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8-000-01
摘 要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日益增强。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在体育锻炼中运动疲劳的产生。运动疲劳给人们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心理挫折会影响他们的运动积极性,因此本文对运动疲劳产生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疲劳的及时恢复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 运动疲劳 产生 分析
一、关于运动疲劳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不同学者对运动疲劳的说法有很多,对运动疲劳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混杂。1982年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对运动疲劳进行了定义:“运动疲劳是机体在运动过程中不能持续在一定水平或和各器官不能维持预订的运动强度”,作者较认同的是运动疲劳主要指运动过程中所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
二、参与者身体因素与运动疲劳产生
运动疲劳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非常复杂的现象,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疲劳的产生众说纷纭,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关于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的学说也比较多。
(一)运动疲劳产生的相关研究
“堵塞”学说认为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在消耗大量能源物质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代谢物质,这些代谢产物如得不到及时的消除,将会阻碍人体的正常代谢活动,从而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能量耗竭”学说认为运动疲劳主要是由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物质,这些损失的能源物质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导致了疲劳。实验表明,运动疲劳与运动过程中能源物质消耗过多密切相关。而且,能源物质的消耗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的不同也具有差异性。
(二)关于运动中枢疲劳
运动过程中血液和组织中的氨含量增多会导致血液或组织的代谢产物大量积累,从而产生疲劳。人体大脑中氨含量过多同样会影响人体正常代谢活动,脑内氨聚集可导致脑中毒。脑中毒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工作,这是因为氨能改变脑膜对氨基酸的通透性,从而打乱各神经递质的代谢,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下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下降使人体对运动的控制力降低,动作协调连续性下降,严重的可表现为暂时意识空白,最终导致运动疲劳的产生。
(三)关于运动外周疲劳
运动外周疲劳的产生机制可能与机体代谢产物、调节物质、能源物质以及细胞分子水平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等因素有关。随着运动的不断进行,乳酸不断增多,解离出氢离子使血液PH值下降,由此引起外周疲劳。另外,糖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能源物质。随着机体的活动,糖不断消耗,当机体内的糖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会使肌肉产生疲劳,可以解释糖消耗对产生运动疲劳的重要原因。但是也有实验表明,运动中队受试者进行补糖,并未延缓运动疲劳的出现时间,所以关于糖的消耗引起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尚未统一观点。脂肪作为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储存在机体内,在耐力运动时,机体对脂肪的利用能力成为限制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长时间耐力运动过程中,脂肪的分解速率和利用能力提高,可使机体减少对能源物质糖的消耗,从而缓解运动疲劳的产生。运动中ATP、CP的消耗也可能会导致运动疲劳,这是由ATP、CP在机体内主要作为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的功能物质所决定的。但这也只是具有可能性,也有研究表明,磷酸原并不是产生运动疲劳的主要因素。
三、参与者所处环境与运动疲劳的关系
(一)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
运动所产生的疲劳不仅包括躯体性疲劳,还包括心理性疲劳,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运动训练后得不到及时的恢复,如营养供给不足、缺乏休息等容易使疲劳进一步积累,从而产生心理疲劳。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状态不佳很容易造成训练者的心理上的紧张和压抑,引起心理疲劳。简单的说,心理性疲劳是指训练者尤其是运动员在长期重复进行单一、大强度的训练项目时产生的疲劳和不安,通过运动的持续进行,训练者的心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运动中所产生身体损伤等各种挫折,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差,很容易产生心理失常等症状,进而影响训练效果。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都不相同,尤其是自我效能感差别很大,在面对训练过程中的各种挫折时,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导致心理疲劳,可表现为对运动的兴趣的降低和自卑感。另外,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尤其是长期从事运动训练的人,如果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适应能力差,比较容易形成心理性疲劳。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训练者在户外运动的情况下,主要受天气以及训练场地的影响,如天气炎热或寒冷,训练者往往提不起兴趣,训练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尤其对运动员来讲,经常在封闭场馆活动,长期处于闷热烦躁的环境或者使用一些破旧器械,很容易引起消极的训练情绪,产生压抑感,引起运动疲劳。另一方,运动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是难免的,如相处不融洽、处理不当,势必会出现诸多矛盾,由此出现的心理压抑,神经能量的消耗在所难免,最终形成运动疲劳。
四、总结
随着对运动疲劳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疲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运动疲劳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运动疲劳产生后如不及时消除,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如何科学的消除疲劳、加快机体功能恢复,提高运动训练效率等多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秋华.浅谈疲劳诊断与恢复的中医学方法[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7):57-58.
[2] 杨锡让.实用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391-424.
