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我们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阅读教学中。本文在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的咀嚼品味、引导学生对文本空白的补充想象、引导学生对文章结尾处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矛盾点进行质疑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创新点。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就这一方面谈一些做法。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识品格。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的咀嚼品味。
文章的亮点是文章耐读的地方,是文章的精彩之笔,是文章的要紧之处。在教学时巧妙地捕捉文章的亮点,引导学生进行咀嚼品味,往往能收到一箭双雕的妙用。从而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对文本空白的补充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人类的想象力却是无穷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不但对发明创造,还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都是非常重要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教材中许多文章不乏含蓄和简省之处,给读者留下一定的艺术空白,这就为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艺术空白,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创造广阔空间。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予以补充。我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把这些情节、细节设想出来,既可使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更为丰满,又能有效地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对文章结尾处的拓展延伸。
在文章的结尾处引导拓展延伸,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大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展结尾。多方求答,结论也是多姿多彩的。
因此,老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特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5.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矛盾点进行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也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抓住教材中看似矛盾的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现出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茅塞顿开,从心里体验到美感和成功感。
当然,挖掘阅读教学创新点的途径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改进教法,具备创新意识,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收稿日期:2013-05-30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就这一方面谈一些做法。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识品格。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的咀嚼品味。
文章的亮点是文章耐读的地方,是文章的精彩之笔,是文章的要紧之处。在教学时巧妙地捕捉文章的亮点,引导学生进行咀嚼品味,往往能收到一箭双雕的妙用。从而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对文本空白的补充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人类的想象力却是无穷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不但对发明创造,还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都是非常重要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教材中许多文章不乏含蓄和简省之处,给读者留下一定的艺术空白,这就为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艺术空白,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创造广阔空间。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予以补充。我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把这些情节、细节设想出来,既可使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更为丰满,又能有效地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对文章结尾处的拓展延伸。
在文章的结尾处引导拓展延伸,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大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展结尾。多方求答,结论也是多姿多彩的。
因此,老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特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5.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矛盾点进行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也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抓住教材中看似矛盾的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现出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茅塞顿开,从心里体验到美感和成功感。
当然,挖掘阅读教学创新点的途径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改进教法,具备创新意识,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收稿日期: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