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没有灵魂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那么,没有感悟的作文教学也是没有生命的教学。作文教学总得不到根本的突破,学生总是把作文看做是一项作业,一次无关紧要的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快速的进步,他们也感受不到进步带来的乐趣,便渐渐失去了对作文学习的兴趣。于是乎在教学工作中,语文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鼓励学生努力地写、反复地写,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实际结果却是学生对写作文仍然不感兴趣,作文水平也提高不大,有的学生为了应试,在作文中套用了许多空话、假话、套话来获取高分;也有的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写作文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变相惩罚,由此上起作文课来便更加无精打采,作文常常不能完成,更有甚者直接抄袭,影响到了语文的总体成绩。
那么如何应对学生们出现的这些现状呢?
1.让学生与阅读亲密接触
初中生还处在阅读的初始期,对阅读没有多少质的认识。学生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提高;学生阅读量少,就不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怎样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他们与阅读亲密接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让学生走进阅读的王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使课内培养的阅读兴趣在课外能得到拓展和延伸。比如初中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是比较多的。那么,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呢?可以通过读鲁迅的作品来走近这个伟人,可以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去读,比如《朝花夕拾》《呐喊》《彷徨》这些优秀的作品。老师可以适当讲讲所推荐书目的精彩之处,吸引学生去读。由于学生已对鲁迅有了基本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比较容易引起兴趣,而且通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比拿着鲁迅的文学常识通背一遍要来得更直观而生动。
(2)经常介绍一点热门的书籍,就会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比较好的做法是,跟上时代的潮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明朝那些事儿》,电影《赵氏孤儿》热映,我们就可以推荐阅读《东周列国志》。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还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开阅读评议等活动,让学生推荐好的书目。下面就是八年级某学生做的阅读推荐卡,样张如下:
阅读推荐卡
姓名: 丛晓洁
书名: 《目送》 作者: (台湾)龙应台
故事内容简介: 中年的龙应台目送父亲的病故,儿子的离开,母亲的年老, 她的内心很苍凉。这个已是中年的母亲,慢慢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这位母亲心里很明白,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一路上的风景,只有亲身经历,才会觉得它幽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的目送中,最后一个人自己走。
推荐感言: 再多的遗憾,也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带着爱和对生命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了生命也有很多无奈,但我们仍要义无反顾地往前走。
推荐指数 ★★★★★
2.掌握阅读成效,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让学生重视作文
艾默生说:世上最辛苦的事是思考。写作是思考中的思考,写作是一件辛苦的事,它需要意志的支撑。中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写作意志更是。那么如何激励并维持学生写作的热情呢?笔者选取了九年级的三大“动力程序”来具体阐述。一是等级评奖制。每星期四最后一节是语文阅读课。在这节课上,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六七人。每组学生把组里各自送上来的阅读推荐卡集中讨论,评出五星级推荐书目,学生每评一次阅读推荐五星,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累计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就可换取一张奖状,名为“独具慧眼奖”。一次“独具慧眼奖”就能抵两篇优秀作文,如果再能在班级周刊上发表三篇优秀作文,就能获得“作文能手”称号。这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二是积分活动制。那么没有奖状的同学怎么办呢?我们采用积分制。学生每在周刊上发表一篇作文,或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作文拿到优秀等级,都可以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比如有的学生发表的作文是591个字,那么就暂时有591分。最终该同学到底得了多少分还必须由班级周刊编辑部的同学讨论决定。他的分值也会在积分卡上显现,同学们也会在电脑上给他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积分卡,也就是名片纸,背面会印上这样的话:
祝贺您在第( )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一共( )字,基本分是( )分,需要扣除错别字、错标点、病误分( ),实际得分( )。期待您的下次作品,祝您早日摘得桂冠!
学生写一学期,积分卡上的分也是他“素质报告单”上语文成绩的决定性依据。三是“稿费”活动。学生积分到了一定的分值,就可以兑换“稿费”,但这个稿费不是钱,而是可以用“稿费单”来换书。
“动力程序”不断点燃、激励学生们的写作热情。通过两三年的坚持,它已不断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着学生们的生命尊严。学生不断获得持久而又新鲜的“我要写”的动力,实验证明,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自己的文章学会运用真情实感来表达
“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说谎的路。”朱光潜的话震聋发聩。那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把虚假作文推向了极致。那么,是不是学生真的无东西可写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金矿”,继而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写作金矿”呢?
