可以说,BAT的帝国是基于数据建立的。甚至有人预言,数据作为“表外资产”一定会在某个时候被会计准则纳入。因为,相对于无形资产,这种资产的价值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工业经济思维的人根本看不懂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逻辑。郎咸平曾对阿里巴巴的收购(零售、文化、金融等)提出过质疑,他列举苹果和谷歌收购的案例,认为他们都是在进行专业领域的收购,这是有利于增强竞争力的,但阿里进行的都是多元化收购,是不利于增强竞争力的。
实际上,这是郎咸平没有看懂阿里巴巴商业模式的表现。互联网时代的大多数商业模式,早就脱离了行业的限制,而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大一统”,即“导入流量+大数据分析变现流量”。这种模式里数据就是通用的逻辑,难怪在大数据出现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人就断言,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光芒会被数据专家掩盖住,因为后者不受旧观念的影响,能够聆听数据发出的声音。
尽管BAT强悍如斯,但在他们的夹缝中,仍然有一些商机,企业也可以搭建入口、解读需求、安排生产。如果说大数据改造商业的神奇已经毋庸置疑,那为何众多企业依然拿不起放在眼前的这把金钥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企业缺乏数据基因。
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的来袭,使得企业只能“被动接网”。面对海量的潜在需求,不仅无法解读,也无法调动生产进行对接。这就出现了大量企业被互联网的海量需求“反噬”,并导致供应链失控的案例。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规模、资金、生产技术不再重要,品牌也不再拥有神力。获取数据、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价值的能力成为企业的立身之本。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就像我们大多数消费者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消费行为随时在被计算一样。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只有建立在数据之上的企业、按照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法则运营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
穆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著有《叠加体验: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商业模式》
娄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
在信息经济时代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把生产和交易密切地甚至无缝地联接在一起,从而不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也提升整个经济体的效率,减少浪费。因此大数据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而处理和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则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力来源。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必须学会利用大数据精确地分析、导入用户,促成交易 ,并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组织生产。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必须遵循新的商业法则,否则就会被大数据的浪潮所淹没。
法则1 解读用户的真实需求
解读用户的真实需求,就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挖掘出用户内心的欲望,提高企业产品推送的成功率,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订单。
大数据看似神秘莫测,其实在解读用户需求上的操作思路却极其简单:即尽可能掌握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关注信息。当关注信息指向个人时,就能够相对精准地定义出用户的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操作模式有两种:静态辐射模式和动态跟踪模式。
静态辐射模式
静态辐射模式的数据分析在一个时间节点上进行,尽量扩大分析对象,并用标签来筛选出最可能成交的用户。这是大数据应用中最典型的一种模式。由于一些大企业主动会进行用户标签的管理,需要大数据助力营销的企业就可以“借船出海”。
标签与购买的关系有两种:一类标签与购买的关系非常明显。例如,一个常常浏览经管类书籍的用户一定是这类书籍的潜在购买者。
另一类标签与购买的关系却并不十分明显。这就需要企业提前进行分析,有时还需要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分析结果。
例如,新浪微博会根据用户平时的浏览和表达为用户贴上“标签”。但是,这些标签与有些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就并不明显。金夫人是国内婚纱摄影巨头,他们首先利用自己作为百度大客户的身份,无偿获取了百度提供的婚纱摄影客户调研分析的数据,发现美食、影院等标签的用户最有可能购买婚纱摄影产品。利用这一跨数据库的结果,金夫人在新浪微博的平台上锁定了“年龄20~35左右的某地区女性”群体,加上了美食、影院等标签,精准锁定了高转化可能的用户,并购买了平台提供的“粉丝通”服务,对他们进行定向广告推送。一般来说,推送5~6万个用户大约会得到70~80个电话咨询,这种转化过来的电话咨询顾客被称“顾客资源”,从顾客资源到最后的成单,转化率优异,大约在40%。
动态跟踪模式
动态跟踪模式的数据分析在一个时间周期内进行,尽量缩小分析对象,不断通过用户的行为来为用户贴上标签,伺机发现产品推送的时点。由于这种分析针对小群体,无法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统一的规模化服务,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是有高门槛的,需要企业练好内功。这种模式中,企业对于用户不断产生的新数据,要进行随时跟踪,并随时在云端进行处理。
例如,Target 超市以20多种怀孕期间孕妇可能会购买的商品为基础,将所有用户的购买记录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构建模型分析购买者的行为相关性,能准确地推断出孕妇的具体临盆时间,这样Target的销售部门就可以有针对地在每个怀孕顾客的不同阶段寄送相应的产品优惠券。在一个个例中,他们居然比用户更早知道了她怀孕的信息。
又如,亚马逊基于自己对用户的了解来进行精准营销,在网站上的推荐和电子邮件对于产品的推送成为了促进成交的利器。调研公司Forrester分析师苏察瑞塔·穆尔普鲁称,根据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业绩,在某些情况下,亚马逊网站推荐的销售转化率可高达 60%。这一转化率远远高于其他电子商务网站,难怪一些观察员将亚马逊的推荐系统视为“杀手级应用”。最新的消息显示,亚马逊已经注册了“未下单、先发货”的技术专利,这是更加精准的需求预判和更加直接的产品推送,他们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是炉火纯青!