[3] 邓树勋.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摘 要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日益增强。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在体育锻炼中运动疲劳的产生。运动疲劳给人们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心理挫折会影响他们的运动积极性,因此本文对运动疲劳产生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疲劳的及时恢复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 运动疲劳 产生 分析
一、关于运动疲劳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不同学者对运动疲劳的说法有很多,对运动疲劳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混杂。1982年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对运动疲劳进行了定义:“运动疲劳是机体在运动过程中不能持续在一定水平或和各器官不能维持预订的运动强度”,作者较认同的是运动疲劳主要指运动过程中所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
二、参与者身体因素与运动疲劳产生
运动疲劳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非常复杂的现象,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疲劳的产生众说纷纭,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关于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的学说也比较多。
(一)运动疲劳产生的相关研究
“堵塞”学说认为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在消耗大量能源物质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代谢物质,这些代谢产物如得不到及时的消除,将会阻碍人体的正常代谢活动,从而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能量耗竭”学说认为运动疲劳主要是由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物质,这些损失的能源物质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导致了疲劳。实验表明,运动疲劳与运动过程中能源物质消耗过多密切相关。而且,能源物质的消耗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的不同也具有差异性。
(二)关于运动中枢疲劳
运动过程中血液和组织中的氨含量增多会导致血液或组织的代谢产物大量积累,从而产生疲劳。人体大脑中氨含量过多同样会影响人体正常代谢活动,脑内氨聚集可导致脑中毒。脑中毒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工作,这是因为氨能改变脑膜对氨基酸的通透性,从而打乱各神经递质的代谢,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下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下降使人体对运动的控制力降低,动作协调连续性下降,严重的可表现为暂时意识空白,最终导致运动疲劳的产生。
(三)关于运动外周疲劳
运动外周疲劳的产生机制可能与机体代谢产物、调节物质、能源物质以及细胞分子水平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等因素有关。随着运动的不断进行,乳酸不断增多,解离出氢离子使血液PH值下降,由此引起外周疲劳。另外,糖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能源物质。随着机体的活动,糖不断消耗,当机体内的糖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会使肌肉产生疲劳,可以解释糖消耗对产生运动疲劳的重要原因。但是也有实验表明,运动中队受试者进行补糖,并未延缓运动疲劳的出现时间,所以关于糖的消耗引起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尚未统一观点。脂肪作为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储存在机体内,在耐力运动时,机体对脂肪的利用能力成为限制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长时间耐力运动过程中,脂肪的分解速率和利用能力提高,可使机体减少对能源物质糖的消耗,从而缓解运动疲劳的产生。运动中ATP、CP的消耗也可能会导致运动疲劳,这是由ATP、CP在机体内主要作为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的功能物质所决定的。但这也只是具有可能性,也有研究表明,磷酸原并不是产生运动疲劳的主要因素。
三、参与者所处环境与运动疲劳的关系
(一)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
运动所产生的疲劳不仅包括躯体性疲劳,还包括心理性疲劳,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运动训练后得不到及时的恢复,如营养供给不足、缺乏休息等容易使疲劳进一步积累,从而产生心理疲劳。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状态不佳很容易造成训练者的心理上的紧张和压抑,引起心理疲劳。简单的说,心理性疲劳是指训练者尤其是运动员在长期重复进行单一、大强度的训练项目时产生的疲劳和不安,通过运动的持续进行,训练者的心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运动中所产生身体损伤等各种挫折,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差,很容易产生心理失常等症状,进而影响训练效果。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都不相同,尤其是自我效能感差别很大,在面对训练过程中的各种挫折时,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导致心理疲劳,可表现为对运动的兴趣的降低和自卑感。另外,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尤其是长期从事运动训练的人,如果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适应能力差,比较容易形成心理性疲劳。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训练者在户外运动的情况下,主要受天气以及训练场地的影响,如天气炎热或寒冷,训练者往往提不起兴趣,训练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尤其对运动员来讲,经常在封闭场馆活动,长期处于闷热烦躁的环境或者使用一些破旧器械,很容易引起消极的训练情绪,产生压抑感,引起运动疲劳。另一方,运动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是难免的,如相处不融洽、处理不当,势必会出现诸多矛盾,由此出现的心理压抑,神经能量的消耗在所难免,最终形成运动疲劳。
四、总结
随着对运动疲劳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疲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运动疲劳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运动疲劳产生后如不及时消除,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如何科学的消除疲劳、加快机体功能恢复,提高运动训练效率等多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秋华.浅谈疲劳诊断与恢复的中医学方法[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7):57-58.
[2] 杨锡让.实用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391-424.
[3] 邓树勋.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