(1)让“生活”重于“生成”,学生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帮助学生发现他的写作上的敏感点,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独特的写作金矿。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的作文很糟糕,已是初一的学生了,作文只能写一二百字,而且还错别字连篇。一次他交了一篇作文,内容大致是去水塘里“偷鱼”。他家住在水塘边,村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塘都是承包给村民的,于是这个同学也跟着偷偷捕起了鱼。这次可是意外,作文整整写了四百多字,大大超出了他以往的表现。我很高兴,课余时间便和他聊起天来,发现他的写作金矿在“捉鱼” “养狗”“与弟弟打架”这样的事情上。有了此次契机,每次写完文章,我常常第一时间与他分享、交流,这位同学也渐渐发现,唉,怎么还有那么多有趣的细节没写呢?渐渐地,他的作文写得越来越长了,也越来越具体了。毕业前夕,在班级的作文周刊上还刊出了他“最后的纪念” 。 (2)日记是最好的载体。日记给人的感觉是自由的,生活的,温暖的,接地气的。一个人若愿意写,想写,写着写着,他会哭,会笑,会处于一种情感的宣泄之中,写出的每一个字,每句话,都充满了作者内心的温度与呼喊。只要老师不是一个霸权主义者,日记就是当下的、切合学生自己情感和生活的东西。但笔者也认为,日记教学并不是不要老师,由着学生天马行空地乱写。老师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找出一个使用日记来进行作文教学的“方法和程序”。二是能够进行作文讲评。
(3)发现重于观察。首先要解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托尔斯泰可以说是这方面的高手了,他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描写他给我的印象。”笔者也认为,这种内在的印象和感受,那才叫发现。严文井也这样说:“作家要了解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人,人的内心。而这些东西偏偏不是你想观察的时候,仅用观察这个办法就能得到的。可能正相反,当你并没有想观察的时候,他们突然跳到你面前来了,我的有心观察常常是毫无所得。”严文井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我想有两点:一是真正的写作来自生活,而生活不会提前告知你你应该观察了,也不会事先宣布观察的目的。二是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件,都是突然的,短暂的,不可能给你充足的时间等你观察够了再消失。
因此无意中印在心灵上的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才会真正让你有写作的灵感。写作,更重要的是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去发现“无意中印在心灵上的”是什么。
4.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
学生的作文好不好,讲评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作文,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三件事。第一要欣赏,“欣赏”离不开“评”,评就要评在“点”上,要讲出文章精彩在哪里,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表扬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根有据的。第二要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讲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要会分析出学生中比较共性的问题,最好以集中的方式展现出来。第三是训练,可以找出学生作文中比较好的点,把它引申出来,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也可以把它引申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一起想办法,练一练,写一写,说一说。学生心理有认同,内心也有共鸣,认真听,效果自然也不会差。
讲评完了,自然轮到改了。那么如何改呢?以我班为例,学生想要在“班级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四次修改。
(1)学生写好稿件,都要写个“自荐”。告知我们这篇文章的构思情况、修改情况以及这篇文章希望我们采纳的点在哪里。
(2)每星期的星期四是阅读课,学生可以拿出他写的文章来进行同学间的“互改”。互改后,学生可以将稿件交给我。我把稿件交给周刊的同学们进行初步筛选。“互改”是初步录用前的最后一次机会,同学们都比较珍惜。
(3)初步录用的同学,回家修改。要求将文字输入电脑,同在这个时候,又可以进行一次修改,因为这次的修改关系到积分的评定,初步录用的同学当然也不会马虎应付了。
(4)稿件上交了,周刊的同学讨论,确定最终同学应得的积分数,并用红笔圈画出文中的错误,虽然有时修改也充满着争论,但这何尝不是充满活力的修改呢。
实践告诉我们,作文就应反复修改,哪怕将作文改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学生改好了,再来清理卷面。一段时间下来,实行这一策略的九年级作文有了明显的提高,综合成绩在市里也稳步提升,这充分说明了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改变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策略也许还有很多。但作文教学归根结底还是应认识到这一点,好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能给他们带来写作灵感,给予他们写作智慧,让他们能真正从内心喜欢写作,爱上写作。
那么如何应对学生们出现的这些现状呢?