法则2 形成社会化协作的生产安排
如果能依靠大数据进行产品推送实现购买,海量需求就会从互联网汹涌而来。这意味着产品的数据增多、涉及原料增多、消费者零散下单……这一变化使得工业时代标准化的产品生产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生产端需要基于大数据形成前所未有的柔性,来对接消费端的柔性。
互联网商业环境对价值链提出了新的挑战:链条上的采购、生产、物流、分销、零售各环节中,除了生产之外的其他环节也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各个环节的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本身必须是共享的,而且,这些系统和内容还必须向全社会开放。要达到这种要求,显然应该应用价值链接网,并用大数据来进行生产协调。
大数据的确给价值链重塑带来了机会。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更多地通过“规模经济”来获利,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单位成本。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生产更应该通过“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和重塑学习曲线”来获利,因为,多种类,小规模的生产需要价值链上的灵动协作。
基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所有的价值链环节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和集中处理。另外,因为使用统一的数据构架,所以不会出现数据孤岛,浪费有价值的数据。由此,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可以无缝链接,实现最敏捷、最合理的生产。基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企业入围合作即可以获得充分的信息,也不再会遭遇太高的学习门槛。更厉害的是,用户参与生产也变得容易,模块化的选择题,让业余者也可以发出专业的需求信号。由此,从始端原料的生产者到终端的消费者,全部都被植入了价值链(或称为价值网),社会化协作得以真正实现。而这在大数据出现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顺应法则赢未来
独具特色的大数据商业法则,将会引发未来商业格局的变化。未来的赢家,将属于能够适应新的商业法则和新的商业逻辑的代表者。 在用大数据掘金的世界,谁掌握大数据,并能利用大数据实现上述两大商业法则的变革,谁就能赢得未来。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判断出,掌握了大数据的资源整合类企业,将会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赢家。这类企业是商业生态(价值网)中的“舵手”,通过灵敏地识别市场需求,指挥网络成员协同生产,获得组合创新优势。由于控制了整个网络,此类企业拥有网络收益的剩余索取权,往往获利最为丰厚。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是依赖品牌、声誉和社会资本实现资源整合。互联网时代,资源变得无限丰富,协作变得极度频繁,企业就需要依靠大数据来发现需求、整合资源。可以这样说,掌握了大数据,这类企业就知道“用户要什么,哪里有什么,如何用资源去满足用户需求”。
未来的资源整合企业将基于大数据来运作。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人在《大数据时代》中,将基于大数据的资源整合企业又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掌握数据的企业,这类企业掌握了端口,掌握了数据的所有权;第二种是掌握算法的企业,负责处理数据,挖掘有价值的商业信息,这些企业被称为“数据武士”;第三种是掌握思维的企业,他们往往先人一步发现市场的机会,他们既不掌握数据技能,也不掌握专业技能,但正因为如此才有广阔的思维,能够最大程度串联资源,形成商业模式,他们相当于“路径寻找者 (path finder)”。
按照各自生产要素的价值性和稀缺性,很难说哪类企业真正将在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中获益,三类企业各自有各自的贡献,各自有各自的稀缺之处。
ITA Software是美国四大机票预订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掌握数据的企业,其将数据提供给Farecast这家提供预测机票价格的企业,后者是一个典型的掌握算法和思维的企业,直接接触用户。结果,ITA Software仅仅从这种合作中分得了一小块收益。
Overture是搜索引擎付费点击模式的鼻祖,如果把谷歌看作是媒体,那么Overture则是相当于广告代理公司,通过算法细分不同的浏览用户,向广告投放企业提供目标用户的付费点击(选出他们最需要的用户)。Overture是典型掌握算法和思维的企业,雅虎、谷歌则是掌握数据的企业。事实上,谷歌的两大金矿AdWords和AdSense技术,都是借鉴了Overture的算法。但是,Overture不能直接接触到用户,没有数据,丧失了话语权,只能获得少量收益,以至于最后被雅虎收购。
基于大数据的资源整合类企业,它们的生态链又将遵循两个法则。
法则一:接触用户的企业总是能够获得最多的收益,这和价值链上的分配原则是高度一致的。终端价格和原料供应之间的差价全部是由售卖终端产品的企业获取的。