1.让学生与阅读亲密接触
初中生还处在阅读的初始期,对阅读没有多少质的认识。学生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提高;学生阅读量少,就不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怎样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他们与阅读亲密接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让学生走进阅读的王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使课内培养的阅读兴趣在课外能得到拓展和延伸。比如初中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是比较多的。那么,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呢?可以通过读鲁迅的作品来走近这个伟人,可以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去读,比如《朝花夕拾》《呐喊》《彷徨》这些优秀的作品。老师可以适当讲讲所推荐书目的精彩之处,吸引学生去读。由于学生已对鲁迅有了基本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比较容易引起兴趣,而且通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比拿着鲁迅的文学常识通背一遍要来得更直观而生动。
(2)经常介绍一点热门的书籍,就会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比较好的做法是,跟上时代的潮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明朝那些事儿》,电影《赵氏孤儿》热映,我们就可以推荐阅读《东周列国志》。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还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开阅读评议等活动,让学生推荐好的书目。下面就是八年级某学生做的阅读推荐卡,样张如下:
阅读推荐卡
姓名: 丛晓洁
书名: 《目送》 作者: (台湾)龙应台
故事内容简介: 中年的龙应台目送父亲的病故,儿子的离开,母亲的年老, 她的内心很苍凉。这个已是中年的母亲,慢慢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这位母亲心里很明白,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一路上的风景,只有亲身经历,才会觉得它幽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的目送中,最后一个人自己走。
推荐感言: 再多的遗憾,也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带着爱和对生命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了生命也有很多无奈,但我们仍要义无反顾地往前走。
推荐指数 ★★★★★
2.掌握阅读成效,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让学生重视作文
艾默生说:世上最辛苦的事是思考。写作是思考中的思考,写作是一件辛苦的事,它需要意志的支撑。中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写作意志更是。那么如何激励并维持学生写作的热情呢?笔者选取了九年级的三大“动力程序”来具体阐述。一是等级评奖制。每星期四最后一节是语文阅读课。在这节课上,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六七人。每组学生把组里各自送上来的阅读推荐卡集中讨论,评出五星级推荐书目,学生每评一次阅读推荐五星,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累计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就可换取一张奖状,名为“独具慧眼奖”。一次“独具慧眼奖”就能抵两篇优秀作文,如果再能在班级周刊上发表三篇优秀作文,就能获得“作文能手”称号。这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二是积分活动制。那么没有奖状的同学怎么办呢?我们采用积分制。学生每在周刊上发表一篇作文,或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作文拿到优秀等级,都可以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比如有的学生发表的作文是591个字,那么就暂时有591分。最终该同学到底得了多少分还必须由班级周刊编辑部的同学讨论决定。他的分值也会在积分卡上显现,同学们也会在电脑上给他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积分卡,也就是名片纸,背面会印上这样的话:
祝贺您在第( )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一共( )字,基本分是( )分,需要扣除错别字、错标点、病误分( ),实际得分( )。期待您的下次作品,祝您早日摘得桂冠!
学生写一学期,积分卡上的分也是他“素质报告单”上语文成绩的决定性依据。三是“稿费”活动。学生积分到了一定的分值,就可以兑换“稿费”,但这个稿费不是钱,而是可以用“稿费单”来换书。
“动力程序”不断点燃、激励学生们的写作热情。通过两三年的坚持,它已不断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着学生们的生命尊严。学生不断获得持久而又新鲜的“我要写”的动力,实验证明,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自己的文章学会运用真情实感来表达
“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说谎的路。”朱光潜的话震聋发聩。那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把虚假作文推向了极致。那么,是不是学生真的无东西可写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金矿”,继而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写作金矿”呢?
(1)让“生活”重于“生成”,学生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帮助学生发现他的写作上的敏感点,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独特的写作金矿。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的作文很糟糕,已是初一的学生了,作文只能写一二百字,而且还错别字连篇。一次他交了一篇作文,内容大致是去水塘里“偷鱼”。他家住在水塘边,村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塘都是承包给村民的,于是这个同学也跟着偷偷捕起了鱼。这次可是意外,作文整整写了四百多字,大大超出了他以往的表现。我很高兴,课余时间便和他聊起天来,发现他的写作金矿在“捉鱼” “养狗”“与弟弟打架”这样的事情上。有了此次契机,每次写完文章,我常常第一时间与他分享、交流,这位同学也渐渐发现,唉,怎么还有那么多有趣的细节没写呢?渐渐地,他的作文写得越来越长了,也越来越具体了。毕业前夕,在班级的作文周刊上还刊出了他“最后的纪念” 。 (2)日记是最好的载体。日记给人的感觉是自由的,生活的,温暖的,接地气的。一个人若愿意写,想写,写着写着,他会哭,会笑,会处于一种情感的宣泄之中,写出的每一个字,每句话,都充满了作者内心的温度与呼喊。只要老师不是一个霸权主义者,日记就是当下的、切合学生自己情感和生活的东西。但笔者也认为,日记教学并不是不要老师,由着学生天马行空地乱写。老师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找出一个使用日记来进行作文教学的“方法和程序”。二是能够进行作文讲评。
(3)发现重于观察。首先要解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托尔斯泰可以说是这方面的高手了,他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描写他给我的印象。”笔者也认为,这种内在的印象和感受,那才叫发现。严文井也这样说:“作家要了解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人,人的内心。而这些东西偏偏不是你想观察的时候,仅用观察这个办法就能得到的。可能正相反,当你并没有想观察的时候,他们突然跳到你面前来了,我的有心观察常常是毫无所得。”严文井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我想有两点:一是真正的写作来自生活,而生活不会提前告知你你应该观察了,也不会事先宣布观察的目的。二是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件,都是突然的,短暂的,不可能给你充足的时间等你观察够了再消失。
因此无意中印在心灵上的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才会真正让你有写作的灵感。写作,更重要的是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去发现“无意中印在心灵上的”是什么。
4.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
学生的作文好不好,讲评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作文,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三件事。第一要欣赏,“欣赏”离不开“评”,评就要评在“点”上,要讲出文章精彩在哪里,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表扬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根有据的。第二要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讲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要会分析出学生中比较共性的问题,最好以集中的方式展现出来。第三是训练,可以找出学生作文中比较好的点,把它引申出来,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也可以把它引申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一起想办法,练一练,写一写,说一说。学生心理有认同,内心也有共鸣,认真听,效果自然也不会差。
讲评完了,自然轮到改了。那么如何改呢?以我班为例,学生想要在“班级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四次修改。
(1)学生写好稿件,都要写个“自荐”。告知我们这篇文章的构思情况、修改情况以及这篇文章希望我们采纳的点在哪里。
(2)每星期的星期四是阅读课,学生可以拿出他写的文章来进行同学间的“互改”。互改后,学生可以将稿件交给我。我把稿件交给周刊的同学们进行初步筛选。“互改”是初步录用前的最后一次机会,同学们都比较珍惜。
(3)初步录用的同学,回家修改。要求将文字输入电脑,同在这个时候,又可以进行一次修改,因为这次的修改关系到积分的评定,初步录用的同学当然也不会马虎应付了。
(4)稿件上交了,周刊的同学讨论,确定最终同学应得的积分数,并用红笔圈画出文中的错误,虽然有时修改也充满着争论,但这何尝不是充满活力的修改呢。
实践告诉我们,作文就应反复修改,哪怕将作文改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学生改好了,再来清理卷面。一段时间下来,实行这一策略的九年级作文有了明显的提高,综合成绩在市里也稳步提升,这充分说明了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改变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策略也许还有很多。但作文教学归根结底还是应认识到这一点,好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能给他们带来写作灵感,给予他们写作智慧,让他们能真正从内心喜欢写作,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