法则二:掌握数据的企业具有这个商业生态内最大的议价能力,最终最有可能成为赢家。算法可以攻克,也可以购买,事实上,挤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而思维则存在一种肯尼斯·阿罗所说的“信息悖论”,即信息在被他人知晓前都价值极高,但却无法被证实。一旦公开证实它,又因所有人都知道而失去了价值。所以,不管思维和算法企业走得多快,只要数据企业随时可以封锁数据源,就依然把握着“杀手锏”。甚至,有的数据企业在看不清楚商业模式时,将数据释放让思维和算法企业进行试错,而一旦试错成功,则收回数据所有权,模仿其商业模式。
BAT的数据帝国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资源整合企业的竞争,将会决定未来商业世界的版图。
在很多人还没有弄清楚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法则时,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已经在迅速地构建自己的“数据帝国”。
在互联网的大世界中,用户有诸多的入口,可以通过不同的APP上传数据。BAT的原则是,有关吃穿用住行的一切服务商,只要能够增加他们的数据种类和质量,他们通通拿下。这里,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数据累积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即每多增加一个单位的数据,可挖掘的价值就有一个加速的增长,每增加一个种类的数据,可挖掘的价值就有一个加速的增长。某些时候,BAT甚至根本不考虑数据在现阶段能否变现为收益,仅仅是纳入麾下,等待未来的开发。
现实的情况是,经过了几轮的收购之后,BAT基本上覆盖了吃、穿、用、住、行、社交等各个领域的数据入口,加之其原来的庞大数据入口,在数据规模上的优势已经无与伦比。短时间内,任何企业想要超越他们,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BAT不仅是在做掌握数据的企业,也是在做掌握算法和思维的企业。一方面,拥有庞大的商业用户群和拥有用户群消费偏好的大数据,只要具有相应的内容,就可以形成成交、获取收益。另一方面,他们甚至可以开放应用程序接口 (APIs) 把自己掌握的数据授权给别人使用,这样数据就能够重复产生价值。
这方面,阿里巴巴的百川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简单来说,他们向其他厂商的APP免费开放数据,但他们不收费,仅仅需要他们回馈数据作为对价。这个计划实施以后,所有的APP都会是他们的入口。
可以说,BAT的帝国是基于数据建立的。甚至有人预言,数据作为“表外资产”一定会在某个时候被会计准则纳入。因为,相对于无形资产,这种资产的价值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工业经济思维的人根本看不懂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逻辑。郎咸平曾对阿里巴巴的收购(零售、文化、金融等)提出过质疑,他列举苹果和谷歌收购的案例,认为他们都是在进行专业领域的收购,这是有利于增强竞争力的,但阿里进行的都是多元化收购,是不利于增强竞争力的。
实际上,这是郎咸平没有看懂阿里巴巴商业模式的表现。互联网时代的大多数商业模式,早就脱离了行业的限制,而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大一统”,即“导入流量+大数据分析变现流量”。这种模式里数据就是通用的逻辑,难怪在大数据出现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人就断言,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光芒会被数据专家掩盖住,因为后者不受旧观念的影响,能够聆听数据发出的声音。
尽管BAT强悍如斯,但在他们的夹缝中,仍然有一些商机,企业也可以搭建入口、解读需求、安排生产。如果说大数据改造商业的神奇已经毋庸置疑,那为何众多企业依然拿不起放在眼前的这把金钥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企业缺乏数据基因。
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的来袭,使得企业只能“被动接网”。面对海量的潜在需求,不仅无法解读,也无法调动生产进行对接。这就出现了大量企业被互联网的海量需求“反噬”,并导致供应链失控的案例。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规模、资金、生产技术不再重要,品牌也不再拥有神力。获取数据、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价值的能力成为企业的立身之本。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就像我们大多数消费者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消费行为随时在被计算一样。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只有建立在数据之上的企业、按照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法则运营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
穆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著有《叠加体验: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商业模式》
娄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